APP下载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武侯篇章”

2023-10-18许兴国

中国机构编制 2023年9期
关键词:武侯区体制园区

●许兴国

成都市武侯区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打造幸福城区样本,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建设高效社会治理体系,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成都市武侯区坚持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突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联动共进,深度谋划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武侯篇章”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成都武侯西部智谷工业园区

一、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武侯区围绕做强都市工业、壮大新兴产业,以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为突破口,进一步做强产业园区集群优势、优化重点片区承载功能、提升营商环境支撑作用,充分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创新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发园区发展新活力,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一是构建精简高效管理体制。结合武侯主导产业处于集聚初期的特征,按照“一区多园”“派出机构”模式优化园区管理机构设置,将园区管理机构设置为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推进由一个区域性园区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多个园区发展,避免各个园区之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管理效率。完善规划促建、产业发展、投资促进等专业性内设机构;按照“聚焦主业、分工负责、统筹兼顾、协调统一”原则,厘清产业园区、职能部门、属地街道职责任务,切实把各类资源要素转移到拼经济搞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上来。二是建立高位推进工作机制。强化党委、政府在推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链长制”综合协调优势,构建形成“链长+牵头部门+协同部门”工作推进机制,促进园区、部门参与产业链合作共治,推动政、产、学、研、金有机融合,贯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三是创新园区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员、精简效能”原则,在产业园区全面实行员额和岗位管理,推行编内职务职级调整与园区聘用岗位相分离、人事档案管理与岗位聘用管理相分离的“双轨”运行模式,建立人才选拔和竞聘上岗机制,推动机构编制规范管理与园区人事制度建设有机融合,充分激发园区建设发展内生动力。

(二)建立重点片区运行机制,提升产业承载功能。武侯区按照“片区引领化、项目集群化”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1个市级重点片区和5个区级重点片区建设,聚焦建立和完善重点片区建设运行机制,推动片区建设提质增效。一是建立专班领导机制。以街道、区属平台公司等项目责任单位为主体,建立重大项目服务专班,按照“一项目一方案一计划”要求,实施挂图作战,动态跟踪项目进展、服务解决困难问题、调度协调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二是建立管理服务机制。按照项目总个数、投资总额度不减的原则,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管理,调出无法在年内实施项目,补充新项目;建立项目走访制度、“一对一”联系机制、项目进展及困难问题台账,促进开展常态化管理服务工作。三是建立分层调度机制。按“专班—行业主管部门—区领导”三个层级、公建配套和产业化项目两个类别进行集中统一调度,统筹推进重点片区建设,加快推动城市能级提升。

(三)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着眼破除制约市场活力的体制机制弊端,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保障作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一是深入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建立“审—管—罚”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推行“综合受理、数据联审、多证联办”审批模式,创新开展网上办、打包办、协同办、自助办、掌上办、跨域办,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二是深入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实施城市管理、文化市场、交通运输等7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集中执法职能和执法人员,下沉执法重心,赋予街道执法“调度权”,实现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三是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将基层迫切需要的便民服务事项下放街道办理,在76个社区统一布局便民服务站点,推动实现群众办事“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区”;深化政务数据、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应用,升级打造“蓉易办”“蓉易享”“蓉易诉”“蓉易登”等系列城市营商品牌,多方位惠及更多企业。

二、完善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打造幸福城区样本

近年来,武侯区以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契机,持续完善民生保障体制机制,积极破除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背后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努力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一)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提质幸福武侯。武侯区牢固树立“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工作理念,持续深化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增进改善民生福祉。一是实施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着力解决城市人口大量涌入后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问题,创新实施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的“两自一包”改革,促进教育资源供给向多元化、个性化转型升级;积极探索优质名校“集团化发展”改革,加大机构编制资源保障力度,仅2022年就新建小学、幼儿园6所,新增学位8500余个,通过挖潜增效、盘活存量、动态调节等手段保障了教师用编。组建以名校为龙头的名校集团13个,带动44所成员学校发展,北二外成都附中、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川大附中西区等学校步入优质学校行列,成功实现全区教育资源从“均衡”到“优质”、从“个优”到“群优”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公立医院和疾控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属区属医院对口辅导、双向转诊、卫生协作等工作机制,健全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基层一线卫生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推动“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域覆盖。

