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看文化遗产如何赋能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

2023-10-18子辰通讯员武名

现代苏州 2023年18期
关键词:苏州文化遗产高质量

记者 子辰 通讯员 武名

日前,亚太世遗中心古建联盟及研究会一行赴苏州农发集团,与农发集团董事长俞颂家等就“文化遗产赋能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专项座谈,碰撞思想火花,分享真知灼见。

明确职责任务,守护好苏州的“菜篮子”“米袋子”

俞颂家(农发集团董事长):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语重心长地说,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给我们农发集团指明了更高的奋斗目标。曹路宝书记对苏州的高质量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十分重视,有许多专门批示。我们体会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也是农发集团的主题,而农业文化遗产是助力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农发集团重组后,我们专程赴浙江湖州溇港考察学习,发现他们的地理状况、类型与苏州吴江、吴中等水网地区一样,他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利用认识早,起步快,申报的积极性高,湖州太湖溇港是2016年被列为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块牌子含金量很高,让人肃然起敬,感受很好。

汪长根(苏州世界遗产与古建筑保护研究会会长):就是受湖州溇港的启发,2019年,我们联盟组织有关专家会同苏州和吴江水利部门的同志去湖州太湖溇港进行了考察,回来后,连续写了两个议案,市政府时任李亚平市长、市委朱民副书记都作了批示,其中一个就是关于塘浦圩田的。湖州的太湖溇港,其规模不见得比苏州强,但是它有一个优点,就是有场景,史料也比较完整,有原住民居住,加上政府投入了不少资金,整治了周边环境,可观、可游、可用,并列入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浙江走在我们前列的,还有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利用。我们也专门写了一个关于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调研和建议,市领导也作了重要批示。

俞颂家:苏州需要好好打造这类场景,积极向上申报遗产,这是一种文化赋能。从农发集团的角度来讲,最近三年我们也在进行深度转型,原来集团主要做农业金融,我们现在做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的保供,简要地说就是菜篮子、米袋子,这是市委市政府赋予农发集团保障民生的重要职责使命。粮食安全也是国家战略。苏州现有4.2万亩高标准农田,储备粮公司储备了64万吨的储备粮。近几年随着市域一体化发展,县级市的储备粮公司进行收购、合作,成立了专门的4级储备粮管理公司,实现市县区联动,承担了全市的粮食安全保障任务。同时,我们还在异地建粮库,比如,在盐城、宿迁粮库保有量40万吨。未来,在十四五期间,农发集团整体粮食的保障量要接近200万吨,可以保障苏州市民3—4个月供给的口粮。

另外一个任务是菜篮子。从农蔬菜基地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再到农贸市场,这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现在苏州的农产品批发主要来自南环桥批发市场。疫情之后,国企也要做农贸市场,更倾向于公益性。农发集团目前正布局建设三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再加上现有的,到明年苏州大市范围内将有50家农贸市场,菜篮子工程布局整体是比较完备的。

提到农产品,苏州是有标志、有特色的,国家级的种子资源保护有太湖猪、太湖羊、太湖鹅。从今年开始,苏州将赋予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身份与价值。我们知道阳澄湖大闸蟹、碧螺春是好的,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却没有几个。目前只有两个是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叫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现在按照市里要求,由农发集团统一打造,我想,我们应该在农业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例如,在江南的稻麦种植领域,农发集团和省农垦合作,创造了江南麦区的最高产量641.1公斤,这就做到了示范引领。在打造特色农产品这块,我们还要推动大闸蟹、碧螺春、水八仙特色农产品打造,建立相应的基地。

做好示范引领,提升品牌价值带动百姓富民增收

钱洪明(苏州市委研究室二级调研员):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不仅是农发基地上的农产品,更重要的是,农发集团如何发挥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

俞颂家:是的,为什么我们讲农产品要赋予身份和价值,因为我们去了浙江、福建,我们明显感觉到,苏州茶产业的发展和浙江、福建的茶文化茶产业发展差距非常大。浙江、福建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三茶融合发展,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融合,他们的茶产业发展得非常好。但苏州的茶产业小而分散,有品牌的规模也不大,一个是“吴侬”、一个是东山茶厂。

