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卫军 在新征程上展现“非遗”新风采

2023-10-16黄伶伶

中华儿女 2023年10期
关键词:金银玉雕非遗

黄伶伶

金秋北京,暑热未消。在北京石景山的工作室,记者采访了中华玉雕艺术大师郭卫军。

郭卫军工作室位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一进工作室,仿佛走进一座玉雕金银错的博物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除去中华玉雕艺术大师、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北京玉雕非遗传承人等诸多身份,郭卫军还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聘教师。

作为中国乾隆工金镶玉的新一代传人,郭卫军是目前我国青年玉雕金银错工艺代表。在精进自身工艺水平外,他近年来致力于培养玉雕金银错技艺后继人才,通过创新方式让它被更多年轻人喜爱,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貢献青春力量。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河南省林州市因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而闻名于世。这里也是郭卫军的家乡。他1986年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我们那因为修红旗渠,有不少石匠,后来成立了安阳玉雕厂,亲戚在里面工作,带着我哥入行,我哥又带我入行。”

郭卫军十几岁时,在哥哥的带领下来到北京,师从创作国宝玉雕珍品《含香聚瑞》花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马庆顺,初涉玉雕行业。

最开始,郭卫军的想法很简单,“感觉玉雕高大上,很美好,学好一门手艺维持生计”,但现实与梦想大相径庭。“环境比较差,还有噪音,说话不喊都听不见。”冬天的北京,气温低至零下。玉雕车间四面透风,早上起来要先砸冰才能继续工作;干活时手浸泡在冷水里,冻得僵硬。几十个工人同时开工,夹杂着机器巨大的轰鸣声。

剥料,即为原石去皮,是学徒工的主要工作。剥料不仅要求动作协调,把握力和平衡力还要强。料切得越薄,难度越高,这样的基本功既练艺又练胆。仅练习剥料,郭卫军就用了一年多。彼时机器是“自己焊接的三角铁加一个电机”,非常简陋。第一次剥料他记忆犹新,因为机器尚不熟悉,又担心把料切坏,就只能断断续续一点一点地操作,“很漫长,不知道机器的软硬度,一次能拉多深。大的石料要切两三天,甚至更久”。郭卫军瘦小的身体经常要搬起几十公斤重的玉石原料进行操作,时不时还会砸到脚。

尽管初出茅庐时只能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但师父马庆顺对年纪较小的郭卫军很是照顾,从切原石到雕刻直至做出成品,手把手地教会他全部技术,包括几十种工具的使用。

玉雕机器转速非常高,一旦稍有不慎和犹豫,高速旋转的轧铊片不但会将玉料打飞,受伤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郭卫军正在串膛的时候,由于主轴和机器的摩擦,紫胶粘的工具受热松动,只听“砰”的一声,整个和田青玉瓶突然炸裂,他的双手鲜血直流。全场刹那间变得安静,齐刷刷的目光望了过来。郭卫军忘记了手指的疼痛呆愣在原地,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么贵重的材料、这么久的制作时间,一下子全毁在我的手里”。此时,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活儿坏了不要紧,赶紧上医院。”原来是师父。师父非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给予很多安慰。时隔多年,郭卫军依然难忘这件小事,感动至今。

凭借过人的毅力,郭卫军潜心学习八年,打下玉雕技艺坚实的基础。他手上伤疤多达十余处,这些伤痕见证了他从学徒一步步成长为一名玉雕艺术大师。

一叶扁舟逐浪商海

2008年,秉持着出生牛犊不畏虎的冲劲儿,郭卫军毅然离职创业。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源自一段心酸往事。这八年,郭卫军几乎都埋头工作,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玉雕技艺,很少出门。母亲第一次来北京,他带着她去心中“高档的餐厅”——麦当劳。到了门口,母亲拦着不想进,担心儿子破费。郭卫军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都市,颇有几分失落,通过奋斗成就一番作为的想法油然而生。

当时正在热播的一档电视节目《赢在中国》,郭卫军是忠实观众,众多知名企业家作为栏目创业导师的话语激励着他,特别是主题曲:“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每当响起,郭卫军倍感热血沸腾。于是,他作出了这个重要决定。

不出意外,创业计划遭到了家人的反对,理由是他太年轻,但这反而激起了郭卫军的斗志。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闯出一片天地。然而创业的个中艰辛,远远超乎他的想象。

郭卫军和发小合伙租了一个废弃的库房,家用电器精简到只有一个电热杯,做饭烧水都用它。埋头苦干几个月后作品终于完成,但他们还来不及高兴,销售就成了大问题。长达几个月一件作品都卖不出去。没有收入,眼看着连吃饭都成问题。见此情景,其他五六个创业伙伴纷纷离去。

郭卫军和发小放下手里的活儿,踏上推销的道路。他们跑遍了北京几乎所有商场、珠宝城,挨家挨户推销。常常未待开口,商家就直接撂一句“出去”,“20个人里,有一个能说句话,就算不错了”。每天早出晚归,多少次在公交车上站着睡着错过下车,饱尝身体疲惫、心理煎熬的双重考验。

