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东京夏季奥运会报道创新策略研究
——基于融合传播的视角

2023-10-17申莹和郭迪佳

关键词:总台体育赛事融合

申莹和,郭迪佳,梁 骏

(1.安徽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3;2.北京体育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91)

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各国文化交流、互动和展示的平台。作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大型的体育赛事,大多数观众无法到场观看,因此报道主要靠各大媒体的转播和直播,这也为各家媒体的报道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着眼于2020东京夏季奥运会①原定2020年举办的东京夏季奥运会因疫情原因推迟至2021年7月23日开幕,同年8月8日闭幕。但人们仍习惯性称之为2020东京夏季奥运会。(以下简称东京夏奥会),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的报道为例,并结合两位业界专家的深度访谈②两位受访者分别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资深跳水专项记者杨烁和原体育频道新媒体部副制片人、现体育青少年节目中心卢帜。,尝试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策略作出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搭建共同讨论的桥梁。

不少相关研究或以技术变革的视角考察技术演进对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的影响,或以文化理论的视角分析体育赛事报道。其中,前者多以业界的工作人员为主,他们以自身在报道过程中的实践、观察、心得为主要内容,尝试进行总结与升华。例如总台技术局前方报道团队的成员杨绍童,从技术层面详述了总台在东京夏奥会中运用超清化、移动化网络制播系统的技术方案。[1]后者则多以学者的观察思考为主,比如有研究者便从大型体育赛事视听传播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大型体育赛事的视听传播呈现的新格局、新特点、新问题。[2]亦有研究者基于场景理论视角,对央视东京夏奥会融合报道的策略进行了探析,发现央视的奥运会报道在内容生产、信息传播、受众接受与互动等层面进行了场景重构等诸多探索。[3]

纵观前人研究,不少学者认为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媒介机构的内容生产、渠道拓展等维度的显性变革。但笔者认为技术变迁与社会脉络的重塑密不可分,媒体融合因传播技术的不断更迭而兴起,若仅从媒介技术论或媒介文化论的角度去解读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创新,可能会误将这场意蕴深远的变革化约为一种媒介对另一种媒介的单向度替代,或是不同时代体育文化的交叉互融。换言之,或许正是这种在信息技术主义基础上出现的网络社会结构,才是我们探索大型体育赛事报道创新的理论基石。这就要求我们要将产业层面的实践经验融入到“网络社会”理论中,跳出以媒体机构为中心的“观景台”,综合把握媒介技术理论、媒介文化理论和媒介社会理论的三重视角,努力重塑新的传播观念,搭建起体育与媒体、体育媒体间、体育媒体内部的三维融合分析框架,或可为我国体育融媒体建设供给更加丰沛的理论养分。

“融合传播”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机遇,同时也为媒体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突破口。那么,究竟何以融合?又是如何传播?总台针对东京夏奥会首次明确提出“一体制作、融合传播”的报道理念。总台的这一报道理念在具体的奥运报道实践之中又是如何落地?对其他大型体育赛事报道而言,又能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鉴于此,笔者将借助“融合传播”的视角,从技术变迁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出发,围绕机制、技术、内容与体验四个维度,探析2020东京夏奥会报道创新策略。

本文所采用的“融合报道”,是指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整合式的新闻传播新方式,其定义为“利用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信息平台,并综合运用不同介质的传播形式、技术方法、报道体裁和叙事方式开展的整合式新闻传播的新方式。”[4]

总台在东京夏奥会融合报道思路的表层逻辑主要有二,一是由内容生产向产业形态延伸,具体表现为媒介终端的功能性整合、媒体生产和渠道的一体化融合,以及不同媒体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业务、资源和战略的全方位整合。二是高品质的融合新闻产品不仅为受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参与型民间文化”的普及,更不断重构体育新闻业与受众的关系,进而促使专业的内容生产者与受众融合。围绕融合传播的思路,总台在东京夏奥会报道的创新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机制创新