(二)坚持底线思维,重塑安全应急体制机制,打造平安武侯。武侯区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安全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工作体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健全管理体制。组建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18个专项指挥部,设置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和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小组,统一指挥调度应急和灾害事故救援,搭建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二是优化运行机制。健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落实安全生产分片包点制度,细化监管责任清单,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信息接报和会商处置机制,强化部门、区域、军地、社会“四方协同”,推动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

(三)坚持绿色发展,完善生态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美丽武侯。武侯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引领武侯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健全源头保护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环保督察、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体制,完善生态优先的决策机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机制,强化生态环境源头防控体系。二是深化过程管控机制。深入推进“供给净污一体化”改革,创新推行官方河长+民间河长+专家河长“三长共治”机制,建立企业环境信用管理、环境治理帮扶监管等工作制度,夯实生态环境管控治理体系。三是完善多元共治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与行政执法、公检法司等部门协同联动机制,落实公示、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公众参与制度,积极构建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格局。

三、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建设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近年来,武侯区着眼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全力推进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创新,加快建设更高效能的市域治理共同体,推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优化街道管理体制机制,做强治理枢纽。武侯区坚持把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机制作为夯实基层治理的重要路径,着力提升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优化街道管理体制。推进职能管理精细化,理顺职责关系、厘清权责边界、优化运行机制;实行管理体制扁平化,根据街道职能板块,统一设置基层党建、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等6个必设机构和1个特色机构,促进机构职能体系系统性重塑;实施编制配置集成化,构建“总量控制、有保有压、统筹使用、精准调配”的编制管理体系;推行审批服务便民化,实现同一事项“全口径集成、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二是做细赋能减负机制。制定“事权准入”办法,实现“清单之外无事项、进入清单严准入”;先后两批赋予街道区级行政权力事项43项,破解基层“看得见管不着”难题;推行“三张清单”,构建“照清单履职、按清单办事、依清单问责”工作格局;赋予“五项权力”,形成权责统一、运转高效的机构职能运行体系,构建“区街一体、条抓块统”现代治理格局。

(二)创新智慧城市运行体制机制,提升治理效能。武侯区按照“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统筹联动”的原则,创新推进城市智慧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城市运行更智慧、更敏锐、更精准。一是夯实城市运行“王”字形管理体制。做实做强市、区、街三级智慧治理平台功能,整合各层级综治、城管、网络理政等各类信息平台、工作力量和服务资源,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运行架构;拓展城市安全、环境治理、防灾减灾和“头顶上的安全”等智慧应用场景,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据资源“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二是强化线上线下融合治理机制。线上建立指标监测分析机制,推动跨部门、跨系统数据横向打通,市、区、街、社区、网格五级应用纵向协同;线下落实“网格呼叫、街道处置、部门报到、闭环评价”机制,推动资源配置下沉到基层、工作力量加强在基层、服务管理落实到基层、一流工作体现在基层。

(三)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夯实治理根基。武侯区坚持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一是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提升街道党组织统筹能力,强化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凝聚合力,健全四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上下联动、定期调度、研究会商机制,全域深化“四联四共”机制、推进基层减负提能增效、加强薄弱区域社区治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二是健全微网实格治理机制。构建社区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和专属网格“3+1”网格体系,党支部建在一般网格、党小组建在微网格,推动党组织建设与网格构架相融互促;拓展深化党员“双报到”机制,推动综治维稳、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一网统揽;健全完善楼栋长反馈问题跟踪处理等工作机制,实施楼栋“微协商”、邻里“微项目”,推动治理方式更加敏捷精细、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多元、基层基础更加坚实稳固。

猜你喜欢

武侯区体制园区
成都市武侯区:解锁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成都市武侯区:开启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武侯区:“线上+线下”双渠道 精准送岗促就业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城市社区实践
——以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长寿苑社区为例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