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感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效应*

2023-10-16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链式适应性效能

张 莉 许 鑫

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乌鲁木齐) 830012 E-mail:457187665@qq.com △通信作者 E-mail:xin_xin2022@163.com

学习行为是学习主体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1]。从本质上讲,学习行为与社会是紧密结合的。学习主体应该在社会环境中建立和利用人际关系、使用学习工具,并构建认知过程。大多数学生在经历高考之后,会根据自己的意向情况被大学所录取,但高校所在地和自己的家乡并不一定在同一地理位置。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大多数大学生往往需要离家数千公里上大学。同时,这也是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家乡奔赴他地进行学习活动。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形成地方依恋。而人类天生就倾向于与亲密的人和地点建立情感纽带。这种纽带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和积极的互动而增强。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家乡所在城市,所以他们在大学里走出情感依恋后会有不适应的心理和身体状况。

地理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地方感的概念[2]。“地方感”一词有不同的定义,但主要是指人与地方的联系[3],认为地方感不仅具有地方特色,还包括人与地方的认知联系、态度联系、情感联系和行为联系[4],地方感起源于人与地方的互动[5],表现为对地方的依赖和认同[6]。当人们对空间环境产生认同感、情感和依恋时,就会形成地方感,这种意识会反映在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中。如果人们对空间环境不能产生相互依存的情感和认同,地方感就不能形成,也就是说,地方感是在个体对空间环境产生地方认同感、情感和依存时所产生的。地方感的概念在环境教育研究中经常使用,Thomashow(2002)认为地方感是许多环境学习倡议的核心,并使学生与一个地方产生联系[7]。相反,地方感也可以受到教育的影响,作为一个人口因素,它也可以通过直接的地方经验和指导影响地方感。

在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身体的各个系统都有独特的变化。学生离家上学后,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内容设置会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产生不利影响,而学习适应性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美国心理学会(APA)对适应性的定义:对外部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即适应不同情况或不同人群的行为能力[8]。在一定程度上,学习适应性表明了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潜力。大学生在独自上大学的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学习适应性,环境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能力的一般信心。它承认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存在。然而,在随后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自我效能感与特定情境联系起来[9]。一些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是实现某种任务的胜利主义,它可以刺激个体的认知资源[10]。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来自4个方面:过去的实践经验、示范效应、社会说服力、个体的生理状态和情绪状态[11]。随着交叉理论研究的深入,在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梁宇颂将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认为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预测成功实现学业目标的能力[12]。

学习适应性对学习自我效能感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3]。学习适应性可以正向预测学习自我效能感[14]。这种关系并非管理学和病理学所独有。研究还发现,具有较好学习适应性的学习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张晓茹等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术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和学习适应性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15]。而自我效能感对游客满意度有明显的直接正向影响。Tommaso等人发现,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可以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呈现出直接的关联性,而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间接相关[16]。同时,Wang等人发现,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适应性和英语学术参与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17]。因此,学习适应性作为一种外部动态行为,学习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内部心理活动,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影响学习行为,具有潜在的双重中介作用。

综上,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的地方感与学习行为的关系,并试图阐明大学生地方感对其学习行为的影响机制,揭示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为研究大学生学习意向和行为的构成提供理论基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利用2023年3月至4月的大学生数据,本横断面研究旨在研究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效应下,地方感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受试者从我国新疆的一所文科大学招募。按照自愿、保密、匿名的原则,随机抽取不同性别、专业、籍贯、大学年限、家乡的成年大学生作为参与者,共向524名我国大学生发放了网上问卷。施行问卷的平台是问卷星(www.wjx.cn)。为了保证问卷的质量和效果,在问卷中加入了筛选问题,以杜绝随机填写。经过筛选,最终收集到449份有效问卷(85.7%)。本研究包括156名男大学生(34.7%)和293名女大学生(65.3%)。其中,403人(89.8%)主修人文社会科学(法律、艺术、文学等),46人(10.2%)主修自然科学(工程、农业、医学等),309人(68.8%)曾经或正在担任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力。其中,160人(35.6%)为独生子女,289人(64.3%)为非独生子女。此外,282人(62.8%)表示他们曾在跨省大学就读(大学与他们的家乡不在同一个省)。

