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信念-行为理论干预对结肠癌化疗患者情绪和健康行为的影响*
2023-10-16何友燕白义凤徐永琼李文英
何友燕 夏 琪 白义凤 徐永琼 李文英 梅 艳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日间化疗病房护理单元(成都) 610072 E-mail:heyouyan3490@163.com △通信作者E-mail:meiyan2813@163.com
结肠癌是发生在结肠部位的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1]。多发于40~50岁,且男性多于女性。临床多采用手术,术后辅以化疗进行治疗,然而疾病本身与化疗给患者所带来的不适,加之受到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多数患者易产生出现较多的负性情绪。结肠癌化疗过程中,不仅能杀灭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的损伤,带来较多的毒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健康行为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针对结肠癌化疗患者,临床上常采用延续性护理[3]、优质护理干预[4]、心理干预等[5],均可较好的缓解结肠癌患者化疗期间不良情绪,但其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尚不明确。知识-信念-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理论干预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一种通过获取知识、建立信念、形成行为方面改善患者健康行为,促进疾病康复的干预方法[6]。官颖等[7]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给予KAP模式干预,结果发现其可显著提高患者自护能力,较好的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王艳等[8]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采取KAP的健康教育模式,结果显示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自护能力,还可提升患者院外遵医行为,改善生活质量。
由于疾病的疼痛、化疗带来的不适、对疾病复发的担心及疾病治疗所带来的经济压力给结肠癌患者带来巨大的负担,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负性情绪是一种内心不适、心情低落的主观感受,主要包括抑郁、焦虑、恐惧、悲伤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重要影响,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负性情绪的产生会影响患者对疾病治疗、日常生活的信心,造成兴趣缺失,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患者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或行动,危及生命。既往研究显示,结肠癌患者抑郁症状与其生存质量、预后密切相关[9]。未经任何心理、药物相关治疗的患者可大大降低患者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影响其生存质量[10]。健康行为是指患者为对抗疾病采取的各项促进身心健康的积极的生理活动,包括压力管理、自我实现、营养、运动锻炼、人际关系、健康责任等。健康行为可反映患者与他人、与社会的融合程度,还可反映患者执行健康行为的信念,反映患者面对疾病采取的有效行为;还可改变癌症患者化疗后应对方式,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自信心。有学者证实,健康行为水平越高,患者疾病治疗的自信心越强,可提高化疗依从性,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11]。有学者指出,癌症患者治疗效果与其心理状况密切相关,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生活质量下降可导致化疗治疗效果下降[12]。KAP护理模式对患者健康知识认知度的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好的效果,而化疗期间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改变不良行为方式,对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健康行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2019年1月-2022年12月某院收治的180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KAP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情绪状态、健康行为等指标,探讨KAP干预在结肠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某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80例,均接受化疗。按照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入院时间2019年1月-2020年12月)和干预组(入院时间2021年1月-2022年12月),每组各90例。
对照组:男58例,女32例;年龄38~70(62.03±7.19)岁;分化程度:低分化25例,中分化37例,高分化28例;疾病部位:左半结肠42例,右半结肠33例,乙状结肠12例,横结肠3例;TNM分期:Ⅱ期21例,Ⅲ期50例,Ⅳ期19例;病理类型:腺鳞癌3例,粘液腺癌15例,乳头状腺癌31例,管状腺癌41例。干预组:男60例,女30例;年龄39~68(62.38±7.00)岁;分化程度:低分化27例,中分化36例,高分化27例;疾病部位:左半结肠43例,右半结肠31例,乙状结肠11例,横结肠5例;TNM分期:Ⅱ期23例,Ⅲ期49例,Ⅳ期18例;病理类型:腺鳞癌3例,粘液腺癌17例,乳头状腺癌28例,管状腺癌42例。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13]且经病理检查确诊,②首次接受化疗;③卡氏功能状态评分50分以上;④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⑤认知正常,可顺利沟通;⑥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血液系统疾病或严重躯体性疾病;②凝血功能障碍;③免疫系统疾病;④神经功能、认知功能障碍;⑤急慢性感染。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结肠癌化疗(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治疗。
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包括入院评估、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辅导、止痛干预、出院指导等,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负性情绪,针对性进行结肠癌知识宣教。干预小组由1名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2名责任护士、1名心理护士组成。具体如下①方案制定: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对患者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②个性化健康知识教育: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个人资料情况,结合患者性格、学历、心理状况等个性情况、不同性格、学历、心理状况患者对于KAP干预的接受能力不一样,结合患者个性化特点给予针对性干预,可提高干预效果。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结肠癌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化疗的原理、治疗方案、预期结果、毒副作用;耐心与患者沟通,帮助其转变错误思想观念,同时辅助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③增强行动力: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讨论,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有效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提升患者自护能力,讲述错误观念(如治疗过程中轻微的疼痛认为是肿瘤转移复发,原发肿瘤较大担心预后效果不好等)产生的原因并予以纠正。④信念干预: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交流过程中逐渐提高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患者主动倾诉内心疑问;安排相似病情的患者在同一间病房,加强患者之间的交流;嘱咐患者家属参与到对患者的护理中,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支持。⑤睡眠与疼痛护理: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保持恒定的室内温湿度,适当给予失眠患者助眠药物,增强巡视,避免意外事故发生。两组患者均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情绪状态 采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14]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情绪状态。PANAS共包含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20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1~5分,总分100分,该量表有很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代表情绪表达越强烈。
