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与词汇规范的对比研究
2023-10-17易婧云
世界上每种成熟的语言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严格的语法规则,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语言更新速度加快,新语言内容层出不穷,对原有的语法规则造成了冲击。对于现代汉语而言,亦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因此,现代汉语学者需要加强研究,依托新的规则规范汉语的使用,以充分发挥汉语作为语言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的作用。
一、现代汉语历史、发展与特点概述
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语言体系。汉语经历了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发展时期,并依托灵活多变的构语功能,有着丰富信息的表意能力和较强的视读感知效果,并被使用至今。纵观世界各民族语言,汉语是常用字最少的语言,但却有最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充分体现了其智慧性和先进性特征。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继承了传统语言习惯,建构了系统化的语法,有较为明晰的语言结构和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在随时代同步发展的进程中,现代汉语语法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语法结构简单。汉语逐步脱离了文言形式的束缚,句意表达变得更为直观,句子构成也变得简洁,句与句之间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依赖关系,使得句子易懂易记,使用起来更加简单。二是语法较为丰富、灵活。现代汉语发展汲取了传统语言文化的精髓和国外语言表达经验,在句子的构造上有更多的语法规则可用,人们可以根据句子的意义变化句子成分位置,以获得较好的表达效果。三是语法体系完备。现代汉语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积累了充足的语言现象,无论是句子结构形式,还是句子内容呈现,抑或是句子意义表达,都非常丰富和灵活。四是句法接近西方语言。现代汉语语法在句法上与西方语言有共性,使汉语在国外得到了更好的推广普及。总而言之,现代汉语语法的出现是汉语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基于其简洁性、丰富性、灵活性、完备性的特点,其在规范人们使用汉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语言规范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跃离既定的语言结构规则,减弱语言表达形式与内容的关联性,破坏语言使用的规范性,甚至为跨地区、跨文化交流设置了障碍。虽然现在高度重视语言规范化工作,并在语音、语法和语用标准的推行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迅猛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涌现出大量新语言,这严重冲击了语言规范化的发展。且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注重检查与纠正,这进一步加剧了语言使用失范、失准现象。特别是在网络交际中,青年人作为主流群体,受新鲜事物影响,经常设计、使用和推广一些不规范的语言,如“神马都是浮云” “压力山大” 等。当然,语言是随时代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这就决定了语言规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开放、包容、创新的时代语境下,人们获得了更加开阔的视野,有了丰富的思想意识,开始求新、求异和求变,不再局限于既先的语言结构规则,必然会产生新语言现象,自然也不乏破坏和超越语言规则的行为。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规范语言使用愈显重要和迫切。而要获得人们的认同与支持,语言规范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与时同行。只有建构较为完善的语言应用体系、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为规范语言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把握好语言规范化发展的方向,进而确保语言使用得体得当。
三、现代汉语语法与词汇规范对比分析
对比现代汉语语法与词汇规范,不难看出语法的规范化发展较为平稳,相应的规则推行难度较低,更易被人们认同与接受。這主要是因为学界对语法的研究较多,建立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加之有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语法规范更易得到人们的普遍遵从。如有关部门大力提倡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大多数单位也提出了讲标准普通话的基本技能要求,这使得求职者更加注意对语音和语法使用的规范性。而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发展不容乐观。从历史发展维度上看,现代汉语词汇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既有对古代汉语词汇的继承,也有对汉语词汇的拓展创新,而原有词汇本身就缺乏规范,没有相对标准的样本表现形式,不能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使用提供较好的借鉴。从使用流通维度上看,现代汉语词汇是人们交往交际必用的工具和手段,但由于使用群体和使用地区的不同,加之方言文化的交错融合,加剧了现代汉语词汇使用不规范的现象。
在发展进程中,规范使用现代汉语变得越来越重要,确立现代汉语词汇规范性标准势在必行。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制定现代汉语词汇使用规范仍面临着许多困难。特别是学界在对如何确定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标准上仍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好在多数学者倾向于用最能体现语言运用普遍习惯的词汇使用形式作为标准,即在现实生活中惯用的语言因素和语言成分在相当数量的作品中被运用,就能说明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可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使用的参照。也就是说,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参照,建构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标准。这里的“白话文著作”指的是作者公开发表的,且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语言较为简洁,语法功能性强,通常不会产生歧义,并且在内涵表达上也没有太多出入。
当然,这种定义方法不够精细化,比如“典型”这个词的含义较为笼统,但在人们的认知里,“典型”是某些特征较突出,更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的事物。虽然这种解释较为模糊,甚至有些牵强,但是人们都对其有共同的感知和理解。经过这种形式的限定之后,词汇的使用标准大致生成,利于提高词汇的规范性。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作品并不一定是典范作品,作品中有很多是作者基于修饰押韵而自造的词汇,这些词汇的使用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推广,就不能将其作为词汇规范的标准,如“绍介”“康健”“兵士”等。