1.高效统筹,转变前后方联动报道模式

受疫情影响,总台原计划派出600 人的前方报道团队被迫缩减到360人左右,而留守北京参与报道工作的人数则有1200 人左右。①内容来源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频道统筹规划部毕剑琥参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传播史》课堂讲座线上的分享。可见总台报道团队在作战方式上,采用了“前后方联动”的作战方式。尽管前几届奥运会也采用过类似的报道方式,但通常都是将指挥部设立在前方现场,而此次将指挥部放在了后方。不曾想这样的“被动”调整,却激发了前方报道团队灵活机动的优势,进而加速实现了赛事资源判定分配、新闻抢发联动的有效机制。特别在开闭幕式的报道中,这样的报道方式促使总收视率、受众总触达人次创下历史新高。[5]

2.协同作战,打通内部合作机制

总台成立伊始便提出“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的发展战略,并不断推进体制机制融合创新。2020 年8 月17 日,总台融合发展中心的正式成立,更是总台着力发挥媒体融合“总枢纽”作用的重要举措,也为总台各部门之间带来了新的合作机制,并在此次东京夏奥会的报道中得到了应用。首先,传统体育记者与新媒体部门之间打通了合作路径,以前靠“私交”从现场报道的记者手中获取第一手消息,现在形成了规范的合作机制,指定专项记者与新媒体团队直接进行对接,各个岗位的通力配合起到了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传播效率的作用。其次,各团队之间形成了合作机制。据总台青少年体育节目中心卢帜介绍,本次东京奥运会的报道工作中,总台的新媒体团队主要由4 支队伍构成。其中,体育青少年节目中心负责提供实时的比赛结果以及专业判断,新闻中心的新媒体团队负责产品制作与新闻呈现,最后以央视新闻新媒体的矩阵作为重要传播阵地,以央视频和央视体育客户端作为辅助传播平台,完成重大新闻的首推首发。②内容来源于2021年12月10日,笔者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青少年节目中心卢帜的线上采访。据统计,在整个奥运期间,中国军团所有的夺金时刻,均在总台完成首发首推。

3.机制体制创新,促进报道策略转变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总台不同时期的奥运报道策略(见表1),总是与当时的媒介环境息息相关,不断变化的媒介生态使得受众产生新的需求,促使总台不断因时制宜地做出调整。东京夏奥会期间,总台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报道团队践行“一体制作、融合传播”理念,在生产上实现一体制作,形成了自上而下、内容共享的合作机制;在分发中综合调配央视众多电视频道、广播频率和新媒体平台,形成“电视+广播+新媒体”的矩阵报道模式。正因如此,总台得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全台人均收视时长增长44%,央视频道累积观众规模8.83亿。[6]

表1 总台历届奥运会的报道策略

二、技术创新

1.4K/8K技术实现超高清转播

体育一向是电视转播技术的孵化地,体育比赛对转播技术的更新迭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奥运会而言,其制作标准在不断提升,很大程度上即代表着所有体育转播的制作标准会“水涨船高”。2008 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始实现的体育赛事高清化制作,到东京夏奥会已经转变为超高清化制作,并且完成了三个“首次”的技术使用与创新。

第一个“首次”,是总台首次通过4K 超高清频道直播奥运赛事,并利用8K 记录奥运风采,基本实现“制播超清化、移动化和智能化”,给无法来现场感受奥运氛围的体育迷们提供了更好的观赛体验。[7]第二个“首次”,是总台首次应用“4K超高清+三维立体声”等技术,推动融媒体平台的建设实现了突破。其中,CCTV-4K超高清频道与央视体育客户端同播4K赛事,无论是直播场次还是触达人次,均取得了不俗成绩。第三个“首次”,是总台首次应用微型定点超高速摄像机、场馆“飞猫”、遥控升降塔式摄像机等国内最新技术,以及4D慢动作回放,全方位捕捉奥运健儿竞技风采。[8]