农发集团下一步将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和产品,这也是寄希望于我们的品牌产品,想通过品牌化的建设,标准化的生产种植,企业化的运作,生产出产品以后,提高规模化效应。我们的产品要做到优质优价,在产品价格上来以后,再带动周边的农民,跟我们一起来做,按照我们的标准种植,我们来收购农民的产品,卖我们的品牌,既能提升品牌的价值,也能带动周边百姓富民增收。

目前农发集团有300亩核心茶基地。我们还在和吴中区合作,进行“水月坞”整体片区化的打造。等打造好了,场景会非常漂亮。而且碧螺春的起源也在水月坞,对于我们做文化赋能,挖掘文化历史,讲好碧螺春的故事。

季瑞昌(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东西山的茶园都在老百姓手里,你5亩、我10亩的,想要去把资源统筹起来,难度是很大的。茶叶产业,有别于粮食生产,粮食的机械化程度可以达到95%以上,茶叶现在70%以上都靠手工作业,所以想要规模化产量是很难的。

俞颂家:我们的茶产业面临一个现代与传统的问题。斯里兰卡的红茶享誉世界,他们的茶园机械化程度非常高,需要极品的,也有手工的。但碧螺春茶都是靠手工,成本太高。而在浙江、福建,也有许多机械化的设施。随着机械化的进入,效率高了,成本就下降了,茶叶就能卖得动。碧螺春还有一个弱项,产品销售期太短,只有清明前的一个月时间。但是福建的茶产品、广州的陈皮,销售时间拉的就特别长。现在苏州的唯一改进做法就是做成红茶,这也是一个需要突破的瓶颈。

在茶文化的营销策划上,福建地区茶文化的活动一轮又一轮,很多都是政府引导,政府和企业联动举办,这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茶文化氛围,渗入到市民的生活中,市民就自觉不自觉的想去喝茶品茶的感受。在这方面,光靠我们企业来推动还不够,需要政府、企业、农户共同参与,一起推动。

吴中区碧螺春的生产销售都分散在农户手中,他们一季卖茶叶,一季卖枇杷,一季卖杨梅,小日子都过得比较好,你要去收购他们,是动了他们的钱袋子,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通过打造基地,包括大闸蟹、碧螺春、水八仙,并且采用智慧养殖、科技养殖、文化赋农等多种途径,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

挖掘文化内涵,通过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产业发展

钱洪明:第一阶段示范引领市场,第二阶段讲好你的品牌,第三阶段整合资源。

俞颂家:是的。一旦我们的产品品质一流,卖得出价格,农户们自然而然会找到我们,希望我们来收购他们。若做到这样,就有可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怎么样卖得好?那就是要通过文化赋能,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这个价值。目前,吴中区茶果兼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我们区域性、大面积物态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启示。

汪长根:按照习总书记讲的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三茶高度融合的机制,打造场景是非常重要的,有场景的才称得上是物质遗产;没有场景的,那是口述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旅游、文化、消费环境,有利于创造性转化与利用,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就有成片的水蜜桃,既是特色农产品,又可视可游;兴化垛田油菜花也是这样,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景观。苏州的农业遗产大有作为,前景广阔,但是小、多、散,没有形成合力,没出现规模效益。只有农文旅高度融合,前有茶园可观赏,后有科技企业在加工,又有漫山遍野的花果树木,还有生动的历史文化故事,传统游客看到的就不再是抽象的碧螺春,而是鲜活的一条产业链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

我们回到课题本身,有三个关键词:文化遗产、赋能、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三块东西,我们要从中找关联度,同时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要不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有许多路径,需不需要通过农业文化遗产来赋能?这是有不同看法的,这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一个发展和助力的机遇,也是承担一种责任、使命、义务,苏州特色农副产品门类多,数量规模小而分散,实际操作肯定有一定难度,在这种背景下,首先就要回答要不要的问题,这是理念问题,这个问题要从战略的角度来思考,既要从企业的性质看,又要从新时代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要求看,还要把保护发展特色农产品看作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从苏州城市的性质来讲,苏州既是制造业大市,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典型的江南水乡,作为以农为主题的企业集团,不管人们口头上怎么说,事实需要回答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要不要?”实际上是统一思想。

俞颂家: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

汪长根:文化这个东西,不同于科技、资本、资金,这些是有形的、物态的。所谓赋能,实际上是助力、推动。通过文化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推动、转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大家都在探索,但总体上还是个新课题。这个问题也要解决。

第三个要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就是路径的选择。这是重点。从企业的角度,有一些属于战略、策略、思路、理念,有一些必须要实际运作的举措。如何实施?我赞成一个提法,以“目标为导向,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

