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金鑫 扎根荒漠的“井下神医”

2023-10-16张惠清

中华儿女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甲方石油作业

张惠清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走出去”30周年。

自1993年中国石油走出国门起,中东的巴比伦河、撒哈拉的沙漠、阿拉伯半岛的海湾……一批批海外石油人拼搏进取、忠诚担当,用脚步丈量理想和信仰,以实际行动勇当“一带一路”筑梦先锋。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井下作业公司GW75317队平台经理李金鑫,便是众多中国石油海外青年中的一员。

扎根伊拉克近十载,李金鑫以一颗强大的内心从容面对动荡的政治环境、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肆虐的传染病带来的生命威胁,带领团队连续9年获鲁迈拉油田颁发的“无损工时事件”荣誉,为中国石油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赞誉。2021-2022年度,由他带领的GW75317队被评为集团公司工程技术金牌队。

李金鑫用坚韧果敢的实际行动践行“无奋斗、不青春”的誓言。“我们选择了石油就选择了忠诚、执行和奉献。”每当回顾在海外度过的青春岁月,他总会自豪地说:“海外石油事业让我的青春格外绚丽多彩、格外有意义。”

坚守沙漠源自热爱和使命

位于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以西的鲁迈拉油田,是伊拉克第一大油田,原油储量约170亿桶。荒漠、油井、处理站构成当地最基本的“景色”。这里,也是李金鑫工作的地方。

“Good morning, driller.” 每天早上6点钟,李金鑫准时来到司钻房,向司钻询问井下作业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之后,他巡查现场,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召开会议、安排施工作业……虽然从早到晚都充满了忙碌和挑战,但他却始终保持一以贯之的工作热情、专业态度和高度责任心。

日复一日的执着坚守,来源于对石油事业的热爱,以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使命。

1989年,李金鑫出生于辽宁丹东一个美丽的山区小镇。小镇四面环山,盛产金矿,因此父母为他取名“金鑫”,对他的成长寄予美好期望。

李金鑫的家庭虽然算不上富裕,但却有着朴实温馨的氛围。他的父亲是退伍军人,作风严谨、纪律优良,让他浸润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母亲是印刷厂职工,勤劳朴实、为人温和,赋予了他谦和、善良的品质。家庭的熏陶使得李金鑫在成长道路上始终脚踏实地、拼搏进取,不断追求卓越。

2008年,李金鑫考入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修井班学习修井技术。2011年毕业后,他凭借优异成绩,进入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公司,成为中国石油的一分子。

“这是我人生中一个全新的起点。成为中国石油的一员,我感到责任重大,同时,也对未来怀抱期许、充满信心。我愿以饱满热情和不懈努力,为中国石油事业、为国家能源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甫一走上工作岗位,李金鑫主要参与大修井作业、弃置井封井和打捞作业等工作。他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升技术水平,同事形容他“干活不知道累”。经过一次次历练,他可以熟练应对复杂的井下情况,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日益提升,这些宝贵经验对他日后在国际项目中战胜各种挑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初产生“出去闯一闯”的念头,源自师傅的言传身教。“职业生涯早期,我有幸遇到一位杰出的师傅,他是公司有名的‘技术大拿,曾在国外从事机械工程工作。他不仅在技术方面表现出色,职业操守和工作方法都是我的楷模。”师傅鼓励李金鑫:“国外工作充满机遇和挑战,你要不断学习,为将来出国工作做好準备。”

师傅的一席话,让李金鑫对国际舞台充满了向往。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件对全球发展影响深远的大事。此后不久,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石油“走出去”,长城钻探井下作业公司组织国际化人才培训,李金鑫便是其中一员,他格外珍惜这次培训机会。“培训地点在东北大学,每天清晨6点左右,我会去操场背书,晚上下课之后,再去几个外国同学的宿舍里聊天,练习口语。就这样聊了半年之后,我的英语水平已经从‘哑巴式英语提升到可以流利地对话。”

由于李金鑫的刻苦努力,为期半年的培训结束后,他与另外两名同事被公司选派到伊拉克进行现场工作,作为长城钻探井下作业公司第一支进入伊拉克鲁迈拉油田作业的修井队伍。李金鑫的海外之路,就此铺展开来。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2014年,25岁的李金鑫怀着兴奋而坚定的心情,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他与两名井下作业技术青年骨干,怀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走进了梦想中的世界石油宝库——伊拉克。