2.5G技术发挥云制作能力

总台前方报道团记者杨绍童提出,东京夏奥会相较以往赛事报道凸显了以下三点不同:第一,东京前方记者在IBC 之外的节目制作需求增加;第二,北京、东京两地节目协同制作需求增加;第三,增加了编辑、记者在隔离期间进行远程节目制作的需求。[9]这三点需求也从侧面说明,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体育赛事制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但同时受众日益增长的观看需求也会给内容生产者带来不小的压力。面对报道主场的迁移、传播平台的多样、以及受众需求的增多,总台的制作团队灵活运用5G 技术助力内容生产。东京夏奥会,也是总台首次将5G 媒体应用实验室RTC低延时连线成果部署至境外新媒体演播室,为新媒体节目制作提供了超低延时直播、连线能力。实现境外新媒体演播室与台内制播区基于互联网的实时视频连线制作形态。[10]这就使得远程生产团队几乎可以部署在任何地方。

3.“云采编、云制作系统”创新工作模式

早在东京夏奥会开赛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便坦言本届奥运会将首次全部采用云技术支撑全球转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云上奥运”。这也给媒体人员带来了工作模式上的全新探索。多年跑口跳水队的总台记者杨烁介绍到,传统电视媒体早已形成了多工种细分、合作生产的固定模式,但随着新媒体的传播趋势,正在逐渐打破传统的角色定位,手机则成为节目生产的利器,是专业设备的有力补充。①内容来源于2021年12月10日,笔者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资深跳水专项记者杨烁的线上采访。在东京夏奥会上,OBS(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很多限制对于电视节目制作非常不利。为此,总台记者充分利用手机拍摄的灵活性,使之成为现场观察的“眼睛”,随时记录重要画面。另外,手机作为新的生产工具的介入,让记者不仅仅是记者,摄像也不仅仅是摄像,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有更丰富的内容输出。

三、内容创新

1.大屏节目切条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大屏节目的制作与播发发生明显转变。从节目时长上看,电视端栏目时长缩短。例如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央视体育频道推出的王牌栏目“全景奥运”长达90分钟、主打版块“中国骄傲”等十几分钟的大专题等节目。到了东京夏奥会,主打版块都被缩减到了5分钟左右。节目时长的压缩背后,既反应出用户的收看习惯变化,也体现出融合传播的需要使然。实际上,大屏节目“切条”后的二次传播,早已成为当下网络传播的常态化操作,短平快的模式也更符合现在多数用户的视听习惯。

2.内容创作力度不减

通过对央视网最近4 届的奥运报道梳理可以发现,总台对奥运报道的内容输出一直保持较高水准。首先是视频总量持续增加,其次以短视频形式为主的栏目数量也在增加,占比近一半。这说明了奥运报道中短视频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日益扩大。聚焦到东京夏奥会,仅在央视网平台上传播的相关内容就有20199条视频,相关专题栏目近13个,与伦敦夏季奥运会的10927条、里约夏季奥运会13878条短视频相比,内容数量明显呈连续增长的趋势。不仅如此,仔细考察最近4届奥运会的报道,不难发现央视网络端推出的栏目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且短视频栏目的比重持续加重。

而随着短视频的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前依托于电视节目制作的网络栏目正在发生着改变,创造力也不断提升,生产出许多赋有创新性的差异化内容,既是独立的产品,又能很好与电视节目互相补足,满足多平台观众不同的需求。虚拟主播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艺术的结合,也是总台在奥运报道中将新技术与内容结合的一次创新。另外,央视网利用全新的VR 视角与当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Vlog”视频日志相结合,创新节目形态与表达,以第一视角记录了报道团队从出境到入境、核酸检测、激活奥运记者证、入境审查、海关检查的全过程,再通过后期剪辑为1分钟左右的短视频,既满足了网友对于记者出境报道的好奇心,又创新了总台奥运报道的视野。

3.短视频报道,推动叙事方式创新

短视频报道不同于传统电视报道,“不会再像过去一样那么注重片子的逻辑、结构,以求达到一个最完美的效果,反而现在会选择把最吸引人眼球的东西提到前面去,尽可能多地留住观众。”②内容来源于2021年12月10日,笔者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资深跳水专项记者杨烁的线上采访。在奥运会的短视频报道中,一般聚焦最高光时刻,并且将这个点放大到极致,夺冠瞬间的一滴热泪、一次比心、一个手势、一句金句、一次幽默等都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这也体现了总台在短视频层面的价值导向的引领作用。比如在“东京日记”栏目中,总台将中国参赛运动员的各种高光时刻进行剪辑拼接,上传至央视网、央视频等内部平台,并且利用微博、抖音等其他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这些或搞笑或感动的瞬间,能产生强大的情绪感染力,进而推动短视频叙事方式的创新,获得跨平台的传播力。

