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实施路径探索

2023-10-17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曹春艳

新教育 2023年26期
关键词:研学中学法治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 曹春艳

项目式学习指的是教师以项目任务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方式,依托多元化的项目教学活动设定,组织学生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探索学习和知识建构。项目式学习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存在广泛的对接融合点,教师要具备整体教学视角,以更加立体化、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思路,合理规划项目式学习进程,科学构建项目式学习框架,引导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收获更多自主建构学习成果,改善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学法应用,不断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力。

一、项目任务设定,发掘生本研学动机

教师合理设定项目式学习的具体任务,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探究学习,发掘学生研学动机,提高学生项目式学习参与效度。教师深潜教材之中,把握阶段性教学的知识脉络和核心目标,紧密围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设定项目式学习任务,并加强学生任务探究学习过程的思维点拨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建构系统性和准确性。

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学序曲”时,教师围绕“美好的中学生活”这一主题,设计相关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通过采访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了解其他人中学时代的生活经历,体会中学时代的独特价值。在项目任务实施阶段,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布设不同的项目任务,分别以“中学生活新天地”“我的中学时代”“成长的礼物”“畅想未来”四个小主题为采访内容。第一组完成“中学生活新天地”主题采访,通过采访初一新生了解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有何不同,以及对中学生活的感受;第二组完成“我的中学时代”主题采访,通过采访不同的成年人,了解他们中学时代最难忘的事,以及中学时代对他们人生的改变和意义;第三组完成“成长的礼物”主题采访,通过采访初一新生,让他们从新的挑战和新的机会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以及制定的目标和计划;第四组完成“挥别遗憾、畅想未来”主题采访,通过采访初一新生,了解他们过去学习生活中留下的遗憾,以及对初中生活的畅想。

学生通过项目任务活动中的信息搜集、整合,了解他人眼中多彩的初中生活,理解中学时代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意识到中学时代对自己一生成长的重要性。教师通过设计采访任务的实践探究活动,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比较中学与小学生活的不同,回顾过去的遗憾,确立新的目标,坦然面对中学生活,激发发展自我的动力。

二、项目情境设计,激活生本研学情趣

教师将项目式学习融入教学情境当中,为学生营造项目式学习的生动场景,可以增强项目式学习的真实性、趣味性,激活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研学情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思维积极性。问题情境、信息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都可以作为教师设计项目式学习情境的有力抓手。教师提高情境创设的多变性和灵动性,在教学实践中穿插运用不同情境创设手法,保持情境教学的新鲜感,激发和保护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项目式学习兴趣。

在教学“亲情之爱”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你好,李焕英》的影视片段,为学生创设展现亲情的故事情境,布设体验类项目任务。学生在影片的观赏中,能够感受贾玲想让妈妈高兴的迫切心情,以及对自己不争气的愧疚感,理解贾玲在穿越回自己出生前,为改变母亲的命运而做的一切努力,为孩子对母亲的爱而动容。最后影片反转,学生发现这是一位母亲弥留之际创造出来安慰女儿的梦,从而回忆生活中感动自己的瞬间,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教师利用“你起床前,父母在做什么”“你的衣服谁洗的”“你上学时,父母在做什么”“你睡觉后,父母有没有休息”等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父母为家庭、为孩子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的付出,为父母准备一份心意礼物。在准备礼物时,老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感触,利用创意的行动、作品等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感恩之情,这份礼物要同时具备创意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教师通过体验类项目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曾被忽略的微小细节,感受家人在细微处对自己的照顾,感恩为自己无私付出的亲人,从而助推学生用作品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展示印象中的家庭情景,或是对家人的美好祝福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项目活动组织,强化生本研学体验

教师优化项目式学习活动组织,活用多种类型的项目活动组织形式引导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思维,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研学体验,促进学生学科知识表象认知建立。项目活动组织要以合作学习形式为主,教师遵循分层教学原则,按照学生能力层级差异,科学组建学习共同体,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交互频率,使不同能力特点的学生能够在研学活动中产生更多思维碰撞。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收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的差异决定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以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确保每个小组中都含有不同能力的学生,以达到互相帮扶的作用。在“友谊与成长同行”的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组内分别开展“我的朋友圈”“友谊的力量”主题分享会,写下自己幼儿园、小学、初中不同阶段的朋友名字,并依据亲密程度排序,帮助学生回顾、梳理自己的朋友关系网。组内各成员分享跟朋友之间发生的趣事、随着年龄增长的朋友圈变化以及朋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和在朋友的帮助下做成功的事情等。在各小组内开展分享会,学力强的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使分享会顺利进行,避免话题偏离主题,并能准确总结交流内容,助推分享会的实效性。