下了飞机,头顶是灼热的阳光,扑面而来的是滚滚热浪。李金鑫与同事在安保人员指导下,穿戴上钢板制成的防弹衣和头盔,跨进防弹车,在坑坑洼洼的柏油马路上行驶至油田现场。

出了机场之后就是破壁残垣,一个半小时路程,“荒漠一望无际,一点绿色都没有”。酷热、干旱的气候,以及未知的文化差异,让李金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氛围和挑战。但这并没有让他畏缩,“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可以在这个陌生的土地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然而,作为长城钻探井下作业公司第一支进入鲁迈拉油田的修井队伍,他们还是低估了在当地进行石油工程建设的艰苦程度。“每年有持续五个月的50℃-70℃的地表高温。最热的时候,一出门,就感觉整个肺里的水分都要被掏干了。”队员工作时要戴上面罩,为避免阳光直射,内衬外再套上工作服,每天平均能喝掉20瓶500毫升的水,“即便这样都几乎不出汗”,工作时“咬牙坚挺”。

且不说当地社会环境产生的威胁,单是每一口井搬迁任务,他们就要在48小时内组织完成超过100车次设备和营房的搬迁。有的年轻队员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有些气馁,李金鑫洞察到他们的内心感受,鼓励大家,“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我们先从学会吃苦做起,终有一天会在国际石油建设大舞台上大显身手”。

李金鑫始终身体力行、勇做示范。每一口井的设备搬迁效率对提质增效、公司创收具有重要意义。他像一名忠诚的守护者,奔走于每一处需要对接协调的环节,确保无缝衔接、安全无误。他的微信步数往往每天超过三万步,大家戏称他为“李三万”。有一次,李金鑫与团队仅用36小时,破纪录完成搬迁任务,回到营地后,才发现脚上磨破的血泡已经浸透了袜子,和脚黏在了一起。他毫无怨言,反而风趣地说:“我这真是用汗水热血耕耘着这片土地。”

在李金鑫看来,国外的井场与国内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们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这要求我们更加团结协作,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情况。”

一个简单而坚定的“勤”字,可以形容李金鑫的工作状态。夜晚驻地宿舍里总能看到他挑灯钻研的身影,白天上井时,他的口袋里也总是装着相关文件资料。他深知,学习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深入有效,每次面对设备故障时,他总是废寝忘食驻守在现场,与团队争分夺秒地拆卸设备、分析故障、解决问题。此外,他时常阅读国外公司的资料,努力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这不仅使我更加熟悉国际石油行业的运作,也让我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得益于每一天的坚持与付出,从操作手到带班队长,从跟班巡检到独立组织生产,仅仅用了五年时间,李金鑫便成长为伊拉克项目部最年轻的平台经理。

为中国石油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赞誉

在海外工作期间,李金鑫深刻体会到国际化工作的机会和挑战。“我们不仅需要处理技术上的问题,还需要面对不同国家间的政治、文化和法律等多重复杂因素。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更加成熟和坚定,让我明白了国际化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多年来,李金鑫通过先进的技术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参与组织完成上百口复杂疑难井施工任务,带领团队让老井重获新生,被鲁迈拉油田公司建设方盛赞为“井下神医”。

2018年施工的一口井让李金鑫至今难以忘怀。“它不仅是一口井,更是一次对团队的极限考验。”在钻灰施工过程中,团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尽心尽责,然而当施工结束后,按甲方要求进行第三方公司测井校深,结果显示钻灰误差竟然接近15米。这让甲方起了疑心,怀疑李金鑫团队的钻具数量出问题,从而导致数据不准确。

当时,李金鑫拍着胸脯向甲方保证:“钻具数量绝对没有问题!”但甲方坚持要将井内300多根钻具一一起出来,重新测量数量和长度。最终,经过严格核实,甲方终于确定了问题所在——第三方测井公司的数据存在误差。

“这一刻,我心中无比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们坚持了真相,也捍卫了井队的名誉。”李金鑫说,“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顶尖的操作和技术,也坚定了我们对石油工程的热情和执着。”

海外工作期间,李金鑫凭借成熟经验和先进技术,在面对质疑时,与甲方据理力争,赢得甲方赞许,成为中国石油企业的一面旗帜。

在GW75317平台工作期间,李金鑫一直致力于井下作业的安全和高效。有一次,甲方修井监督队长前往平台,在检查中发现钻台下面固定式气体探测仪探头距离导流三通有0.5米的距离。“这样的安装可能使固定式气体探测仪无法第一时间捕获气体外泄信息,并且还会降低报警浓度。”于是,他要求现场HSE在完井时重新在钻台下面焊接固定气体探测仪的固定耳板,并且要求焊接后,固定气体检测仪探头时要贴近导流三通。

李金鑫并没有马上反驳甲方监督队长,而是回到办公室,查阅API(美国石油学会)标准中的防爆区域划分。“API标准中规定导流三通开口处1.5米以内都视为此区域内气体等同浓度,所以现场安装的气体探测仪探头在可接受范围内。”