1.3.2 健康行为 干预前、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均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scale Ⅱ,HPLP-II)[15-16]评估健康行为。量表共包括人际关系、运动锻炼、自我实现、压力管理、健康责任、营养6个维度,总分52~208分,该量表有很好的信效度,分数越高提示患者健康行为水平越高。
1.3.3 营养状况 于干预前、干预30d后采集两组患者晨起空腹肘部静脉血4mL,3000 r/min高速离心处理15 min后,取上清液于-20℃冻存,待测。采用白蛋白检测法测定血清中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和白蛋白(albumin,ALB)、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含量。
1.3.4 癌因性疲乏感 采用中文版癌症疲乏量表(cancer fatigue scale,CFS)[17]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癌因性疲乏程度。量表共包含躯体性疲乏、情绪性疲乏、认知性疲乏3个维度共15个条目,每个条目计分0~4分,CFS总得分0~60分。该量表有很好的信效度,评分越高表示癌因性疲乏程度越重。
1.3.5 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th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18]评估,选用量表中躯体、情绪、角色、社会、认知等5个功能表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对比
干预前,两组PANAS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积极情绪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消极情绪评分均降低,且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对比
2.2 两组患者健康行为对比
干预后,两组HPLP-Ⅱ量表人际关系、运动锻炼、自我实现、压力管理、健康责任、营养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健康行为对比
2.3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TP、ALB、TF均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TP、ALB、TF表达水平均升高,且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对比
2.4 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感对比
干预前,两组癌因性疲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躯体性疲乏、情绪性疲乏、认知性疲乏得分均降低,且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感对比
2.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两组QLQ-C30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躯体、角色、情绪、社会、认知等5大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3 讨 论
结肠癌患者术后需接受化疗,然而疾病带来的疼痛、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等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压力,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3.1 KAP理论干预减轻了患者负性情绪
结肠癌化疗患者由于对疾病治疗缺乏了解,加之身体的不适、家庭因素、经济负担等均可能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差反过来加重焦虑、抑郁程度[19-20]。加强对结肠癌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干预尤为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积极情绪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消极情绪评分均降低,且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表明KAP理论干预改善了患者情绪状态。KAP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提高遵医行为;干预过程中健康教育充分结合患者自身特点,通过心理疏导及时纠正患者错误观念,缓解负性情绪;行为转化过程中,通过播放柔和音乐、放松肌肉,分散患者负性情绪注意力;通过患者之间的相互鼓励,医护人员的温馨指导,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改善焦虑、抑郁状态[21]。
3.2 KAP理论干预提高了患者健康行为水平
健康行为是患者维护自身健康、达到自我实现而采取的行为,可改变癌症患者应对方式。研究发现,健康行为水平越高,患者在面对疾病时采取的行为更有效,可促使患者树立信心、缓解应激状态[22]。结肠癌患者化疗过程中需忍受胃肠道反应的痛苦,导致患者健康行为水平低下,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23]。本研究显示:干预后,两组HPLP-Ⅱ量表中人际关系、运动锻炼、自我实现、压力管理、健康责任、营养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表明KAP理论干预可提升患者的健康行为水平。分析原因,KAP理论干预更重视行为和信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感和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强化患者健康行为;通过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增加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干预方案的制定充分考虑患者自身特点,增加患者参与感,让患者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决策转变,减少治疗困惑,提高治疗积极性;借助行为转化可缓解长期化疗导致的身心压力,从而可显著提高患者健康行为水平[24]。
3.3 KAP理论干预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
恶性肿瘤确诊后及首次化疗前,因不良情绪影响进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不同的化疗方案对患者有着不同的胃肠道反应,且结肠癌患者本身的恶性消耗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从而影响化疗正常进行及化疗后恢复[2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干预后,两组TP、ALB、TF表达水平均升高,且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表明KAP理论干预可显著改善结肠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分析原因,KAP理论干预可减轻化疗对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强患者食欲,减缓患者营养水平下降幅度,从而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3.4 KAP理论干预缓解了癌因性疲乏感
癌性疲乏来自于长期放化疗、手术治疗,此类患者身体机能低下,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导致疲乏感增强[26-27]。干预后,两组躯体性疲乏、情绪性疲乏、认知性疲乏得分均降低,且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证实了化疗可增加患者癌性疲乏感,且KAP理论干预可有效缓解。这是因为,KAP强调因人施教,针对性对患者进行诱导性宣教,引导患者深入了解疾病的同时,增强患者与疾病治疗的自信心,提高康复信心;与患者交谈前已充分进行评估,交谈过程中具有明确针对性、指导性;KAP还可避免过度的产生消极思想,减轻其疲乏体验[28]。
3.5 KAP理论干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QLQ-C30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躯体、角色、情绪、社会、认知等5大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表明KAP理论干预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原因,KAP理论干预可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度,改善机体功能[29];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使患者拜托自我封闭,加深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使得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促进疾病恢复,从而提升生活质量[30]。
综上所述,KAP理论干预能够让结肠癌化疗患者获取了解疾病知识、建立正向信念、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提升患者的健康行为水平,进而改善营养状况,降低癌因性疲乏感,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