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歧义现象分析
2023-10-17杨平
目前,我国学界对歧义现象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部分学者将歧义定义为不规范的语言表达,要求大家严谨使用语音、词汇和语法,注意纠正语法错误,避免出现歧义。就现实情况而言,基于歧义与语言学概念错综复杂的关系,提炼语言规律中的作用价值,进一步研究歧义产生的原因和所造成的影响,对探究现代汉语的构语功能、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用效果等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推进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工作。
一、歧义的概念
歧义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语言中广泛存在。它主要指同一语言形式产生了不同的语言意义,一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意义。简单来说,就是在语义理解上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可能,给人们理解语言内容时造成了困扰。从表现形式上看,歧义是同形不同义的,反映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既有语言的内在性,又有语言的延展性。在现代汉语体系中,“义”包含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意义。所谓语言意义,主要指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所谓非语言意义主要指在特定的语言交际中出现了弦外之音、话外之意。歧义是动态化的,能够随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使听者产生多种不同的理解。另外,“歧义”与“多义”相近,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多义指多种意义,涵盖歧义产生的意义,是静态化的语言。歧义既是多义的分支,又超脱于多义的存在,是动态化的言语。歧义以同形为前提,以多义为导引,基于现代汉语承载多信息的功能,灵活多样的语句结构,使其躍离特定的语境意义,导致多种不同意义出现。值得一提的是,歧义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交际的一方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生成话语,传达意义,交际的另一方根据语言形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所传达的意义。而交际中的各种环境、条件等都会影响各自的表达和理解,能够为创造性地运用、理解歧义提供条件。
二、歧义的作用
语言现象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歧义也不例外。在日常人际交流中,歧义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在积极作用方面,说者巧妙运用歧义,无论是语音歧义,还是词汇歧义,抑或是语法歧义,都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使听者感到饶有趣味。如“我大弟弟五岁”,此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我的大弟弟五岁了”,一种是“我比弟弟大五岁”。再如“小张剪的头发真好看”,此句有两个指向,是指小张自己的头发,或是指小张给别人剪的头发。上述两类歧义句在特定的场合中易产生滑稽效果。在消极作用方面,歧义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存在一定缺点,从表达的角度上看,有歧义的语句易造成误解,给说者带来麻烦。从理解的角度上看,有歧义的句子可能背离了说者的原意,造成理解偏差。如“这封信里介绍了小丽和小红的叔叔”,此句可以划分成两种不同的结构,一种是“小丽和小红的叔叔”,一种是“小丽”和“小红的叔叔”。再如“这是小刚的照片”,此句既可以理解成照片是小刚的所有物,也可以理解成照片上的人是小刚。歧义的消极影响会限制正常的交际,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三、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人们由于不规范、不严谨地使用语言,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歧义现象。就其本质而言,歧义与语言系统的层级性密切相关,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四个层面,所以可以从语言系统功能上探寻歧义现象产生的根由,从中提炼避免歧义的方法,进而达到规范语言使用的目的。
