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的字形分析及词义演变

2023-10-17何雨晴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指代本义义项

一、引言

在汉语研究过程中,对汉字的字形以及字义的分析是一个重要内容。“相”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汉字,有阴平和去声两个声调,用法也较为复杂,具有动词、名词、副词和代词等多种词性和用法。因此,对“相”字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首先针对自甲骨文至楷书为止的“相”字字形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在语料的基础上,分析“相”的本义与引申义,先分析“相”字的本义,然后分别对“相”的动词用法、名词用法、副词用法和代词用法的引申义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字词义的演变路径及演变原因。

二、“相”的字形演变

“相”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相”是由树木的木和表示眼睛的目所组合而成的。在甲骨文中,“相”有几种书写形式:①    ②    ③    。第一种书写形式为左右结构,树木和眼睛呈左右分布,树木在左,眼睛在右。它的意思是树已经被砍下来了,而眼睛在分辨这个木块的长短、粗细、曲直等特征,即在仔细地观察、审视这个被砍下来的木块。第二种书写形式为上下结构,树木和眼睛呈上下分布,眼睛在上,树木在下。表示的是人爬到树木的高处,进行远眺、侦查、预警、放哨等的活动,看一看远处是否有敌人或者猎物,表登高远眺、放哨、警戒的意思。第三种书写形式同样为上下结构,树木和眼睛呈上下分布,树木在上,眼睛在下。指的是上古先民进入森林取木头,需要从下往上看,观察树木的质地、长短、粗细、曲直等情况。在这三种书写形式中,树木和眼睛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含义也不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人在造字时观察得非常细致。

在金文中,“相”字的书写形式是:  。跟甲骨文中的写法差异并不大,延续了甲骨文中的第一种书写形式,只是笔画变粗了一点。

在小篆中,“相”字的书写形式是:  。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同样延续了甲骨文的第一种书写形式。从小篆开始,“相”的书写就开始逐渐趋向于线条化了。由于小篆将各种不规则圆弧的曲线变为方折的笔画,以此让汉字字形变得方正平直,因此,“相”的右半部分“目”便发生了变化,“目”的字形固定为竖向,椭圆的眼眶被方框所代替,表示眼眶的弧线变为方折的笔画,眼珠也由圆形变为两条横线,“相”的书写形式也由    演变为    。

在隶书中,“相”字的书写形式是:  。这个书写形式和现在楷书的书写形式非常相似。

在楷书中,“相”的书写形式是:  。它延续了隶书的书写形式,线条变得更加平直,形体逐渐变得方正,“相”字字形自此确定下来,并且沿用至今。

三、“相”的词义演变

(一)“相”的本义

“相”属于《说文》目部字,它在《说文解字》里的释义是:“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诗》曰:‘相鼠有皮。”相,查看。从目从木会意。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易经》里提到,“在地上可以看到的,没有什么比树木更直观的了。”《诗经》中说,“看那老鼠,一定有皮。”

“相”在最初就是一个动词,它的本义是“察看”“审视”“观察”。例如《大雅·召旻》中的“我相此邦,无不溃止”。这里的“相”就是“看”的意思。《离骚》中的“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表示后悔自己没有仔细地观察道路。这里的“相”就是“观察、观看”的意思。又如《左转·隐公十一年》中的“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这里的“相”指的是观察时机,然后再采取行动,“相”表示的也是“观察”的意思。再如《周书·召诰》中的“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意思是派召公到洛阳勘察位置和布局,“相”在这里表“勘察”义。

(二)“相”的引申義

1.“相”为动词

“相”可以作动词,用作动词的时候读去声。由“相”字的本义“察看”“审视”“观察”引申出“帮助”“辅助”的意思。例如“相夫教子”,意思是辅助丈夫教导子女,这里的“相”就是辅助的意思。《游褒禅山记》中的“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指的是“到了那昏暗幽静又使人感到迷惑的地方的时候,却没有必要的东西来支撑、辅助”。在这句话中,“相”就是“支撑”“辅助”的意思。《尚书·周书·大诰》中有一句,“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其中,“今天其相民”指的是现在帮助我的百姓,“相”表示“帮助”“保护”的含义。

“相”字作为动词,还可表示“相面”之意,由“相”字的本义“察看”引申出了名词“相貌”的意思,而后,“相貌”又进一步引申出“相面”。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一句,“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这句话中的“相”指的便是“相面”。

2.“相”为名词

“相”也可以用作名词,此时“相”字仍读去声。当“相”的本义“察看”引申出“相貌”“命相”的意思时,“相”字就从动词义项引申为了名词义项。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这里的“相”就表示“相貌”的意思。《西游记》中“现了本相,厉声高叫道:‘精怪开门”的“相”在这句话中也是表示“相貌”之义,指露出本来的相貌。这一义项在现代仍然经常使用,如“面相”“吉人自有天相”“人不可貌相”,等等。

“相”还可以表示“辅佐者”“帮助者”等含义,是从“相”的引申义“帮助”“辅助”的意思又近一步引申出的“辅佐者”“帮助者”的含义。“辅佐者”“帮助者”这一义项在具体语境中又逐渐演变成辅佐君主的人,即宰相、丞相等;还有扶引盲人的人以及主持礼仪的人,等等。例如《赤壁之战》中的“操虽托名汉相……”意思是曹操虽然假意借名为汉朝的丞相,“相”在这里就是指辅佐君主的人,是丞相的意思。《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意思是,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在这句话里,“相”就是搀扶盲人的辅助者,指扶引盲人的人的意思。又如《论语》中的“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其中,“愿为小相焉”指的是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相”在这里表示的便是主持礼仪的人。

