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选材的困惑与突破
2023-10-17海南省文昌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海南省文昌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赵 娜
作文占中考语文总分的近一半,其分值相当于海南省中考中地理和历史学科的总分,这说明作文对中考成绩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学生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为了取得高分,教师频繁打印和讲解各类素材,学生废寝忘食背诵素材,但是在批改作文时发现,作文选材仍旧是困扰学生的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上快速而准确地选择素材,挖掘素材的价值,从而在中考中获得理想的分数呢?
一、分析问题,探究病因
笔者以某市初二期末语文测试作文为例分析问题,探究病因。作文半命题题目是“我身边的—”。
(一)
我身边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很爱笑,她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8 年,她把全世界华人捐给她的54万元救命钱分成了7 份,把生命当成希望的蛋糕分成7 份捐给了7 个正在徘徊在生死线上的小朋友,她的名字叫余艳。
她一出生就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她只有一个收养她的爸爸,她希望死在秋天,纤瘦的身体就像空中飘落的一朵树叶。
……
8 月26 日第一个接受余艳生命馈赠的女孩成功进行了手术。
在此,我想对余艳说,这世界,你来过。
(某中学2020 届学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海南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切”。于是,为了在考试中拿下高分,教师一再强调要写高尚的东西,要写自己积极向上的感情,学生自然不敢轻易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对社会不良的现象不敢触及,他们也只能写些环保、爱我中华这样的大感情,或者干脆抄袭别人的感情。考试中英雄司机、最美老师比比皆是,正如上文这样的作文,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是一篇素材简单的背诵默写,这会是一篇好的作文吗?作文中没有了真情实感,有的只是虚假的积极、崇高的套话,这样的文章能不雷同吗?再如这篇“我身边的感动”,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二)
我身边的感动
在一个严冬的早晨,我乘了一班公共汽车去上学,窗外刮着凛冽的寒风,在车上感觉到温暖。我在车上看见了一位刚退伍的军人。车上明明有几个座位,可那位军人却站在一扇窗前一动也不动,脸上略显一丝狰狞,而且他的腿也感觉不是那么灵活。大概过了半个小时,我到站了。碰巧那位军人也在这时下车,正当他离开那个位置时,我感到一阵寒风。于是我朝那个方向望去,发现他身后有一个大洞,我顿时哭了,原来他一直用他的背部抵挡着寒冷,他不怕自己苦一点,却让我们感到了幸福。在他下楼梯时,我发现了他那只很不协调的假腿,我觉得这位军人是像雷锋那样为社会做好事却不求回报的人。这种人值得我去尊敬,去敬佩。
(某中学2021 届学生)
再如某考生写道,“在路边看到一位乞丐,心生怜悯,于是捐助了10 元。可是,又觉得上当了,决定跟随乞丐,弄清真相。看到乞丐的房内竟然还有10多个残疾儿童,当听到乞丐行乞是为了帮助这10 多名残疾儿童圆梦时,我被感动了”。
又如某学生写道,“一名穿着厚棉衣,还烂了几个洞的人上了公共汽车,行至荒郊野岭时,突然有劫匪抢劫,我和其他的乘客没有一个愿意站出来时,他却挺身而出战胜了劫匪,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便衣警察”。
看到这样的文章,阅卷老师常常感叹,现在的考场作文为什么如此的虚假。记得2008 年,媒体对高考作文中的虚假现象议论纷纷,有人惊问:我们这一年的考生,绝大多数是不幸的?正如2014 年这次作文题目,许多考生编造了一个个离奇的故事,出现了数次的乞丐、数次的“雷锋”式的人物来打动阅卷老师。当然,不能否认,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文时保持认真、镇定的态度,一些优秀的考生还写出了令人感动的佳作。但也有一定数量的考生过度虚构编造,这引起我们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反思。
老舍在《怎样丢掉学生腔》一文中也有这样一段阐述:“学生腔恐怕是写文章的一种习气。这就是说,一执笔为文便摆起架子来,话不由衷,有现成的话不用,故意去找些不必要的词儿作装饰。这样写出的文章总是没有多少生活气息,空空洞洞,说得多而含意少,咬言咂字而欠亲切生动。”从老舍先生的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中学生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编造事实、矫情做作、套话连篇、言过其实等。
作文的生命力在于“真”。做真实人、说真实话、写真心文,是每位考生应该具有的品行。
(三)
我身边的陪伴
“咔嗒”一声,门被打开了,母亲放慢脚步,走到书桌前。母亲放下手中的牛奶,我看看母亲,母亲对我笑了笑说:“别学太晚,睡前把牛奶喝了。”说完,母亲轻微地转过身,向门外走去。
我端着牛奶,那热气在空中卷成一个个奶圈升向空中,我的心也为此而充满温暖。
在我学习到凌晨时,是母亲忍着劳累一天的疲倦,陪伴着我,给我送牛奶,送温暖。这无疑是亲情的体现,因为有了亲情,我们的生活才充满温暖。
(2014 届某考生)
在这几年的阅卷中,我们常常看到的人物素材是司马迁、陶渊明、苏轼、居里夫人、爱迪生、贝多芬等;事件素材是生病时父母的陪伴、自己做的一顿饭、朋友雨中送伞等。素材看似很多,但却像回乡探亲,一路都是熟人。这些事,就像听祥林嫂的唠叨,一遍又一遍,都是一件事。
时代在进步,进步需要创新,文章亦是如此。当阅卷老师几年中,上千次阅读这样素材的文章时,你觉得阅卷老师还会为此而感动吗?还会给你理想的分数吗?
