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
2023-10-17李月欣张志强
李月欣 张志强
反讽是叙事文学和戏剧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具有十分丰富的概念表现形式,但在应用上却比较复杂。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作者在小说中主要通过反讽表现当时的环境,这样可以有效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其体会小说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在获得丰富阅读乐趣的同时进行深层思考。反讽艺术贯穿《傲慢与偏见》整部作品,对主题、人物、情节的刻画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小说《傲慢与偏见》蕴含的反讽艺术展开研究,探讨反讽手法在小说表现中的艺术作用,对主题反讽、结构反讽、人物反讽、情景反讽、模式反讽、语言反讽等多种反讽形式加以分析,并从认知体现角度入手,对《傲慢与偏见》中“傲慢”与“偏见”具体的反讽艺术进行探讨,实现对小说内涵与情感的深入解读。
一、反讽手法在小说表现中的艺术作用
反讽是《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主要创作手法,贯穿小说始终,对凸显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小说中反讽艺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班纳特一家的描写,二是对男主角达西和女主角伊丽莎白爱情过程的描写。起初二人对对方并不了解,伊丽莎白认为达西十分傲慢,而达西认为伊丽莎白存在偏见,但二人却在逐步接触的过程中相知相爱,这样的情节安排体现出了反讽手法的艺术效果。以反讽推动情节发展,在产生误会、解释误会的过程中,达西和伊丽莎白被彼此的人格魅力吸引,迎来完美的结局。由此可见,反讽手法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不仅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进一步突出了其趣味性、真实性与艺术感,给读者带来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1]
二、《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主题反讽
《傲慢与偏见》以婚姻为主线,整体故事都围绕婚姻、财产、地位三个线索行进。小说开篇就描写了富裕的单身男子追求婚姻的情节,作者借助反讽手法,表现出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念。其中较具讽刺效果的是柯林斯先生在被伊丽莎白拒绝两天后就向夏洛特求婚成功,通過对柯林斯先生和夏洛特二人的婚姻描写可见,两人的结合并不是因为爱情,他们的婚姻是完完全全的物质婚姻。除此以外,班纳特太太对五个女儿婚姻的处理方式也是小说中反讽艺术的重要表现,强调了婚姻、财产和地位之间的联系。
(二)结构反讽
《傲慢与偏见》中的人们认为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单身汉总会成为年轻女性最佳的择偶人选。小说中班纳特太太一直荒唐地认为富裕单身汉都是她女儿的合法财产,这样的想法虽然看起来不切实际,但却是作者简·奥斯汀精心设计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认为这样的想法不可理喻,但作者却在最后表示这样的想法不奇怪,班纳特太太确实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富裕单身汉,这样的反讽艺术手法给读者带来了较大冲击。总而言之,《傲慢与偏见》中很多不被人们认同的事情与看法在故事最后都获得了成功,这不仅达到了一定的反讽艺术效果,还可以让读者加强对其中结构反讽处理的理解。而且,结构反讽的应用大多出自宏观角度,这也使得反讽效果更加突出。[2]
(三)人物反讽
班纳特太太是《傲慢与偏见》中能够集中体现反讽艺术的人物,也是小说中塑造成功的人物之一。作者通过反讽,表现出其头脑愚笨、虚荣俗气、喜怒无常的性格特点;在对女主角伊丽莎白进行塑造时,作者也运用了大量的反讽手法。伊丽莎白聪明大方、敢爱敢恨,是一名超越当时时代局限的优秀女性。作者在塑造女主形象时突出了其聪明、坦率、有主见的特点,但同时也描写了她对达西产生偏见,受威科姆欺骗,拒绝达西求婚的情节,表现出了她性格中草率、偏执、狭隘的缺点。这是一种典型的反讽手法,通过对主人公前后性格变化加以描写,达到推动情节发展的效果。
(四)情景反讽
情景反讽是指通过某一具体情节或场景发挥反讽作用,《傲慢与偏见》中的很多情节都是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例如一些人物的结局与命运并不如读者所想、人物的言行在一些场合中不合时宜导致事与愿违等,都会突出小说的反讽特点。简·奥斯汀通过反讽手法,对小说情景进行戏剧化处理,进而也给读者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如小说中有一幕是达西为遮掩莉迪亚的私奔丑闻,主动帮助威科姆还债,并促使威科姆在短时间内与莉迪亚完婚。二人结婚返回娘家后,却毫无愧疚之意,莉迪亚甚至还在家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婚姻。作者通过描写莉迪亚的语言、炫耀戒指等行为表现她无知、轻浮、虚荣的特点,同时也赋予了这一幕强烈的讽刺意味。莉迪亚的表现越是理直气壮,其故事情节的反讽意味也就越强烈。
(五)模式反讽
