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道德素养的质性研究

2023-10-18林燕葛莉黄思敏邱莉赵彬彬刘祎如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不端导师研究生

林燕,葛莉,黄思敏,邱莉,赵彬彬,刘祎如

(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护理在我国医疗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对于护理学科而言,培养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道德素养、提高护理科研质量,不仅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护理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护理科研质量的提升,可提高护理循证水平及临床护理质量,对护理事业良性发展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人数日益提高及增加的同时,研究生科研道德失范时有发生[2]。另外,“互联网+”时代使得各类多样化数据更易获得,也使得学术不端的形式更为多样,加大了监督难度[3]。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在道德与法规的约束下,坚守科研道德,提升科研素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互联网+” 背景下提升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道德素养的方法,以期为规避学术不端行为、制定学术道德管理规范、健全学术道德监督机制提供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 年5 月—2020 年11 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福州两所高校护理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导师、教学管理者和思政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二年级及以上护理硕士研究生;具有10 年以上教育年限的研究生导师、教育管理者、思政课教师;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试验中途退出者。当访谈数据饱和、不再出现新的主题时结束访谈。最终访谈护理硕士研究生6 名、研究生导师6 名、教学管理者4名和思政课教师2 名。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见表1 。

表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s

1.2 研究方法

1.2.1 确定访谈提纲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经咨询护理专家和课题组商讨后确定访谈提纲,主要包括:(1)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您觉得目前研究生的科研道德素养怎么样?(2)您觉得应该如何引导护理研究生规避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3)您觉得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护理研究生的科研道德素养?(4)您觉得应该如何健全护理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监督机制?(5)您对目前科研道德素养培养的举措还有哪些建议?

1.2.2 资料收集方法访谈地点为安静、独立的场所。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访谈使用普通话,每次访谈时间为30~60分钟。访谈前向研究对象说明本次科研道德访谈的目的、现实意义及主要内容,征求访谈对象同意后进行全程录音,捕捉并翔实记录关键语句和非语言内容。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并综合应用合适的访谈技巧。

1.2.3 资料整理和分析方法在访谈结束后24 小时内,由研究者本人将录音整理为文字资料,采用Graneheim & Lundman[4]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1)在多次回顾的前提下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以保留整体语境;(2)将特定含义的语句进行划分,形成语义单元,而后进行压缩、编码,形成合适的条目。(3)对编码和条目进行讨论,并将文本中隐形内容联系在一起,形成主题。

2 结果

2.1 主题1 :科研道德素养参差不齐

2.1.1 求真务实的态度仍需加强多数教师及学生认为护理研究生求真务实的态度端正,部分教师认为研究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参差不齐,还需继续培养。N10:“求真务实的态度都不错,不会弄虚作假,都是去探索真理,实事求是。”N12:“互联网给研究生提供了很多学习的便利条件,但有的时候也会给抄袭、引用过度提供便利条件,甚至有的研究生仅仅是简单使用复制粘贴的功能,没有自己的创新和实际的工作。”N13:“有的研究生很好,本身态度认真,稍微指导一下,就比较容易上手,能做到求真务实;有的研究生一般,喜欢投机取巧,没有认真去收集数据、查文献,比如直接照抄别人翻译过来的文字,但与英文原文对不上;有的研究生很差,甚至认为造假本身就很正常,直接在临床选取数据的时候,选取5 个,能造出来10 个甚至20 个,这就非常不合适,因此我觉得在求真务实的态度培养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

2.1.2 合作互助的能力有待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总体较强,但能力还有待提高。N2:“平时做课题的话,一般是和别人一起合作完成的,比如师姐、医院的教师等。所以我觉得资源共享很好,因为大家所在的平台、擅长的东西不一样,组成一个团队会形成更好的效果。”N1:“合作互助的精神,其实我们大多数研究生都有,但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去组队。”N16:“很多研究生互助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2.1.3 探索批判的意识亟须增强探索批判精神在研究生层次凸显,但存在畏难情绪和畏惧权威的思想。N16:“探索精神有所进步,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愿意从一些基础资料收起,然后去发现与分析前辈的一些研究成果,但拓展和挖掘不够,只是将数据库的内容拿来用,没有深入分析……批判意识不是太好,这是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侧重点。” N1:“作为一个研究生个体去批判的话容易被批评,可以在导师的带领下去做一些更创新的事情,但是我总觉得凭一己之力挺难的……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批判和质疑。”N17:“因为现实的原因,如为了达到毕业要求,研究生不一定都能做真心喜欢的课题,而后又因为压力,觉得没必要那么较真,完成任务就好。科研理想遥不可及,想做出创新的成果太难了,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最后就丧失了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2.2 主题2 :全面落实德规共治在路上