(四)
我身边的朋友
我的朋友我们认识了12 年,我们一直是很好的伙伴,我们互相帮助。我记得小时候学自行车,他帮我学骑自行车。他虽然帮我一上午可是我还没有学会,后来,到了第二天晚上我突然学会骑自行车了。
他还说我有潜能,我觉得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12 年一直有联系。
……
这就是我身边的好朋友,也是一辈子的好兄弟。
作文中翻来覆去写一写记忆中的小学的人与事,写作素材单一,写作储备匮乏。这必然导致作品内容单薄,缺少真情实感。曾有学生跟我说,“这次作文编得很顺,肯定能得高分。”学生用“编”而不是“写”来描述他的写作过程,显然他也知道,这样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属于闭门造车。
以上四种作文,在考场作文中属于极为常见的低分作文,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素材积累的匮乏与陈旧。然而作为中考试卷中分值最大的一个题型,教师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难题,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学生的作文分数提高?选材的积累与创新就显得尤为关键。
二、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积累是写作素材源源不断的良方,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积累,写作就无从谈起。积累,是写作之本。苏轼曾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就有力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有效积累呢?
1.积累课文,含英咀华
对于课本的积累,可从两个方面来积累:一是美句妙言、名句哲语的积累;二是阅读启示,即上完课文后有所触动和启发,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1)美句和哲理名言收集。如每册书的古诗文以及课文中或课后涉及打动你心的句子。这些打动你的优质美文,能打动学生一定也能打动试卷对面的阅卷老师,因为,古往今来,情感是共通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鼓励了多少古往今来逆境中的斗士们。《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朗朗诵读,学生感到热血沸腾。
(2)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的储备。除了国外:“四大天王”—居里夫人、爱迪生、贝多芬、海伦凯勒;国内:“三剑客”—焦裕禄、雷锋、张海迪外,学生无所储备,他们忽视了教材中存在的巨大材料宝库,以至于对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视而不见,就更不用说积累和运用了。《送东阳马生序》富含学习求师的生动资料;《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失意落寞时自我排遣的旷达观;陶渊明不改变士节,《归园田居》就是他心志和生活的反映;《背影》《我的母亲》,眷眷深情不言而喻……这篇篇的美文值得学生拿来借鉴,可作为写作中的导引或材料,甚至可作为人生经验的警戒。
2.积累名著,博采众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于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每学期阅读两三本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 篇(段)。”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还指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指导。”设置“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所以,初中三年,教师应针对学生设计一个三年读书计划,帮助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培养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品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提高作文水平,就应该坚持课外阅读,并认真做好笔记,学习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孤陋寡闻,就会腹中空空,心有余而力不足,是难以写出好作文的。
3.生活积累,记录生活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在叶老看来,生活不仅仅是作文的源头,也是作文的终极目的。教师应有目的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探索、体验;教师应有计划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拥有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写作材料,从而为写作打下深厚的底子。
新的时代,应有新的作文理念。它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说实话、抒真情。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一边重视课本的积累,一边学会观察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多角度地挖掘积累素材,学会让作文承载自己真实的思想,从而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