在《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手法还体现在小说文本模式方面。作者简·奥斯汀在小说中展示了四段不同的婚姻,分别是达西和伊丽莎白、宾利和简、威科姆和莉迪亚以及柯林斯和夏洛特。以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为例,二人虽然有着美好的结局,但其过程却充满了反讽意味。达西和伊丽莎白初相识时,对彼此并没有留下好印象,可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二人却逐渐走到了一起,这也属于超出读者预料的情节发展。由此可见,作者在文本模式上也采取了让读者出乎意料的反讽设定。而小说中模式反讽的应用并不是首次出现于《傲慢与偏见》,18世纪的浪漫小说就已经存在应用反讽手法的先例,通过这种表现手法,可以向读者传递更具意外性的戏剧意味。
(六)语言反讽
《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艺术也具有独特魅力。简·奥斯汀在进行故事场景及人物性格刻画时,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风趣诙谐的语言来表现小说中的背景与人生,以冷静客观的视角看待情节与人物,进而更加深刻地突出作品主题。《傲慢与偏见》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并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简·奥斯汀对戏剧性反讽语言的应用,突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吸引力。例如达西在舞会上邀请伊丽莎白跳舞,伊丽莎白虽然接受了邀请,但仍在语言中表现出自己对达西傲慢行为的不满。伊丽莎白通过饱含深意的话语指责达西,这也进一步表现出了伊丽莎白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对达西的复杂情感。再比如达西激动地向伊丽莎白表白:“我克制来克制去,实在撑不住了……请允许我告诉你,我多么敬慕你,多么爱你”,在这样直白的情感表达后,却又提了关于伊丽莎白身份以及家境的内容,这也是他傲慢的体现。通过展现男女主人公的对话,既可以深刻刻画出其鲜明的性格特点,又拉近了故事情节与读者的距离,充分调动其阅读兴趣,使读者更加期待二人的后续发展,体会到小说的魅力。
与此同时,站在语言学角度上看,作者还通过语言空白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的神秘感,包括没有将人物的想法全部说出以及故意留白引人深思等,进而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缺失。小说中语言空白结构的出现可以表现作品的开放性,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式中,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填补文学空白。例如小说中的部分人物对话就留有语言空白,进而引发读者对人物情感的深思。
三、基于“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认知体现
“傲慢”与“偏见”分别作为男主人公达西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性格关键词,贯穿于《傲慢与偏见》整部作品,而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偏见”受到内在、外在双重原因的影响,并体现出独特的反讽认知体现。
(一)傲慢
读者在阅读《傲慢与偏见》时,往往会对达西的傲慢行为产生反感,这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反讽手法的应用以及反讽艺术的效果。达西首次出现在舞会上时,由于性格原因,表现出了与其认知范围密切相关的行为。达西认为自己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并且不屑周围人迂腐、庸俗的行为,这也是在他人看来达西“傲慢”的主要原因。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初次见面并不愉快,达西的表现十分冷漠,但在逐步了解伊丽莎白后,开始对她产生好感,其原始认知也开始转变。后来,在舞会上,达西主动邀请伊丽莎白跳舞,证明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开始改变自身的行为。与此同时,达西的傲慢在很大程度上还源自其严重的主观主义,他认为向一个身份、财富、地位远不如自己的女子求婚,对方会很乐意接受,进而在向伊丽莎白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后又提到她的家庭、地位给自己带来的烦恼。然而这样的行为却惹怒了伊丽莎白,她拒绝了求婚并狠狠指责了他。达西此次的行为是因为其错误的主观认识,但他在受到伊丽莎白的批评后,进一步反思,在向伊丽莎白解释的过程中也使她认识到了她对自己的偏见。