1.2 方法

1.2.1 地方感量表 由两个主要维度组成: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地方认同测量是基于Wynveen等人[18]和Williams等人[19]编制的地方认同量表,而地方依恋测量则采用苏勤等人[20]编制的地方依恋量表。最后,在总体层面参考了吴偲等人[21]编制的地方感量表并结合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具体情况,共9个题项(如“我在大学期间如何感觉到与我的大学所在城市的联系”)。量表均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平均得分越高,学生对大学所在地的依恋和认同感就越强。基于对我国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在该研究中,Cronbach's α为0.972,KMO值为0.924。这证明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学习行为量表 采用我国学者林云等人[22]编制的学习行为量表,包括勤奋学习(如“无课时自学”,α=0.887)、主动学习(如“积极与同学讨论问题”,α=0.788)、自觉学习(如“上课认真听讲”,α=0.909)和不旷课(如“无重大事件从不请假”,α=0.805)、学习更多知识(如“学习是为了积累更多知识”,α=0.827)、团队学习(如“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α=0.823)等6个纬度,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在本研究中,量表的总体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934。KMO值为0.926。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1.2.3 学习适应性量表 采用我国学者冯廷勇等人[23]根据学习适应性的概念模型编制的学习适应性量表。该量表分为5个维度: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说明学习适应能力越强。结果显示,该量表的总体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802,KMO值为0.901,表明可靠性良好。

1.2.4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Jessica Li,王辞晓和吴峰开发的学习效能量表[24]。该量表借鉴并修改了Schwarzer等人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25],将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学习意愿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技术的自我效能感3个方面。所有问题均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题项平均分代表个人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分数越高,自我效能感就越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和KMO值分别为0.946和0.927,显示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IBM SPSS 23.0和AMO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在收集完问卷后,剔除无效问卷,对所有数据进行如下处理:①采用IBM 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对地方感、学习行为、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②人口学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内部一致性采用Chronbach's α值法进行测量。内部效度用KMO值法衡量。③采用SPSS插件模型6和Bootstrap方法[26]对链式中介进行检验。主要检验:地方感与学习行为的直接关系,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地方感与学习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④采用AMOS 26.0测试地方感与学习行为的中介作用的适应性。

2 结 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文采用了Harman的单因素检验法来评估共同来源方差。在没有旋转的情况下,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发现,有13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所解释的变异量为30.256%,低于40%的临界阈值。因此,说明共同方法偏差未影响本研究数据。

2.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关系

使用SPSS 22.0对潜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每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矩阵列于表1。表1显示每个变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地方感与学习行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适应性呈正相关关系。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适应性与学习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呈正相关。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初步说明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

表1 各种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分析(r)

2.3 学习适应性在地方感和学习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Wen等人提出[27]中介效应检验中的序列检验法。本研究采用这种方法分析学习适应性在地方感和学习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如表2所示,地方感对学习行为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地方感对学习适应性有明显的直接预测作用。假设1得到了验证。

表2 学习适应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在回归方程中加入地方感和学习适应性后,地方感对学习行为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学习适应性也正向预测了学习行为。公式A*B/C是根据效果比计算的。学习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地方感和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该效应占12.781%。假设2成立。

2.4 地方感与学习行为之间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表3所示,地方感对学习行为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地方感对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直接预测效应。当地方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被输入到回归方程中。地方感对学习行为仍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学习自我效能感也被发现能正向预测学习行为。学习自我效能感被发现能部分地调节地方感和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效应占比为64.983%。假设3成立。

表3 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表4 中介效应的Bootstrap分析

2.5 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地方感和学习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本研究采用Bootstrap这种纠偏方法来检验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地方感和学习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重复抽样5000次,95%的置信区间)。如果95%区间不包括数字0,则中介效应是显著的。表2显示,3个影响路径的95%置信区间不包括数字0。证明学习适应性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34),效应占比为12.9%;学习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173),效应占比为64.983%。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042),效应占比为15.789%。假设4成立。模型路径系数图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感与学习行为的链式中介模型路径系数图