3.“相”为副词

除了动词用法和名词用法之外,“相”还可以作为副词使用,此时“相”字读阴平。无论是“相”的本义,还是由“相”引申出的义项,“相”的意思总是表示两者之间的含义,因此,自然而然的,“相”又引申出了可作副词用法的“相互”义。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不到黄泉,就不要再相互见面了,这里的“相”就是“相互”的意思。“相”还有一个义项表示动作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句,“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意为子孙一代一代地做燕王,这里的“相”即表示某一个动作连续出现。又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的“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也表示一个接一个的含义。除此之外,“相”还可以表示两者之间进行对比义,例如“相形见绌”表示某人或某物与另一人或物相比远远不足。

4.“相”为代词

“相”可以指代动词后面的受事者。“相”作指代用法时,又可以分为指代第一人称、指代第二人称以及指代第三人称,下面分别就其用法进行举例。

当指代第一人称时,“相”的意思相当于“我”。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意思是遣返我,把我送回娘家。在这里,“相”指代第一人称,可以理解为“我”。当指代第二人称时,“相”的意思相当于“你”。如《后汉书·冯鲂列传》中的“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意思是悔过伏罪,现在就可以全部赦免你的罪行,这句话中的“相”即指代第二人称,意思相当于“你”。当指代第三人称时,“相”的意思相当于“他、她、它”。如《琵琶行》中的“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移动船只互相靠近,并邀请她出来见面,在这句话中,第一个“相”是副词,指“互相”的意思,第二个“相”指代第三人称代词,可理解成“她”。再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意思是马上就答应他这门婚事吧,在这句话中,“相”指称“太守”,指代第三人称,可以理解为“他”。柳宗元的《黔中驴》,“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这句话说的是老虎小心翼翼地靠近它,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这里的“相”指代第三人称,可以理解为“它”。

四、“相”的演变路径及其成因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交流中最重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变迁,在语言因素中,词义变化最频繁、最活跃。可语言中的词汇数量总是有限的,人们的记忆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就产生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语言中经常使用的一些词汇,往往表达较多的含义,“相”字就是其中之一。“相”字为常用词,从古至今一直被广泛使用,在发展过程中发生演变,产生了多种引申义。

“相”的词义变化有两条路径,一是实义变化路径,二是虚化路径。一看“相”字的实义变化路径,“相”字本义为“审视”“察看”,当“察看”出问题时,便会加以解决,于是便产生了“相”字引申出的“辅佐”义和“保护”义。由于“相”字在动作进行时,往往受事一方是焦点,因此,“相”就由动作义引申出名词义,如“相貌”“辅助者”等义,“相貌”义由“察看”引申而来,而“辅佐者”与“辅佐”关系密切,因此,由其引申出了“辅佐者”“帮助者”之义,由此又可以细分为辅佐君主的人,如“丞相”、扶引盲人的人,以及主持礼仪的人等。

二看“相”的虚化路径,实词虚化是指具有具体意义的词被转化为意义空泛且仅具有语法功能的词。刘亚男指出,语义是实词虚化的基础,要发生虚化的词首先在语义上要隐含某种可能虚化的因子。“相”字本义含有施事、受事,以及动作,当意义发生虚化时,动作含义消失,两个动作的态度保持不变。此时,“相”一般出现在“相+V”的结构中,动词义由“V”来承担,“V”前的“相”发生虚化,由于句法环境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如“互相”义、“相继,表示动作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义,以及表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偏指义。当表示双方既是发出者又是承受者时,“相”表示为“互相”“共同”的含义;当句子要求主语多方并含有时间义时,“相”表示为“相继,表示动作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义;当句子中施事与受事只有一方出现,另一方不出现,且句子可以推导出另一方时,“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充当其中一方,指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

“相”字在实义引申过程中,受到了转喻和隐喻的影响,例如“辅助”“保佑”和“察看”义有相似之处,通过隐喻,由“察看”义引申出来,而“辅佐者”“帮助者”则是由“辅佐”“帮助”等动词义通过转喻的方式形成的,“相”的动作义“察看”到名词义“状貌、相貌”存在动作—结果关系,这其中,转喻产生了一定作用。由此可知,在“相”的实义演变过程中,隐喻和转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虚化过程中,“相”的词义演变则受到了动作义所隐含的施事、受事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语义的影响。

五、结语

总而言之,“相”的字形演变过程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并且存在较强的规律性,没有非常复杂、曲折的变化,即使是甲骨文中“相”的书写形式,也是比较容易辨认出来的。通过对“相”字字义的考察发现,“相”的各个义项有动词、名词、副词和代词这几种形式,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也较为紧密,都是从本义基础上引申而来的,其演变路径分为实义变化路径以及虚化路径两种,隐喻和转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相”的实义演变,施事、受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语义关系影响着“相”的虚化。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4]朱若楠.“相”字字形分析及字义演变[J].人文之友,2020(16):246-247.

[5]华瑞芳.《说文解字》目部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6]刘亚男.略谈“相”的词义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1):290-291.

[7]黎传绪.新解“相”字的本义及其词义演变[J].语言与翻译,2010(01):37-40.

[8]史又今.试论“相”的语义演变与“相加”的词汇化[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34(05):69-74.

[9]唐贤清.副词“互相”、“相互”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J].古汉语研究,2006(04):6-15.

[10]甄周亚.“相”字本义考及其词义演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06):19-22.

(作者簡介:何雨晴,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江苏海洋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责任编辑 苏静静)

猜你喜欢

指代本义义项
Let’s Save Food To Fight Hunger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不一而足”话讨论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自然语言中的指代技术的研究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