于是,李金鑫将标准讲解给当地HSE,并让他向甲方修井监督队长汇报。经过讨论,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井队不但节省了重新焊接耳板带来的费用、检测、耗时等问题,还获得了甲方的认可和赞赏。

面对安全标准化程度极高的海外现场,作为平台经理,李金鑫始终将安全和高效作为首要任务。“我们通过培训、技术更新、严格制度和井队文化建设等多种手段,保证了井下作业的安全和高效,这也成为我们队在海外现场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多年来,李金鑫与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克服种种困难,不仅磨炼了意志,也能更好地在极端环境下保持高效、安全地作业。他带领团队连续9年获鲁迈拉油田颁发的“无损工时事件”荣誉,为中国石油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赞誉。

每一次成就,都是对“一带一路”的热忱奉献

李金鑫说,自己在海外工作的这段时光,“充满了奋斗、汗水和希望”。

十年间,李金鑫与团队奋力拼搏、锐意进取,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解决了复杂井下问题,让一口口老旧的井重新焕发生机。“我们在井下作业领域的经验和技术不断积累和提升,不仅延长了井的寿命,提高了产能,也为国际油田的稳产高产作出积极贡献。”

李金鑫与团队的辛勤耕耘,也对推动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GW75317队有80余名成员,除了几位中国员工外,其余都是外籍员工。“通过招聘和培训当地员工,我們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教授他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雇佣关系,更是文化交流和共同成长。

对于外籍员工,李金鑫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井队建立互相学习的平台,让大家能够分享彼此的文化和工作经验。李金鑫也时常主动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困难,让他们在团队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有一次,李金鑫发现井队成员Sadge总是情绪低落。经过多次询问,Sadge才向李金鑫坦陈,他的儿子患有一种眼部疾病,视力受损,无法正常看清物体。李金鑫对此深感同情,决心帮助Sadge和他的儿子。

几经周转,李金鑫拿到Sadge儿子的医疗诊断书,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一大沓英文诊断书翻译成中文。赶在回国休假期间,他找到在医院工作的亲戚寻求帮助。后来,经过咨询眼科专家,他自掏腰包从国内买来了对症的药品,希望在最大程度上帮助Sadge。Sadge感动地说:“你是我的中国兄弟,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工作,为了我们的荣誉而战。”

一件件关爱员工的小事,彰显了李金鑫作为团队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他用点滴爱心,使GW75317队亲如一家、其乐融融。“我们的团队不仅仅是中国石油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友好使者。我们积极参与当地风俗活动,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时定期举行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当地人参与我们的节日庆典。我也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志愿活动,通过实际行动向当地人民传递友好。”

此外,李金鑫还热衷于探索当地的美食和特色小吃。工作之余,他会与当地厨师一起动手做一顿地道的菜肴,这也成为团队的一大乐事。“通过这些交流,我们不仅建立了深厚友谊,也促进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在异国他乡,我们学会了尊重、理解,我们成了家人,成了彼此的依靠。”

李金鑫也乐于分享自己的家庭。他的家庭幸福美满,妻子是他的坚强后盾,五岁的儿子和两岁的女儿也是他的快乐源泉。每逢休假回国,他都与家人一起享受团聚时光。“同时,我也鼓励家人了解我的工作,让我们能够共同成长,分享彼此的成就和快乐。”

如今,回望自己十年的海外工作生涯,李金鑫感慨万千。“十年前,我们启程,肩负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使命,踏上了国际化的征程。这十年来,每一次的风吹雨打都刻在了心头。我们在陌生的土地上,用汗水和智慧,建起了一个个石油工程的奇迹。”

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2023年工作会议上,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强调,新时代新征程,集团公司的中心任务是牢记重大嘱托,当好标杆旗帜,全力奋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这让李金鑫深感振奋,倍受鼓舞。他认为,多年来,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公司高度重视与培养青年人才,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良好平台。立足新征程,作为一名青年,要勇担使命,争做能源保供的“顶梁柱”。

“今年是中国石油‘走出去三十周年。海外石油人的足迹已遍布五洲四海,我们将中国石油的声音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不仅带去了技术和产业,更传递了友谊和信任。作为一名海外石油人,我深感自豪。我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和见证者,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每一次成就,都是对中国石油不懈努力的回应,也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热忱奉献。”

李金鑫说,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他将和广大中国石油海外青年共同携手前行,开拓创新,不断为中国石油高质量發展贡献力量,书写属于中国石油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 赵汉琪

猜你喜欢

甲方石油作业
石油石化展会
破产千金倒追落魄甲方:所有的好,不如刚好
房地产工程中甲方管理成效提升策略
施工中的甲方质量控制研究
奇妙的石油
快来写作业
做生活的甲方很奢侈吗?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