(一)语音层面引发的歧义
从语音层面上看,能够引发歧义的主要有同音异形词、多音字、重轻音三种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非常多的同音异形词,这些词形式不同,含义不同,只是发音相同,在口语交流中易出现歧义现象。如这些人全部/不是好人。“部”字和“不”字都发音为“bu”,一个是量词,表示整体中的一份;一个是否定词,表示没有。在没有特定语境为依托,说话者没有展现出明显的情感态度时,突然说出这句话,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会。再如汪洋大海上有一只游船/邮船/油船。其中,“游”字、“邮”字和“油”都发音为“you”,一个表示游览、游玩;一个表示邮电部门递送;一个表示矿物中提炼的液体。
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大量的多音字,这些字在发不同的音时,往往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在书面用语中易产生歧义。如直到今年6月底,她还欠款5000元。“还”字发“hai”音时,表示持续,相当于“仍然”;“还”字发“huan”音时,表示交还、归还。在没有特定的语境为依托时,无法从该句了解施事动向。再如头发又长了点儿。“长”字发“chang”音时,表示长度、距离;“长”字发“zhang”音时,表示由小到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再如“打折了”。当“折”字发“zhe”音时,表示折扣,按照成数减少。当“折”字发“she”音时,表示断了、坏了、亏损了。
在现代汉语中,也不乏重音或轻音引起的歧义。部分重音所在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意义。如我晚上九点就睡了。重音在“就”上时,表示“睡得不多”;重音在“睡”上时,表示“睡得早”。再如你最好买一个!重音在“买”上时,强调买的迫切性。重音放在“一个”上时,表示最少买一个。同样,部分轻音所在字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意义。如我睡了一上午,终于想起来了。“起来”读轻声时,表示想起某事;“起来”不读轻声时,表示想起床。
(二)词汇层面引发的歧义
从词汇层面上看,能够引发歧义的主要有同形义不同和音同形同义不同两种情况。
词形相同,意义不同。出现这种歧义的原因是词汇承载的含义较多。在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多义词,如果不对语境进行限制,可以产生多个理解方向。如山上有许多的杜鹃,非常好看。此句中的“杜鹃”既能指杜鹃花,又能指杜鹃鸟。如我从上面打听点风声,小周可能有事。“上面”有上级、长辈、位置高的地方、序靠前的部分等含义,“风声”有风吹动的声音、消息等含义。此句中的“上面”指上级,“风声”指消息。
发音相同,词形相同,意义不同。出现此类歧义的原因是词汇的功能性不同。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既能作名词,又能作动词;既能作介词,又能作连词;既能作形容词,又能作副词。正是基于这种相异语法功能,导致了歧义的产生。如门没有锁。此句中的“锁”作名词时,表示门没有装锁;作动词时,表示门没有被锁。如我心里没有数。此句中的“数”作名词或数词时,表示事物的数量;作动词时,表示计算、点数、查数。再如我跟你玩。此句中的“跟”作介词时,表示“你”是主导者,“我”是跟随者;作连词时,表示我和你一起玩。
(三)语法层面引发的歧义
从语法层面上看,能够引发歧义的主要有词和短语同形、结构关系不同、构造层次不同、修饰范围不确定四种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词和短语的区分度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在日常口语交际和书面用语中,经常用两个字组成的词或两个词组成的短语表示一个对象或两个对象,易造成歧义。如我在和弟妹说话。此句中的“弟妹”作名词时,指的是弟弟的妻子;作联合词时,指的是弟弟和妹妹。再如学生家长都来了。此句中的“学生家长”表意不明,既可以指学生的家长,还可以指学生和家长。
结构关系的不同引发的歧义主要是主谓关系与偏正关系的交叉和动宾关系与偏正关系的交叉。以“进口手机”为例,该短语是典型的动宾关系与偏正关系的交叉结构,既可以理解为从进口来的手机,又可以理解为要去国外进口手机。再如我喜欢煎饺子。此句中,“煎饺子”作名词时,表示用油煎过的饺子。作动宾短语时,表示我要做煎饺子这个事情。
在现代汉语中,语句的构造是有层次性的,层次不明易引发歧义。如你们四个人一组。此句可以读成“你们/四个人为一组”,理解为在你们这一人群中,按照四个人为一组的形式进行分组。也可以读成“你们四个人/一组”,理解为你们这一组是四个人。再如这项工作,我做不来。此句可以读成“这项工作,我/做不来”,理解为我能力有限,这项工作我做不好。也可以读成“这项工作,我做/不来”,理解为工作非常难,我做不了。