重压之下,郭卫军依然不曾放弃,红旗渠精神仿佛已融入林州人的血脉。在数星期只吃馒头充饥的情况下,他持续上门推销,不错失任何一个可以展示作品的机会。

就在积蓄即将用完之际,郭卫军突然接到一笔雪中送炭的订单,挣到人生的首个5万元。但是好景不长,这位客户只有一个小店,而且加工价格极低,很快就饱和了,不再拿货。危机再次来临。

郭卫军通过电视节目看到,某企业家通过展销会成功地把产品传播出去,极受启发。随后,他便在中国国际珠宝展租了一个展位。租金加宣传册共计5万多,花光了之前所有的盈利,然而除去发放出去一些宣传册外颗粒无收。正愁眉不展时,电话响起:“是不是加工金镶玉?”竟然接到了一份600万元的大订单!郭卫军难掩喜悦之情,率领小伙伴大年三十通宵制作,初二如期交工。

挣到了第一桶金后,工作室逐渐步入正轨。因事业发展方向无法达成一致,郭卫军和发小分道扬镳。此后,未经深思熟虑,他便进行了大胆的人员变动——让亲属加入团队,负责进行最关键的技术制作,最终又因对产品质量把关不严,导致后续成品质量下滑严重,在订单进行到300万的时候,客户终止了订单。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无异于当头一棒,彻底打醒了郭卫军。他把工人都集中起来,当众把不合格的产品全部报废。郭卫军痛定思痛:论何时也不能忘却初心,这才是立足之本。

沉浸玉雕行业多年,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玉雕之于郭卫军,早已由“一门养活自己的手艺”,转变为愿意追随一生的热爱。“你看着它从一块石头变成成品的时候,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且每一件作品是可以流传百世的。”正因于此,他也对自身的不足有着清醒的认知,并迫切渴求继续提高技艺水平。“做成品没有问题,但给你一块材料做,确实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之前都是师父给设计好了。”

2010年,郭卫军苦苦寻觅的机会,不期而至。

一朝结缘“金银错”

郭卫军刚入行时,有着“中国金银错第一人”之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马进贵曾应邀来马庆顺大师工作室合作完成一件金银错作品,郭卫军当时被派去打下手。“马进贵大师设计了几件作品,我来做切料、切形等工作”。因对错金技艺掌握不熟练,心里没底的郭卫军始终不能将动作做到位。当时是夏季,车间酷热难耐,彼时已60多岁的马进贵大师,二话不说便抱起几十公斤重的玉石,帮助他完成基础工作。此情此景,郭卫军记忆犹新。那时的他,不但折服于大师的人品与高超技艺,更对金银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金银错,学名为“金银错嵌宝石玉器”,又称“痕玉技艺”(痕都斯坦技艺)。先在玉器表面绘制图案,再用直径1.5毫米的勾坨开出宽度为微米量级的梯形燕尾槽。此时,匠人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体会手感,以此拿捏槽的深浅、方向,对其手感和眼力是极大的考验。更具挑战性的技艺是将金(银)丝准确稳当地嵌入沟槽中。首先需将金(银)丝拉至直径0.26(或0.28)毫米,拍扁后加热,让金(银)丝的延展性得到充分发挥,用小锤不断敲打——力度需恰到好处,轻则敲不进去重则或碎或裂,一点点镶嵌进去,金(银)丝膨胀填充满整个燕尾槽,便可永久固定在器料上。最后进行磨错与抛光,保证表面平整无痕,金(银)丝与玉器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我国金银错工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千年之前,在清代乾隆时期到达鼎盛。后随着清朝灭亡,大批宫廷技艺失传,金银错也未能幸免。新中国成立后,玉器大师潘秉衡曾经成功恢复此工艺,但因工艺复杂繁琐,后继者寥寥无几,而马进贵大师则为其中翘楚。

自拜师之日起,除了日常交流、学习外,郭卫军每年都远赴新疆看望师父,直至8年后师父去世。师父不但将一身绝技倾囊相授,还将多年的客户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他。“在做人、做玉方面,师父对我影响很大。他常说,‘君子持玉,首善其德。”郭衛军动情地说。

多年来,郭卫军不忘师父的教诲,潜心于金玉结合工艺的钻研与传承,凭借勤奋与艺术天分,将几近失传的“乾隆工”金镶玉技艺传承、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玉雕金银错技艺,最终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厚积薄发 推陈出新

创意是玉雕的灵魂。一块去皮、去浆的石料,如要成为一件理想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先有一个精妙的构思,从而将最好的意韵、最美的纹饰自然地赋予玉料之中。历经多年潜心创作,郭卫军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玉雕设计制作风格。

