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五融合”的高职精益式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2023-10-16康冰心张海燕潘知南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产教

康冰心 张海燕 潘知南

【摘要】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管理模式粗放、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教学体系不健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园区、高职院校和企业可通过价值融合、资源融合、人才融合、流程融合、项目融合的产教“五融合”协同开展精益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产教“五融合” 园校企协同 精益式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1-0077-05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的、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步入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路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是其升级路径,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全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基于产教“五融合”的精益式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基于产教“五融合”的精益式创新创业教育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并满足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以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促使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资源共享、事业共创、成长共荣”的校企命运共同体;顺应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双创+”赋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满足高职百万扩招进程中受教育群体的就业创业诉求,通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好、学习能力强、“敢闯会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就业创业。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广西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星的形式对广西19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2021年广西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19所高职院校的类型分别为: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1所、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9所、其他公办高职院校9所。

(一)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比较粗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集聚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组织实施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需要完备的制度体系为其保驾护航。在调研的19所高职院校中,有18所高职院校成立了创新创业相关部门,其中仅有5所高职院校设置了专门、独立运营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即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指导中心,13所高职院校依托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科研处、校团委、基础教育学院等部门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另外,19所高职院校中有13所出台了创新创业相关制度,其中国家“双高”院校和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占比69.23%;13所高职院校出台制度数量平均约为5个,国家“双高”院校和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出台制度數量平均约为6个,比普通高职院校多约4个;就制度文件内容而言,13所高职院校出台的制度文件以经费管理、竞赛管理办法居多,缺乏学校顶层设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还比较粗放,制度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形成合力进行统筹管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性、系统性、整体性和长效性有待加强。

(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由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构成,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一般而言,为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需要从微观层面整合学校内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从中观层面整合院校间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从宏观层面整合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园区等不同主体间的资源,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共用。然而,根据调研结果,多数高职院校仅停留在学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阶段,与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间尚未建立起长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小、范围窄,难以集聚优质、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供师生使用。

(三)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前提和关键力量。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6.30%的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创新创业教研室,创新创业课程师资数量平均约为39人,而19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修课学生人数平均为2 727人。显然,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十分有限,这样的配置很难满足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此外,19所高职院校中仅有6所院校立项了市厅级及以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部为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31.58%的高职院校立项了市厅级及以上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其中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占比83.33%。可见,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存在师资队伍总体力量薄弱、研究能力偏弱等问题。

(四)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不健全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9所高职院校中有16所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等课程。其中,30.70%的创新创业课程为选修课,23.00%的课程以线上形式、30.70%的课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另有21.20%的课程并非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而是在某些公共基础课如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中设置创新创业教学内容模块,高职院校尚未形成较为完善和规范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所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或所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更侧重于理论,且内容陈旧,未紧跟产业发展和时代发展步伐,以致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和社会创业需求脱节。

(五)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欠佳

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对象中,仅有36.80%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其中57.10%的实践课程为选修课;42.11%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了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但基地数量偏少,57.89%的高职院校尚未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较高,但获奖率偏低。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自身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不够完善,且未充分借助拥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资源的行业企业力量以弥补自身不足,以致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偏弱。

二、精益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精益”一词来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理念,“精”是指质量上的尽善尽美,“益”是指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的最大收益。“精益创业”是美国IMUV联合创始人、哈佛商学院驻校企业家埃里克·里斯将精益生产理念应用于创业领域中所形成的一种创新创业方法论,并在硅谷广泛流行,受到《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精益创业方法论以用户导向、行动、聚焦、试错、迭代为基本原则,其核心思想是用最低的成本将极简的产品原型投入市场,通过最简洁的方式获得最有价值的客户反馈,而后根据客户反馈对产品进行快速迭代,以更快适应市场。

笔者提出的“精益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以精益创业方法论为基础,以紧贴社会、教师、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将应用于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精益创业理论引入高职创新创业育人过程,在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中融入“以最低成本、最直接方式,获得最有效的用户反馈”的效益理念与“想法—开发—测试—认知—新的想法”的精进逻辑,使课程内容、教学实施与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对接,学生在“课程学习、项目模拟、项目实战、竞赛比拼”中反复训练,形成运用精益创业方法和工具开展创新创业的能力,养成成本意识和自觉持续改进的意识。其内涵具体如下。一是遵循“需求、探索、验证、迭代”的精益创业理念,以企业精益创业培训课程为起点,以学生岗位创新和社会创业的能力成长需求为主线,园区、院校、企业(以下简称园校企)协同构建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为主体,以实践和竞赛为两翼,“启蒙、创意、种子、初创、孵化”五阶段选育的“一体两翼五阶段”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精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将精益创业方法论融入课程,园校企共同开发并迭代“‘双创’基础、创新思维、专创融合、创业实践、创业孵化”课程体系,促进课程精益发展。同时以教师“能教会创”的职业发展需求为驱动,校企双导师优势互补,分工协同,实施模块化教学,形成校企混编的“启发型、工匠型、教练型”结构化“双师多能”队伍的建设模式,在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中开展“发散、聚焦、行动、试错、迭代”的教法实践,促进教师精益发展。三是园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精准对接资源,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落地并产生实效。通过学生、教师、课程、优质“双创”资源之间的需求联动、相互促进,推动高职创新创业精益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基于产教“五融合”的高职精益式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园校企应秉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基于价值融合、资源融合、人才融合、流程融合、项目融合“五融合”共同开展精益式创新创业教育。即通过价值融合共同牵头成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资源融合共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人才融合共建“双师多能”师资队伍、流程融合共建精益课程教学体系、项目融合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竞赛。产教“五融合”创新创业精益育人模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一)价值融合,园校企共同牵头成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园校企应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育人价值与园区、企业的创新创业社会价值相融合,联合牵头成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组织国内外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会、商会等单位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有效汇聚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新机制,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互通平台,打造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助推职业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共育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例如,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北京中关村某双创人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打造广西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的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牵头成立了广西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该联盟汇聚了37家企业、25所高职院校和14所中职学校的力量和资源,全力支持广西职业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广西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共同体,赋能创新型技能工匠培养,服务我国技能型社会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资源融合,园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

