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纵深发展
——以贵州茅台镇为例
2023-10-16张慧
张慧
引言: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需立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重点将产业振兴作为基础,发展生态经济、旅游经济、服务经济等,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共享发展成果[1]。现阶段的研究表明,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聚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集中整合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各类资源要素禀赋,重点以酒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实现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旅兴农的新发展格局。
一、茅台镇酒旅融合发展现状
产业融合指的是让不同的行业用自身独特的方式,进行产业间的结合和渗透,将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并形成1+1 大于2 的效果。旅游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与各类产业类型进行整合,形成了农旅、酒旅、文旅等旅游+模式。由于白酒消费群体老龄化,该产业未来存在走弱趋势,故而白酒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旅游业赋能白酒产业取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对于贵州省而言,旅游业和茅台白酒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旅游产业与茅台白酒融合发展,有助于激发更大的经济活力和发展空间。茅台镇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白酒企业,互为补充、互相融合,建设成了一批旅游景点,如国酒文化城(如图1.1 所示)、茅台天酿景区、夜郎酒谷景区等。同时,酒旅融合对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大幅提升,能够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集群效应,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缩小城乡经济差距等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酒旅融合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以茅台酒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镇域内汇集了大量的白酒企业,经济增长十分迅速。而且,茅台镇的文化沉淀深厚,资源禀赋极佳,目前,白酒产业已融合了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形成了以旅游业和茅台白酒作为中心的特色酒旅融合发展模式,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2022 年,仁怀市旅游接待人数676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9.5 亿元,由此带动相关产业增收上百亿[2]。茅台镇利用自身的白酒和旅游发展优势,不断将其转化为发展胜势,初步构建起了以酒促旅、以旅兴酒、以工带农、文旅交融、酒旅融合的发展格局。那么茅台镇的经济发展中,哪种因素促进了其效益的提高呢?
(一)产业动力
近年来,仁怀市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市内旅游业发展迅速,一大批以仁怀酒产业为核心的酒旅融合项目得以实施,走出了一条“酒+N”的多业态发展之路,工业旅游成为仁怀市的一大亮点之一,茅台酒厂(如图2.1所示)成为游客必去的打卡地。仁怀市茅台镇地处贵州省西北部,位于赤水河附近,是著名白酒品牌茅台酒的生产基地。近年来,以茅台白酒和旅游业作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发展非常快,工业旅游作为茅台镇的发展基础,将茅台酒的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实现了旅游产业工业化。同时,茅台镇综合自身的旅游资源,发展出了集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业态,走出了一条以“酒+”作为核心的矩阵式发展道路。因为旅游资源开发得当,目前茅台镇的经济发展得到民众的肯定,越来越多旅游观光团来到茅台镇,同时更多旅游业发展研究机构来茅台镇获取发展经验。以工业旅游和白酒业旅游为主的休闲旅游区域已经发展完善,这种以产业作为发展动力的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研究旅游+产业的重点考察地之一。
(二)文化动力
茅台镇的“酒+N”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一套极富经济效益的产业闭环。茅台镇深挖自身的旅游业资源,尤其是深厚的文化资源,将制酒文化、盐道文化、码头文化、红色文化等结合起来,以主流媒体、公益组织、各类达人为宣传媒介,进一步打响了茅台镇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当年红军转战贵州,四渡赤水出奇兵,茅台渡口是第三次红军渡河的重要渡口,很多受伤的红军战士用茅台酒清洗脚上的伤口,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至今在当地还保留着长岗红军医院旧址(如图2.2所示)。为了纪念这段红色历史,昭示红军的英雄业绩,茅台镇特意修建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如图2.3 所示)。同时,为了深入推动白酒产业、旅游产业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仁怀市还建设了茅台渡口纪念碑、鲁班红军烈士陵园、长岗毛泽东主席住居、红军桥等一批红色旅游研学基地,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图2.2 长岗红军医院旧址
图2.3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此外,茅台镇通过整合赤水河各类旅游资源,以酒为媒,建设了国酒门、天下第一瓶、茅台天酿景区、三大烧房等;以文为本,拥有四大盐号、骑龙寺、禹王宫、川剧院、船帮等;以旅破题,坐拥万亩竹海、世遗丹霞、美酒河摩崖石刻(如图2.4 所示)等,开辟了“解密茅台·长征寻迹·赤水丹霞”“畅游赤水河·乐享茅台镇”等旅游精品路线,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推动了白酒产业、文化资源、旅游行业的紧密结合与联动发展[3]。
图2.4 美酒河摩崖石刻
(三)城乡结合动力