俞颂家:我们现在确实都是通过项目化来推动的,而且都有场景。比如,位于金庭镇的水月坞基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三面都是茶园,旁边还有一个古庙,历史文化深厚。我们将精心策划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三茶融合,使之成为深度融合的范例。

张芬(农发集团特色农产品发展公司经理):我们特色农产品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在考虑农业文化跟特色产业发展怎么结合的问题,做土特产的文章,基于一方水土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在推进过程中也感觉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需求,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第一个就是文化赋能,农业一直在提的是一二三产业融合,日本是成为6次产业,就是1+2+3,那么现在其实已经要加4了,所谓的4就是文化产业,就是文化赋能。苏州的农业文化是苏州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苏州是鱼米之乡,苏州文化是一块名片,在世界文化遗产上都有特殊的地位,农业文化与苏州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也打算在特色农产品发展时,跟苏州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结合起来。对我们来说,对文化遗产这方面的知识和研究是个新课题。我们思考,苏州非遗文化跟苏州农业文化遗产之间怎么去联系起来,怎么去进一步挖掘和提炼苏州农业文化,这是我们一直在想,也是正在做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打造特色农产品的一个品牌,我们设想,这个品牌能够覆盖到苏州大市。我们现在是以“苏特农”的品牌名称在做一些推广和宣传,但我们感觉“苏特农”只是代表了一个特色农产品的集群,能不能挖掘一个更具有文化内涵的一个品牌,既能代表一个地方的地域特点,又能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

第三是结合特色农产品的打造以及现有的产业,讲好6个品牌故事。第一个是太湖的稻作文化,苏州大米,我们设想跟太湖的稻作文化结合,讲好关于苏州大米的故事,因为苏州草鞋山遗址,有6000多年的历史,从中找到切口,讲好苏州大米故事;第二个是太湖地区的畜牧文化,太湖猪、太湖羊、太湖鹅;第三个是茶文化,重点是碧螺春;第四个是水八仙;第五个是阳澄湖大闸蟹;第六个是农业生态循环。

第四个是农、文、渔、旅、科技、产业融合的场景打造,更多地引入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汪长根:讲的很有道理。我们说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广义的文化遗产,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优秀的农耕文化和传统习俗等。作为企业,其目标当然是主推自身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科技可以赋能、创新可以赋能,文化也可以赋能。这样,企业发展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为魂,产业就有了品质。

找准角色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季瑞昌:苏州现在大部分特色农产品生产都是以家庭经营为基本经营制度,因为这是计划经济时期一个最有效的经营方式,现在我们提出要做大做强做优,经营主体就要改革创新。国企的进入,当务之急一定要起到引领的作用。

核心问题是国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的增收。农民的蛋糕不能动,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国企也需要利润,所以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深加工,打品牌,来提高效益这是关键。光靠一个农发集团去做是不现实的,所以农发集团的使命和责任一定是引领示范,然后带动县农发集团,为共同致富、共同发展做贡献。

俞颂家:过去农发集团主要是投资公司、涉农金融公司,做农业担保、小贷租赁、基金等业务,通过金融来支持农业,实现乡村振兴。从2021年开始,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开始往农业领域发展,包括把粮食集团划转给农发集团后,我们就迈上了实业发展的道路,现在我们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保障苏州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而且在农业发展当中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我们细化的是: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果盘子,当然还有一个钱袋子,因为要通过金融来支持乡村振兴。下一步还有一个农业的种子资源保护,服务一二三产的融合的发展。

曹路宝书记给我们农发集团做过定位,他希望我们学习上海,把苏州农发集团打造成为苏州的“光明集团”,苏州的“农工商总公司”,苏州的“蔬菜集团”。他要求有为政府跟有效市场要充分结合,我们是有效市场,农业农村局、粮食物资储备局、国资委是有为政府,农业农村局、粮食物资储备局和农发集团要加强联合,主管部门要带着我们企业把工作的定位明确下来,充分发挥国资国企的作用。

汪长根:回到课题上,我认为,首先主题很明确,这个课题讲的是农发集团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是全社会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其次,我们讲的文化遗产赋能也不局限于农业自身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应拓宽视野,扩大范围,要充分保护利用涉农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促进特色农业生产、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苏州文化遗产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与文化遗产相遇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苏州一光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