站在反讽艺术的角度上看,达西与伊丽莎白的交往过程是充满讽刺意味的,首先是达西对伊丽莎白印象的转变,他在与她交往的过程中,对这样一个出身平庸的女子产生好感,不能自拔,并向她求婚;此外,在第一次求婚时,他理所当然地认为伊丽莎白会同意,所以她的拒绝是出乎他意料的。对于整部作品而言,反讽认知体现的关键就是达西心理认知活动的不断转变,逐渐在交往过程中认识自己与他人,进而推动认知朝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二)偏见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具有偏执的性格特点,因此,一直对达西怀有很深的“偏见”,同时,她直率、果敢、活泼的特点也使其在语言与行为中带有反讽特点,通过讽刺的方式实现对达西傲慢行为“柔中带刺”的攻击,这也是《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魅力的集中体现。例如在一次舞会上,伊丽莎白对达西说:“现在轮到你说点什么了,达西先生。——我谈到了舞蹈,你应该谈谈房间的大小或夫妇的数量。”这样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反讽特点,同时,结合当时的礼节来看,在沉默或滔滔不绝中完成舞蹈都是无礼的表现,伊丽莎白想通过强制达西不停说话来惩罚他傲慢的行为,这样的情节也体现出明显的讽刺意味。作者设计这样的桥段,进一步加深了二人之间的舞会互动,凸显出小说的戏剧性。[3]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对伊丽莎白的描写也并不是完美的,她性格中同样存在缺陷与不足。例如伊丽莎白轻信自己的主观判断,面对威科姆对达西的污蔑,她不经过思考就完全相信了他。伊丽莎白作为一位乡绅小姐,虽然不具备很高的社会地位,但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此时却轻易相信了威科姆的一面之词,这也是作者对其言行的反讽描写。
总体而言,在《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反讽认知体现主要是表现在其三方面的认知错误上。首先,伊丽莎白的过度自信导致其产生了很多的偏见,认为自己有着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伊丽莎白有这样认知的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伊丽莎白的父亲班纳特先生对她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她十分优秀,没有人可以配得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伊丽莎白产生了严重的主观主义错误。其次,伊丽莎白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容易感情用事。小说情节中,伊丽莎白的很多行为都受到了其情感的影响,进而不能理性正确地做出判断。例如初次见面时就因为达西的“傲慢”行为对他产生偏见,又因为先入为主的思想轻信了威科姆对达西的污蔑;因为关心姐姐,就偏执地认为达西是破壞姐姐婚姻的主要因素等,这些都是伊丽莎白感情用事的表现。[4]同时,也正是因为伊丽莎白缺少理性,导致其对达西的偏见不断加深。最后,伊丽莎白在思想与行为上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受到情绪控制时,人比较容易出现极端的行为表现,伊丽莎白正是如此。伊丽莎白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生活环境的影响,加上其阅历的局限,限制了其思想、行为的高水平发展。认识达西后,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很多评价是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通过主观的思维定式进行判断的,进而出现错误、偏执的行为。[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反讽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法,在《傲慢与偏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成为作品中的艺术精髓,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推进,以及主旨情感表达中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凸显小说主题,反讽手法还可以将各个情节很好地串联起来,加强读者在阅读时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深入角色与情节中。在反讽艺术手段的应用下,《傲慢与偏见》一系列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汪丽萍.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06):123-125.
[2]郭海燕.《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表达方式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1):36-37.
[3]王洪亮,王晶芝.礼貌原则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5):37-41.
[4]孔祥燕.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03):20-22.
[5]袁应该.《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讽刺艺术[J].参花(中),2023(03):103-105.
(作者简介:李月欣,女,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张志强,男,本科,北京市双河教育矫治所,研究方向:教育)
(责任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