2.2.1 校方实行德规共治校方要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入学教育时对科研道德进行强调,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文件、制度,依规处理,明确哪些行为是一票否决,同时做好引导、批评、教育。N3:“研究生为什么会违反规定呢?原因是认知程度低,学校要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还要增强研究生自身的科研能力,要不然由于毕业等压力,她/他就会去实施这些学术不道德的行为。”N6:“要在研究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加强研究生的科研道德培养。”N8:“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科研道德的重要性、学术不端的不良影响。另外,从制度上,明确对学术不端的一票否决,加大惩罚的力度。”N11:“组织研究生学习(相关)文件规定,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情况,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做好批评教育。”

2.2.2 培养研究生自觉遵守科研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意识良好的学术环境对研究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要注重学术环境和教师言传身教对研究生科研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的培养。同时,研究生的自身主体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学校和教师的培养、引导下,研究生自觉树立良好价值观及慎独精神,形成科研主体意识,可规避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N12:“如何规避学术不端,思想上要有一个良好意识,学校的风气、身边人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教师,他的态度非常端正,言传身教给研究生,那他的研究生也会做好……”N3:“首先得知道哪些是学术不端行为,可以去参加学术诚信的培训,了解后做(研究)的时候,就知道什么东西应该做,什么东西不应该做,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就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N14:“要有科研先行者的意识,科研数据资料可能作为后来者的参考,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重大。”

2.3 主题3 :利用大数据形成闭环监督机制

2.3.1 利用大数据加强监督大数据监督平台能对研究生起到良好的监督和警醒作用。N13:“首先大数据在健全学术道德规范监督机制方面肯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导师,还是学校、学院都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科研行为进行监督。”N2:“除利用大数据查重外,还可以建立一个世界性或者国家性的学术(不端)网络黑名单,具有一定的威慑力。”N16:“每到毕业季,网络上都会披露出论文买卖、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事件。这些事件会给研究生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促使其加强对学术不端的认识,这也算是一种大数据监督与宣传教育的方式。”

2.3.2 研究生加强自我监督和同伴监督研究生通过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加强自我道德监督、同辈监督,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N15:“首先是自律,在记录好研究笔记和数据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总结、思考,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观点,用实验数据来证明。然后是他律,也叫作同学互相监督,分享研究进展、探讨问题、相互帮助。”N17:“加强自我道德监督,谨言慎行。”

2.3.3 导师定期对研究生进行监督采取导师负责制,通过定期组会汇报成果及原始数据,实时进行学术监督。N8:“采取导师负责制进行督促,从研究生选题就开始进行全程监督,通过实时沟通,避免出现学术不端。”N6:“通过定期的组会,进行成果汇报,上交一些课题的原始数据,并对论文的撰写进行严格的审查。”N12:“要及时地跟进、了解研究生各阶段的心理变化,适时提醒研究生注意学术(诚信),避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2.3.4 学院加强对研究生和导师的监督学院通过学术委员会加强对师生双方的监督,不断更新、完善监督方式。N4:“学院通过学术委员会对硕士研究生及导师进行整体监督,过程监督非常重要。”N11:“建立检查、监督制度,定期或不定时地抽查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情况。比如,抽查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了哪些教育?研究生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导师是怎样落实的,还可注重各个课程论文作业的查重,预防在平时。”N2:“像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最好查查他们的一些原始资料,看是不是真的。研究生做实验,要留下动态记录,这样研究生就很难造假。”

2.3.5 学校形成闭环监督机制学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需要明确规定监督制度及评价标准,增强学术委员会的监督职能。N13:“首先学校要明确学术道德监督机制到底涵盖什么样的内容,它的监督机构都有哪些,由谁来负责,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之后,有人来执行监督,有惩戒措施,形成一个闭环。”N3:“学校要制定一套评价标准,然后把它细化一下,做到哪一步,有哪一些后果,相应的有哪些惩罚……还可以设一个专人负责的关于不良学术行为的查处部门。”N15:“还有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里要体现科研道德素养培养,在教学环节进行监督,这样才能保证科研道德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4 主题4 :综合利用课程思政提升科研道德素养

2.4.1 以提升科研道德能力为内容开展课程思政综合利用课上、课下、社会实践进行科研道德素养的培养,促进知行合一,加深记忆,避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思政课及专业课中穿插科研道德相关内容,在课下及社会实践中培养科研道德,提高科研技能。N17:“可以注重培养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以科研报国为其理想……在思政课上,在讲授职业道德规范时,将个人品德的内容融入教材内容中,告诉学生该如何来提高科研道德水平。”N11:“现在很重视思政课程,所以作为每个授课教师、研究生导师都要围绕这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科研道德素养方面的培养。对于课下和社会实践,比如说研究生开题,在整个科研研究过程中,都要把科研道德素养内容贯穿其中。”N2:“在课下提高科研道德素养,最主要的还是提升各种科研能力,会的东西多了,就不容易造假了。”N16:“提高科研道德素养,应该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程。在课下和社会实践中,去尝试、实践、检验,进行试错,发现问题。”