3 讨 论

3.1 地方感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地方感、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行为的显著正向预测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部分大学生异地求学,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环境和父母的呵护,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了不适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情绪紧张,加之生活不规律,学习压力增大。大学生容易产生一系列压抑的情绪和消极的行为[28],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地方感(场所依恋和场所认同)对促进其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高校所在地形成的地方感也是衡量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结果显示,地方感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大学生对学院所在地的认可和依恋程度越高,其学习行为就越好。在很多情况下,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家人或亲戚的帮助。这时,学校所在地就成为异地大学生的“主要依靠”[29]。如果不能对高校所在的地方形成依恋,大学生势必无法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这将导致大学生的情感冲突现象。这不仅会从情感认知层面影响大学生的思维,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厌学、辍学的现象。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地方感,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30]。可以显著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

3.2 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不仅探讨了地方感与学习行为之间的直接关系,还通过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构建了一个链式中介模型。结果显示,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链式中介效应,说明中介变量对解释强烈的地方感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研究中,学习适应性与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这与黄文锋等人[13]的研究结果一致。关于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行为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适应性越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表现就越好。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发现,学习适应性部分调节大学生的地方感和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地方感一方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习适应性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这可能是因为空间感到地方感的建立是学生从“陌生”到“熟悉”学校空间的过渡。学习适应性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学习适应性强的大学生更容易对学校空间产生“家”的情感[31]。同时,强烈的地方感可以帮助主体调整自己,主动适应客观环境。在学习适应性的协助下,大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追求自我统一、自我价值和自我表达[32]。在自我统一的过程中,大学生会不断完善自己,改变自我认知,从而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

此外,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关于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行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越高,对学习的投入就越多,学习行为的表现就越好。本研究发现,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的地方感和学习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地方感一方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有一定的控制和判断。地方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和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有效的学习者很清楚自己有能力控制学习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同时,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这样的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并全身心投入其中。他们能够不断尝试克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这进一步改善了他们的学习行为,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3.3 地方感通过链式中介积极预测学习行为

本研究表明,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效应。中间效应值为0.042。通过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提高大学生学习行为改善的效应占比为15.789%。换言之,地方感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还可以通过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效应。这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有间接影响。这与王伟等人[3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大学生如果对学习有较强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就会更有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很好地完成学业任务,并会积极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从而使自己的学习适应性更强、学业成绩更好。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学习适应性强的大学生会更加信任自己和环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们都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和处理,因此,他们的学术自我效能感会更强。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他们能迅速融入新的生活和陌生的环境,有时甚至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改变环境。同时,学习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会有更多的判断和信心。而这种自信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在学习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放弃,最终通过努力和训练获得好成绩。本研究对于改善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考虑大学生的地方感与学习行为的关系时,应注意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桥梁作用。

本研究旨对理解大学生在异地学习时的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然而,本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一,本研究的结论仅限于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地方感和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中介效应。但实际上,可能还有其他中介变量,如家庭关系、教师行为和身体状况。后续研究需要对此作进一步调查。第二,本研究的研究重点是18岁以上的成年大学生,主要调查地区是我国新疆,导致样本来源比较特殊。当地方感和学习行为等变量被扩展到其他年龄段和地区时,必须注意结合样本的年龄和地区特征。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扩大样本以减少误差。第三,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根据相关研究的结果,今后可以采用纵向观察实验等其他研究方法来研究地方感和学习行为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第四,本研究在大学生自我报告的基础上进行调查,与常用方法可能存在偏差,导致结果出现误差。今后的研究应从学生周围的人,如父母、亲戚、老师、朋友等渠道收集数据,以进一步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链式适应性效能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链式STATCOM内部H桥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策略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10kV链式STATCOM的研究与设计
链式D-STATCOM直流电压分层协调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