他的代表作之一和田白玉《双合祥瑞》,突破了以往传统西番风格的纹饰,更多运用了中国传统纹饰图案,精琢双瓶连体,以瓶身中央的团寿纹作为视觉中心延伸舒展出繁复华美的对称龙纹,纹饰精致典雅,加之辅以红珊瑚、绿松石点缀其中,生动多变,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瓶盖与瓶体子母口相合,严丝合缝,双耳镂空雕刻双龙衔圆环。镂空雕刻令作品更加富有层次与空间感,瓶盖上雕刻威严瑞兽和点缀珊瑚的团寿纹与瓶身的纹饰相呼应。整件作品富有浓郁的东方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文化渊源,合和双喜、瑞意纷呈。

郭卫军常说,创新来自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与时俱进、创新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更有时代的意义。他在精进自身技艺的同时紧跟时代的进步,吸取痕都斯坦玉器造型别致、花纹流畅、胎体透薄的优点,结合中国传统纹饰图案,提取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创作,传承工艺的同时做出更具中国特色的作品。

和田青玉作品《醒狮踏春》,是郭卫军与丹麦烟斗大师巴勒比交流探讨后制作的。主体材质为温润典雅的和田青玉,内壁采用耐热与灼烧的石楠木,造型选用西方较有代表性的经典蜗牛斗造,再使用金银错工艺嵌入中国传统神兽图纹——醒狮元素。整件作品中西文化交汇贯通,韵味无穷。

2012年,郭卫军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他的和田玉作品《八骏图》和《降龙罗汉》,双双荣获由中国轻工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和田玉《八骏图》的创作源自郭卫军偶然得到了一块质地极佳的玉石料,刚好能制作一对玉牌。出于玉雕匠人的责任感——要让作品主题与上等的玉料相配,他“一定要做个经典”,最后选择了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作品《八骏图》,浮雕雕刻,运用高低起伏与角度布局营造出和谐恢宏的空间感,堪称精湛工艺与巧妙构思的成功结合。

和田玉《降龙罗汉》的创作过程主要难在构思。起初客户交给郭卫军一块完整的河磨玉籽料原石,剥料之后发现有近一半的部分不能用。传统的做法是把不能用的脏石去掉,但剩下的部分过小,“挖脏去裂”实属可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运用巧妙的设计,既保留了天然的原石形状,又利用原石中最好的部分进行俏色巧雕,雕刻出罗汉面部,剩余部分雕刻成一条攀附盘绕的龙。“构思和制作这个作品用了半年以上。这块材料特别好,工艺也是无可挑剔的,当时完成了就很有信心。”郭卫军回忆。

一举摘得行业最高奖项后,郭卫军并未沾沾自喜,他视双金奖为鞭策与鼓励,“见得越多,反而觉得差距越大。学无止境”。

经过多次大胆尝试与探索,郭卫军突破传统,实现了在各类玉石和水晶上错金银的独特工艺。古时金银错艺术品基本都是和田玉,因其玉质温润,开槽时不易开裂破碎。现今和田玉资源越来越少、价格居高不下,郭卫军主张并践行用不同石料巧施工艺。值得一提的是,在水晶上面嵌金丝为他首创,因为水晶硬度较大,质地较脆,极易碎裂。郭卫军精准地掌握了在水晶上均匀开槽的绝技,让金银错技艺再次焕发出时代光彩。

传统工艺需要创新,更需要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才能让这块瑰宝得以延续。传统金银错艺术品一般均为器皿,比如马进贵大师创作以炉瓶重器为主,但郭卫军认为重器过于庄严,难以走入寻常百姓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金银错工艺走向千家万户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痕玉技艺将朝着首饰化、使用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为此,他创作了一系列小件,并紧跟热点事件,创作出脸谱系列、鸟巢水立方系列作品,受到市场欢迎。

继承、推广中华玉文化是使命

前些年,郭卫军曾萌生过开玉雕学院的念头,他多次前往河南、广州、云南、新疆等地,考察了所有的玉雕学院。“开设学院对硬件要求很高,个人力量有限,正好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这个专业,需要这样的人才。”于是,2018年,他成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师,秉承学校“厚德博学 善技创新”的校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郭卫军认为,继承金银错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和延伸也是他这一代人的使命。为此,他不遗余力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始终行进在路上。同时,作为一名党员,即使创作、教学工作再繁忙,郭卫军依然不遗余力地参加公益活动。

二十载“磨一玉”,郭卫军不仅深得业内认可,还收获了诸多荣誉。谈及所获成就,郭卫军坦言,前提是有幸赶上好时代。“为了在新征程上更好的展現非遗发展新气象和非遗传承人的时代风采,同时鼓励更多的传承人以初心致匠心、以匠心守初心,做好传承与创新,我们要承前启后继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精研奇技雕巧夺天工之精品,与时俱进应时代审美之变幻。”这是郭卫军的心声。“今后我要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再培养更多传承的人才,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 华南

猜你喜欢

金银玉雕非遗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燃情岁月金银潭
“三八”节,来自金银潭医院的最美心愿
昔日“气死龙王爷” 如今变身金银山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德珍:画梦里千年金银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