园校企应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学院为桥梁,以服务师生创新创业实践需求为核心,将各方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协同共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一是通过园校企共建直通中关村平台,利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创新创业资源,连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展示交流中心等优质资源。具体为:学院整合北京和南宁中关村的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初创企业资源、前沿科技企业资源以及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了“双创大讲堂”“双创教师工坊”“智汇创享汇”“双创特训营”等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平台,向师生精准投放创新创业竞赛所需的专家资源、项目资源、企业资源等。二是共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互通校企創新需求,带动校内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比如,在政府和众多地方企业的帮助和三方协同的努力下,学院成立了移动互联技术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及1个校内协同创新中心、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共建示范性大学生创业园,联合南宁中关村雨林空间孵化器、北京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器,形成从创新创业项目发掘到创意培育、创新实践和创业孵化的接力育孵平台,为师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三)人才融合,园校企共建结构化“双师多能”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以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园区提供的由知名企业家、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国家级金奖项目负责人等组成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库、企业为学院定制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内容和认证资质,在学院内部建立健全企业挂职锻炼等制度体系。由园校企合力打造一支由一级启发型创新思维导师、二级工匠型创新实践导师和三级教练型创业实践导师组成的专兼结合、校企融合的结构化“双师多能”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比如,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是将教师成长过程细分为目标层、结构层、类型层、能力层、路径层、基础层六个层次,确定结构化“双师多能”教学团队培养目标,并按照教学需要分为三个类型,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能力图谱,进行分类培养和管理。优选“同伴教育、精准培训、科研引领、项目驱动、按需保障”五条路径,夯实校企“双师”培养的资源、组织和制度基础。二是建设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基地,普及培养启发型导师,精心培育专创融合工匠型导师,引聘有创业经验的教练型导师,适配到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每门课程、每个模块中,为产教“五融合”创新创业精益育人模式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具体为选聘、培养“能讲好课,能指导实践,能创新创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培养校内启发型导师,满足“双创”通识教学需求;培养“企业工匠+专业教师”的工匠型导师,开展专创融合教学;培养校内教练型导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校企“双师”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形成结构化“双师多能”教师队伍。

(四)流程融合,园校企共建精益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从最精炼的“企业精益创业”培训课程出发,通过园校企共建精益创新创业课程。院校可将课程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实施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流程进行对接,并通过在试点师资班、学生班的快速应用,获得最直接的用户反馈,以紧贴用户需求,快速调整课程内容,通过循环开发迭代,形成“开发—测试—反馈—调整—再开发”的精益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而向全校甚至联盟成员推广。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教学以精益创业方法论为理论指导,基于企业新产品开发流程,将实际创业过程中的步骤和方式、方法、工具与教学过程相融合,设计了“认知、探索、开发、验证、反馈、迭代”教学六步骤。即秉持精益思维和逻辑,将学生挖掘的创意项目贯穿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全过程,运用精益画布、互联网思维、设计思维等工具,同时辅以真实案例分析和沉浸式项目体验,使学生不断反思、自主学习,逐步迭代完善产品,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中实现创业模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激发更多创意,促进学生的实践内化,破除学生对失败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促进学生精益成长。

(五)项目融合,园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高职院校应以项目驱动为内核,将园区、企业的真实项目与师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融合,通过园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特训营、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培育和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一是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特训营活动,将活动内容与园区为社会创业者开展的专项培训项目进行对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高强度的团队协作中完成团队组建、问题探索、创意发散、方案形成、原型制作、用户验证、路演展示等任务,深度挖掘学生的创意灵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行动力。二是通过园校企合作,让教师和学生了解企业真实的需求与痛点,引导师生根据企业真实需求或痛点开发创新创业项目,并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鼓励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以竞赛检验创新创业项目的质量,以便更好地解决企业痛点,为企业锐意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三是院校可从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中优选创新性强、技术先进、发展前景好的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师生以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设计实物或成品的方式物化创新成果,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助推企业产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师生成为企业突破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开展基于价值融合、资源融合、人才融合、流程融合、项目融合的产教“五融合”的精益式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深化学校和园区、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实现学校、园区、企业之间共创共享、共荣共生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李向红,康冰心.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现状及精益发展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19).

[2]康冰心,张海燕,朱广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四环五法六步”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20(35).

[3]姜宇国.“双创”升级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学院建设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

[4]郑文,林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广东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5]蔡云.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9(7).

[6]徐新洲.产教融合驱动行业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内涵、机理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9).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超效率DEA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研究与实践——基于岗位胜任力视角”(GXGZJG2020B025)、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学生‘岗位胜任力’素質评价研究”(20KY41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康冰心(1988— ),河南商丘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综合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张海燕(1967— ),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助理兼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潘知南(1987— ),广西南宁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创融合。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产教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图解: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