通过分享会的组织,学生深入梳理自己的朋友圈和与朋友交往的现状,觉察到自己不同年龄段跟朋友交往的范围和深度的变化,了解到自己对友谊的渴望,认识到伙伴、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并把友谊的力量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层面,学会辨别真假朋友。

四、项目学法研究,促进生本研学体悟

项目式学习为学生课堂探究学习赋予了更高的自由度,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渗透,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学方法展开知识探究,促进学生研学体悟,推动学生知识内化,提高学生学科学习效果。具体教学操作中,教师要有个性化教学意识,善于根据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差异性的认知特点,灵活选择学法渗透路径,指导学生形成、掌握适合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

“我遇到了问题,你能帮帮我吗?”教师在教学“交友的智慧”时,以这个问题导入知识点,创设问题场景:小红在网上认识几个朋友,关系很不错,其中一位网友心情不好找小红倾诉,但时间把握不好,以至于小红总是没时间写作业,而被老师批评。另外一位网友则是找小红借钱,小红该怎么办?网上交友需要注意什么?学生根据小红的情况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示网上交友需要考虑自身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学会理性辨别,拒绝网友的不合理要求。教师继续抛出问题,小红听取了大家的建议,开始疏远每天找她聊天的网友,也拒绝了向她借钱的网友,但又有一位网友提出要看看她长得什么样,要求她发照片、家庭住址、电话等信息,请问小红该怎么处理?如果她跟网友见面了,后面会发生什么?学生通过假设见面后的场景,以及想到一切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危险性,明白贸然见网友的后果不堪设想,从而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了解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暗藏巨大的危险,了解网络交友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明白不能随意泄漏个人信息,树立法治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五、项目训练优化,延伸生本研学视野

教师优化项目式学习训练设计,在加深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学习印象,强化学生学科基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引入更多拓展性训练内容和训练活动,延伸学生学科研学视野,使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深度向更深层次蔓延。项目式学习训练教学的可拓展性较强,教师应主动对接学生固有旧知、生活经验等教学要素,合理拓展训练内容思维广度,引导学生从更广层面分析、应用所学知识,拓宽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视野。

师生关系是决定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会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有自我判断,对教师的部分行为不认同,从而挑战教师的权威性,产生师生矛盾。在教学“师生之间”时,教师布设“调查教师的日常”项目任务,为防止学生对教师存在畏惧心理,无法顺利单人完成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对各科教师的采访活动,收集教师一天工作的日常内容,了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殊性。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梳理不同教师的一天工作内容,并分析教师在不同事项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当教师在门口进行道路安全疏导时,是安全保护者的角色;在维护课堂纪律时,是课堂组织者;在与家长沟通、分享经验时,是家校沟通者;在授课时,是教书育人者;在与学生谈心,进行心理指导时,是心理疏导者,等等。

学生通过采访、调查教师忙碌的一天,增加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真正走近教师,了解教师为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认识教师职业的发展,体会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教师、体谅教师、尊敬教师,接纳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提高对教师教学风格的理解能力,学会处理教学中因为教学风格产生的问题,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成长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

六、项目实践创新,培养生本研学意识

教师创新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教学,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应用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实践应用当中,从而培养学生学科研学意识,提高学生学科实践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本就与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为教师推出实践学习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教师应多点切入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创意设计,将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生活场景有机融合到一起,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实用价值,强化学生学科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绽放生命之花”时,围绕“生命的意义”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帮助学生对生命深入的思考,要求学生从自我角度出发,结合生活中遇到的真实事例,讨论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做哪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并以“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导入新课内容。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不同,回答的答案也不尽相同。教师组织学生以“为自己活,还是为别人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进行辩论赛,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进行自由辩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建立探索意识,为后续正确辨别观点奠定基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龙麻子”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龙麻子会冒着生命危险救别人?学生跟随故事情节探索生命的价值,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承担责任,并总结人既要为自己而活,活出人生的精彩,也要为别人而活,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承担起社会责任。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科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冲击,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感受生命的意义、价值,从而树立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引导学生建立利用自己有限生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信心。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赋予全新生命力,有助于改善学生学科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科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对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水平,形塑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积极教学意义。项目任务设定、项目情境设计、项目活动组织、项目学法研究、项目训练优化、项目实践创新都是教师实践应用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切入方式。教师根据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展开灵活教学应对,多样化选择项目式学习优化策略,真正触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思维。

猜你喜欢

研学中学法治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在多解中学创新
研学之旅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