目前,茅台镇建设了水路和陆路结合的村镇联合景区,将城乡资源充分融合,形成了公共服务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综合发展态势。茅台镇将城乡的主要旅游资源加以优化配置,同步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持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企业主导酒庄建设、景区建设等,农民通过发展农家乐、种植红高粱等致富,居民通过酿酒、卖酒、旅游等产业盈利,着力探索出一条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旅游+、白酒+、农业+的旅游产业集群。通过全面推进工业(白酒)、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利用旅游资源的集群效应,实现了产业链条延伸、品牌效应提升、工业转型升级、农业产业链扩展、旅游业综合发展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出了一条适合茅台镇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实现了工农旅融合、产城景互动的发展目标。
三、酒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措施
(一)建设新形态的振兴计划
茅台镇主动打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链条,将工业生产的额外收益回馈农业,让农业的发展促进工业成本降低,旅游业调节工农业的不足,建设成一个三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互相补充的发展模式。随着白酒产业不断壮大,当地政府正利用(白酒)工业与旅游业共同带动农业,将农业的粮食、副产品、有机农产品、茶叶等优势产业朝着更加专业化、集群化、产业化的方向改进。
2022 年茅台集团主营业务收入1241 亿元。茅台集团提取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投资茅台镇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助力茅台镇的乡村振兴建设[4]。现阶段,红缨子高粱优势产业建设基地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同时,茅台集团还投资了当地的畜牧业、水果、药材等农业产业,深入发掘当地的农业环境、农耕文化等多种旅游资源,将各种主题公园加以融合,加强了各个产业间的联系,加速了茅台镇旅游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根据当地高粱产业的优势,综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禀赋,将高粱地建设成迷宫游戏场地、神采八卦园(如图3.1 所示)、高粱艺术文创基地等等。这让以往的红高粱产业,随着产业发展而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大大扩展了农业的多元化收益。目前,红高粱旅游基地已经成为茅台镇产业融合的示范项目,成为我国第五届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图3.1 神采八卦园
(二)深入发掘文化产业
茅台镇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古以来就是黔北地区的经济重镇,其酱香酒品质冠绝全国。茅台镇为古盐道的重要节点城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主要的文化有茅台酒文化、红军长征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等。历史上关于茅台酒的传说很多,这些重要的文化资源都是茅台镇可以利用的。将自身的旅游产业和茅台酒产业相结合,可以让来此旅游的游客一方面品尝最为正宗的茅台酒,也能够在茅台酒的生产基地中感受茅台酒的特色和文化,还能够通过历史知识了解茅台酒的发展过程。同时,茅台镇还可以综合当地的文化资源,让游客亲身体验酿酒的过程,进而推广小镇旅游、乡村旅游、工业基地旅游等项目。目前,茅台镇持续推进文化基地产业园区建设,在茅台镇中建设了仁怀博物馆(如图3.2 所示)、文化扶持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等。同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文物单位、文物遗址、文化遗产等项目重点保护,建设了多个文化保护园区,设置了专门的文化保护机构,还为开发文化产业的企业提供贷款。筑巢引凤来,通过各种措施多管齐下,目前已有更多文旅项目落地茅台镇。茅台镇应当进一步利用文化资源,打好“文化牌”,让旅游资源和产业资源深度捆绑,进而实现旅游业和酒产业共同发展的目标。
图3.2 仁怀博物馆
(三)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
茅台镇还可以在自身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开发特色农业,因为各个乡村的资源禀赋不同,可以借助酒旅融合发展的机会,将当地的森林资源和农业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建设当地的生态旅游园区。除了需大力建设生态旅游基地外,还应当对当地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建设,打造配套措施完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产业发达的新时期乡村振兴产业体系。一方面需大力治理当地卫生和环境,将当地的农业垃圾和工业废气加以管理,建设垃圾处理站,将当地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需要打造更加美丽的乡村景观,进一步美化乡村道路、河流、房屋、田地等,推进康养旅游综合体建设,吸引外地游客到此旅游、度假、休闲和养老,从而带动乡村配套产业发展[5]。比如,农民可以就近发展民宿、乡村垂钓点,美化自己的居住区域,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提高自身经济收入。同时,可以利用乡村的文化积淀,将文化旅游元素和农业旅游元素加以整合,建设宜居、环保、具有特色、文化丰富的乡村旅游体验园区,让城市人到农村体验农业播种、耕作和收获等,提高游客的获得感和体验度。
结束语
农村地区的产业融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产业、环保、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使用综合手段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因为各个地区的资源不同、产业特点不同,发展结构和地域特色也不同,要建设当地的酒旅融合产业,茅台镇就需对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清醒的认识,让产业优势和旅游优势进一步融合,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该课题透过研究茅台镇的产业融合现状,深入分析了茅台镇的酒旅融合乡村振兴模式,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协同机制提供了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