2.4.2 以多样化、有新意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思政采用多样化、有新意和代入感强的形式,将科研道德素养逐步融入研究生的思想、生活。形式可通过微信、QQ 等社交平台;可优化上课方式,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可参加名人讲座、学术沙龙和学术会议等;可举办丰富的与科研素养相关的活动。N4:“利用每一届的微信群、QQ 群之类的平台,将有关科研道德素养的文章或相关文件发布其中并置顶,长时间可见。将一些学术不端的案例做成微信文章或视频推送,更加直观地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与研究生联系,答疑解惑。”N1:“希望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多举一些例子,比如前一段时间网上很火的一位法律教授,就是因为他的例子,每一个都非常生动形象,一听就懂。像负面的例子,他讲哪个违法,马上告诉你判多少年,这个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们也可以这样,课上通过以案例为中心的形式,深入地讲它的前因后果,使学生看到学术不端的人受到什么处理,让学生去讨论或辩论……” N6:“参加学术会议,开阔眼界,了解同领域学者的研究内容,学习一些新方法,通过与专家进行交谈、解惑,厘清思路,使课题更加完善。另外,邀请知名专家来分享科研生涯的经历与警醒,让研究生知道每个人的科研之路都不轻松,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向专家提问困难或迷茫时该如何度过。”N17:“举办相关的知识竞赛或组织有关学术诚信的活动,可以在名人故居、博物馆,感受学术的严谨,穿插科研道德相关内容。可以设置一个以科研道德素养为主题的辩论赛,考验选手的思辨能力,在无形当中带动观众进行思考。”

3 讨论

3.1 全面落实德规共治,重视思想上的认识不足及制度规范的缺失

本研究发现,多数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水平尚可,部分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是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再加上毕业的压力,但深究其原因,主要存在思想上未重视、制度规范尚不完善以及对相关制度规范的学习不到位等。同时有研究发现,研究生发表论文最核心的目的是获取相应的学位以及职业发展的需要,存在对写作规范和学术不端严重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制度层面,即学术规范尚不完善[5]。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发《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法规和行业标准,但依然亟须在国家政策层面引导下高校结合本校学科特点、发展目标定位、学术标准等构建研究生层面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规范体系,包括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以及校内学术不端行为查处规则和处理办法等。校方还应通过思想教育提高研究生对科研道德素养的认知,使其了解科研道德素养在研究生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护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道德素养的决心与信心。另外,研究生自身也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坚守本心,保持慎独精神,自觉端正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脚踏实地地进行科学研究,促进良好科研道德素养的养成。

3.2 学术监督尚不完善,亟须利用大数据健全相关监督机制

本研究显示,目前学术不端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大数据对学术不端的监管、学校对各学院的监督、学院对师生双方的监督、导师对研究生的监督方面尚缺乏互联互通的平台,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高校需要利用大数据健全学术监督机制。郭跃等[6]研究也同样认为高校学术监督机制不完善是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之一。提示各大高校可利用各种学术不端大数据检测系统及网络监督,建立校内研究生科研质量网络平台,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监管,根据规定及时组织查处,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问责;还应将监督机制细化,逐一分级到学院,细化到导师、研究生内部的监督小组,形成导师对研究生、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监督体系。此外,社会层面可以组织力量开发和升级大数据监督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新信息技术和方法[7]。

3.3 围绕科研道德素养需求重组优化课程思政

受访者普遍认为要在专业课、公共课及思政课上融入科研诚信相关的求真务实、团结协作、批判探索等精神与事例,同时还可设置形式多样的科研小组任务、团体活动、辩论赛等,增进研究生对科研道德素养的认识与实践。与Chung 等[8]学者所认为的改变学习者的态度和行为作为一种专业化的社会化过程,不能仅通过离散教育或一次性教育来实现,它应该在职业教育中尽早开始并无缝地加强如出一辙。提示学校应该从护理研究生入学开始就为其提供科研道德素养教育,并且要将科研道德素养的课程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党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在各门课程中确立科研道德素养的课程思政目标,同时按照“互联网+”时代背景需求,将研究生属性和学术道德无痕融入研究生课程内容,对研究生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优化,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道德素养理论知识和意识,实现学生学术道德水准的提高[9]。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适当增加学术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将学术诚信落到实处。总之,以科研道德素养教育为抓手重组优化课程思政,综合利用课上、课下、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可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道德素养。

猜你喜欢

不端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关于本刊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则系统”(AMLC)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