在现代汉语中,修饰关系或范围不确定也易引发歧义。如小李围巾织得好。此句中的“小李围巾”是指“小李戴的围巾”,还是指“小李织的围巾”,这种难以确定的情况引发了歧义。再如三个小学的校长。此句中的“三个”既可以修饰小学,又可以修饰校长,产生了是管理三个小学的校长,还是来自三个不同小学的三个校长的歧义现象。施受事对象不明确也易引发歧义。如学生应该照顾。此句的学生既可以是施事者,即理解为学生应该照顾……也可以是受事者,即理解为学生应该被……照顾。再如老师需要重视。此句中的老师同样能做施事者或受事者,可以理解为老师需要重视……或老师需要被……重视。
(四)语用层面引发的歧义
语用歧义多指在日常人际交流中没有歧义的句子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有了言外之意,这种歧义在常规的语言环境中是不存在的。当前,学界对于语用歧义的产生有不同的见解。多数学者认为基于听话人的个体差异、说话者与听话人语境的不同,以及可视听的言语形式与完整的语义内容难以重合等因素引发了语用歧义。例如一对情侣共进烛光晚餐,男方为女方夹菜,女方顺口说了句“小心肝”,男方将这句话理解成女友对自己的爱称。但实际上是男方在夹菜的过程中,肝部碰到了桌角,女方只是提醒男方注意安全。再例如在座无虚席的饭店里,服务员着急地上菜,由于忘记了是哪位顾客叫的菜,便高声喊了一句:“谁的肝?”让不知情的顾客惊异不已。可见,语用歧义的发生既在情理之内,又在意料之外,能够让人在如梦方醒后获得愉悦,称得上是生活中的调味剂。
四、消除歧义的办法
为了减少理解偏差,避免引起误会,在日常人际交流中必须注意规范使用语言,尽可能地消除语言歧义,具体可按以下几个方法进行操作。
(一)改变结构
在日常生活中,语义歧义较为常见,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结构的方式消除这种现象。如小杨租手机。此句存在歧义,既有小杨向别人租手机的意思,也有小杨从别的地方租手机的意思。至于是租出去,还是租进来,仅凭该句是难以进行判断的。而为了消除歧义,可以通过改变句子结构的方式指明动作趨向,如“小明的手机租了出去”。再如他们采访了三个公司老板。此句存在较为明显的歧义,根据具体语境,可以改写成他们采访了来自三个不同公司的老板,或改写成他们采访了管理三个公司的老板。
(二)分析句法
对于不是因为句中某个词多义而引发的歧义,可以通过分析句法来解决歧义问题。前文提到现代汉语语句有丰富的层次性,词与词组合松紧程度不同,所以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了解各成分之间的关系,避免歧义的发生。
如小明说他不回来了。表示他不回来,可将原句切为“小明他不回来了”表示小明不回来了。针对语句歧义问题,还可以采用变化分析法化解歧义。如咬伤了小明的狗。按照定中偏正结构,可将原句变换为那只狗咬伤了小明,按照述宾结构,可将原句变换为小明的狗被咬伤了。再如“摔坏玩具的孩子”为定中偏正结构,可将原句变换为孩子把玩具摔坏了,按照述宾结构可将原句变换为孩子摔了坏的玩具。
在处理语句歧义问题时,还可以采用语义指向分析法,检查句子各成分在语法和语义上是否存在矛盾,通过梳理句法结构和句义结构,达到消除语句歧义的目的。如他有两个儿子,在企业上班。当“企业工作”指向“他”时,可以将原句改成“他有两个儿子,他在企业上班”,当“企业工作”指向“儿子”时,可以将原句改成“他有两个儿子,都在企业上班”。再如小明借小红三本书。“借”有借出去和借进来两个含义,为了避免出现歧义,需要明确谁是施事者,谁是受事者。如果表示借出去,可以将原句改为:“小明借给小红三本书”,如果表示借进来,可以将原句改为“小明向小红借了三本书”。总之,要消除歧义,就是根据歧义生成的原因,利用特定的语言环境,依托停顿、替换、添加、轻重音等手段,使表述变得清晰明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哪个语言系统中,歧义都是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歧义的产生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所以要正确看待歧义问题。歧义潜藏在语言交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是说,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不仅对规范语言使用有帮助,也对研究人类心理和人类情感有好处。
参考文献:
[1]窦文新.平安时期汉语词的和化形式[J].参花(上),2019(08):86.
[2]赵一嘉.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分化方法[J].百科知识,2023(12):73-74.
(作者简介:杨平,男,本科,舟曲县第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