四、以“来”字为例,对比分析现代汉语语法和词汇规范
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很多词汇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动,语法应用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以“来”这一词汇为例,对比分析现代汉语语法,参照《现代汉语词典》对“来”字给出的解释,对其用法标准进行总结归纳,以提高该词汇使用的规范性。
(一)体现位移变化
“来”在现代汉语句法应用中可以充当谓体,表示施事和受事的物理位移过程。如“她来过三个电子邮件”,本句中发生实际位移的不是施事,而是受事“三个电子邮件”。再如“来一碗香辣面”,本句“来”表达的是受事“一碗香辣面”,表示事物从不在发话者面前到出现在其面前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来”还能表示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有将要做某事的含义,如“我来一首歌”“我来弄几下”等。
(二)体现动作延长意义
“来”在现代汉语句法中可以充当谓体延长成分,对于位于动词后面的“来”字用法,学界没有充分考量前面的动词对其句法功能带来的影响,多数学者将“来”解释为表示趋向意义,但这种观点过于片面。笔者认为,将“来”看成是对前面动作的延伸和补充较为合适,如“飞来的横祸”。本句中的“来”不仅表示趋向意义,更多的是帮助谓体完成过程意义的表达,涵盖时空间范畴。另外,“来”还可以表示小句的非正式语体特征,使小句和上下文有效地关联起来,具有突出语篇情境效果的作用,如“这个人看来年纪不小了”“这个人看来有点老实”“看来你不是一般的聪明”等。
(三)体现目的等意义
“来”在现代汉语句法中可以充当不定式,用来表示某个动作发生的过程,如“这道题不是很难,由我来解答”,再如“我来解决这个小问题”,两句中的“来”起到了连接、提示和强调的作用,表示动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来”在该句中是介词成分,表达的是动作过程的方式方法。
(四)体现约数意义
“来”在现代汉语句法中可以充当数量词组的调节词,如“你真这么大了吗?看着也只有三十来岁的样子!”本句中的“来”用作概数助词,表达约数意义,与“三十多岁”中的“多”字有相同的句法功能。从这种语境意义上看,“来”表示的是数量上的约数,但对其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和意义,学界持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来”表示的数或小于前面那个数。如“你已经是四十来岁的人了”,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个人并没有到四十岁,可能是三十七八岁。在可确认的结构中,“来”通常有略多于前面那个数的含义,如“我今年没赚多少钱,也就十来个吧”,本句中的“来”表示的数明显大于前面的数。因此,笔者认为,“来”字在现代汉语句法中更多充当的是调节词,用来调节数量词组中的量额成分。
(五)体现人际意义
“来”在现代汉语句法中可以充当语气词,部分学者认为“来”是衬字,没有什么实质的含义。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来”具有趨向意义,如在二人转的唱词“正月里来是新春”中,“来”字含有“新年”趋近发话者的意味,带有一定的趋向意义,即“正月里新年来了”。但是这种说法准确与否不得而知,在该句唱词中加上“来”字,很可能只是为了突出韵律,用来表达唱词人一种欢快愉悦的心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来”看成用来体现人际意义更为合理,认定其是语气词更为妥当。
(六)类固定短语搭配
类固定短语是基于固定短语和非固定短语界限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结构模式相对固定、短语意义比较单一、具有借鉴性,且又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具体可用来表示程度加深的含义,充当性质词组中的程度调节词。如在“越来越……”结构中,关于“来”字用法的讨论,多集中在该句结构中的可替换部分,以及具体的语用和语义,较少讨论“越来越”本身的性质。如“你越来越聪明了”“你越来越笨了”“你越来越漂亮了”,从这几个例句可以看出,越来越后面的形容词是可替换的部分,但同时也是整个句式结构中的中心部分,是“越来越”所表达性质的程度愈发加深的对象。也就是说,“来”在现代汉语句法中可以充当性质词组中的程度调节词或数量词组中的量额调节项。当前学界普遍认为此结构可以单独作为谓语来形容事物的性质。如在“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热”等中,“来”可以表示事物的性质或数量。另外,此类短语在用作性质词组中的程度调节词时,如性质词组“越来越密切”中的“越来越”作为程度调节词时,是用来修饰中心词“密切”的,以突出句子的中心成分。
(七)用作助词
“来”在现代汉语句法中可以作为助词。如在“归去来兮,不如归去”一句中,“来”字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可直接译作“了”“吧”“唉”,或者不译。如“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买一套房子”“近些年来,开始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等,这两句中的“来”字有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的含义。再如“五千多年来”“来日方长”,“来”字表示过去,蕴含时空间环境。
(八)固定成语搭配
前文提到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语言不断演进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系统。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吸收了大量传统语言文化精髓,如至今仍在频繁使用的成语。以“来”字为例,与其构成的成语有人来人往、南来北往、古往今来、先来后到、突如其来、空穴来风、神来之笔、继往开来、死去活来、来日方长、纷至沓来、熙来攘往、逆来顺受、礼尚往来、心血来潮、来历不明、来之不易等,这些成语都是对一种情境或状态的概括,具有较强的语言艺术性。在使用时,需要理解其意境和含义,明确其在构造句子中所代表的成分,避免出现位置错误、用词不当的情况。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规范现象。而为了确保现代汉语的健康稳定发展,须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加强对现代汉语语法和词汇规范的研究。要深刻认识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在对比分析现代汉语语法与词汇规范中,提炼出规范现代汉语使用的标准,确保现代汉语使用得体得当。
参考文献:
[1]曹梦琦.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重点问题[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4):2958.
[2]杨典.浅析现代汉语语法特点[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2):17-19.
(作者简介:易婧云,本科,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助教,研究方向:语文)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