四、体验创新

1.海量会员权益,满足全方位观赛需求

赛事期间,央视频上线了会员体系,专门为会员增量采购了大量除传统电视频道报道、中国队赛事之外的精彩体育信号,供资深体育迷观赏体验。在电视频道的近3000场重要比赛转播以外,会员可享受直播、点播免广告权益及4000 场专属直播随心畅享,真正实现一键切换、内容专属的移动视听新体验。央视频还推出了《会员请回答》直播节目,这档节目以沉浸式的体验方式,迅速吸引了用户的眼球,上线一周便有百万人参与互动。

2.EPG电子节目单,满足定制化观赛需求

继欧洲杯赛事直播后,央视频继续创新推出奥运定制电子节目单(EPG),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看习惯与个人喜好,定制“专属节目单”和观赛日程,实现一键预约、个性定制,不错过每一场焦点赛事。实时金牌榜、金牌速报等功能也与EPG一起集中于奥运会专属TAB页中,成为用户的奥运观赛“小助手”。用户还可以通过直播评论、“中国队加油专区”等互动活动获得参与奥运的观赛体验。此外,央视频还围绕奥运主题上线了一系列衍生内容,如奥运新闻、备战记录、中国队金牌时刻、焦点运动员专访、自制节目等短视频内容,以及东京风景慢直播等奥运专栏。

3.“央友圈”新社交,满足互动化观赛需求

2021 年7 月央视频客户端推出首个社交圈子“央友圈”,以垂类内容运营模式,通过互动贴近用户兴趣,推出主流媒体平台的社交新功能。在用户层面,“央友圈”赋予用户更多参与可能性。类似当下用户熟悉的社交软件,用户可以在“央友圈”发文、发图、发视频,也可以依据其他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转发、评论、点赞等互动。奥运会专属圈子不仅为用户传送一手战报、赛事解读,还为体育迷们搭建起一个交流互动的兴趣空间。可以说,央视频聚焦于用户观赛体验的创新,有效支撑起了总台在新媒体端的传播布局。

结语

“融合报道”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出现,被运用于东京奥运会的报道实践之中,由此带来了体育新闻报道的革新、升级和转型,并为未来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指明了方向。

其一,在传播机制上,做好顶层设计。总台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报道,很大程度上恰恰在于总台扮演好了网络社会中“水利枢纽”的角色。其不仅在宏观层面促进了体育行业和媒体行业的资源整合,推动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新闻媒体主管部门协同合作,做好赛事报道的提前规划;还在中观层面较好地处理“传统与新兴”“中央与地方”“主流与商业”“大众与专业”这四组媒体关系,从而构建起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赛时体育舆论格局;更在微观层面通过整合自身内部的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了内容建设、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创新、人才队伍、用户服务、资本运营等的共融互通。

其二,在技术运用上,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技术的应用和升级,是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动因。因此,在未来的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之中,报道主体除了要不断培植和强化技术基因,逐步完善体育全媒体传播体系之外,更要在技术平台搭建后,进一步推进媒体运营、内容生产与技术适配度的契合,并尝试打造出一套全新的工作模式,从根本上重构体育内容的生产和分发流程,进而促使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合作和效率的提高。

最后,在内容建设上,优化供需结构,重视用户体验,实现有效传播。“优质的内容+有效的传播”,永远不会因为“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而失去市场,反而会在诸多同质化、浅薄化的内容生态中脱颖而出,引发社会的高度共鸣和认可。特别随着传播生态的不断重组和用户的文化心理转变,在未来的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中,不断创新话语表达,以Z 时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输出高质量的体育内容,或许将是推进我国体育融媒体建设、提升我国体育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

猜你喜欢

总台体育赛事融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召开青年英才座谈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融合》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