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现状、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3-10-16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数字化基层

张 程

数字技术发展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创新带来思路,为此借助数字化技术对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作用,结合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现状及困境,进一步明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层教学组织数字化转型建设路径,创建基层教学管理与实践教学体系,以此发挥数字技术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一、数字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概念考释与特点阐析

(一)数字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概念考释

数字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及基层教学数字化转型,为教师提供了更趋完善的资源平台及线上教学平台支撑。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基层教学组织通过数字化技术加持,可有效完善专业教学方式,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设计资源与渲染 “教、学” 支持。另外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特殊性在于专业支持平台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便于师生在线互动,打破课堂时域、地域限制,提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率与质量。

(二)数字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特点阐析

1.碎片化

传统教学场所、组织、时间、资源相对固定,教师也常赶在固定课时中教授规定的知识点,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时常出现知识内化延迟与研学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而数字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则在专业资源与平台的信息化转型中,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间、平台、地点,学生在课堂之外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灵活学习专业知识,打破传统课堂课时资源局限性,同时基层教学组织数字化建设也基于线上资源、平台的便利性增加了师生互动频率,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创新化

基层教学组织数字化建设基于线上教学平台,可突破时域限制,通过线上渠道实现专业知识交流,而教师也可随时向学生推送艺术设计专业有关案例、作品、专业理论等,不仅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课外专业研学的兴趣与主动性。通过不同的线上资源、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丰富专业教学素材与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二、数字化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融合优势

(一)有利于创建高效课堂

艺术设计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不同于其他专业建设,在其专业课程设计中需要涉及大量图片、文字等相关资料,以此对抽象知识实现扩容式讲解。而基层教学组织数字化建设则能满足艺术设计的图文融合需求,教师可结合线上艺术设计网站收集专业课程相关素材,并与课件设计整合[1]。如此丰富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拓宽知识与视野的同时,也使专业知识呈现生动、形象、立体特点,以此辅助学生理解。

(二)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基层教学组织数字化建设,转变了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的授课模式,以尊重课堂学生本位为核心,以数字化资源互动充分展现学生课堂主观能动性。如艺术设计、微课设计,引领学生在课前进行课程研学反馈,便于教师课堂把握学生理解弱项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又如教师将互动环节延伸至课下,通过教学平台、通信软件等实现实时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把控情况。除此之外,教师可结合学期各单元知识点创设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资源库,方便学生课外灵活对接专业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有利于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艺术设计类专业基层教学组织重点围绕教材知识讲解以及课内理论知识灌输,学生学习过程易疲劳且效率低下,教师教学方法、实效突破常遇瓶颈。而开展信息化教学后,教师可通过借助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资源优势,运用AI、PS、Flash、GraphicsGale、CoreIDRAW、Illustrator、3DSMAX等设计软件,丰富知识展现手段,实现知识点的多角度讲解与传授,教师也能通过数字终端对复杂设计图像进行拆解组构,利用信息化演示方式助力学生理解、内化知识点。

三、数字化艺术类专业教学组织建设研究探索现状

(一)数字化艺术教学的在线课程建设

学者DRISCOLL 指出数字化艺术教学是围绕计算机、网络、资源检索、学术网站等多元机制载体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课程形式创新[2]。这也是现阶段普遍认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观点。学者汤箬梅于2016年对美国线上教育数据进行汇总研究发现,86.5%的美国院校均能提供在线课程教学服务,同时北京师范大学已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诺瓦斯科舍艺术设计学院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在线艺术课程交流活动[3]。在数字化艺术教学课程设计、研究的推动下,国内外诸多学者围绕媒体技术、教学设计、知识传播、数字化技术等展开在线课程建设研究,而美国教育部也于1996年至2008年展开一项长期实验研究,证明了相比传统单一的面对面艺术课程,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混合式课堂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艺术概念,并由此提出了高校混合式在线课程设计模型。

(二)艺术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体验

数字化艺术学习的 “参与” 以及 “体验” 逐步被学者们重视,学者ZUTSHI等以数字化艺术学习体验为研究指向,分别从教学模式、资源整合、环境感知、信息交互等方面展开研究,明确了学习者个体差异(如认知思维、学习迁移、知识转化等)会导致数字化学习体验下降,也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负面影响。此外,学者CHRISTOPHERSON 在开展数字化艺术学习研究时发现,艺术课程具备 “抽象的个体天分、创意思维、思维转化” 等隐性内容,由于此类内容难以借助网络实现传播,因此在搭建数字化课程过程中要注重学习者、教师、数字平台资源的交互体验设计,以提升学习者对艺术思维、知识的感知、批判与深度学习能力[4]。

(三)艺术类数字化学习的效果评价

学者WEERASINGHEETAL 提出的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习分析已成为近年来线上评价的主要手段与依据。早期的学习者更为注重用量化的方式评价 “教与学” 的过程质量,以此延伸评价教师教学环节、学生学习行为、艺术学习成效等,并以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融合的评价思路实现教学环节评价。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学习调节能力也被纳入评价环节,借助智能课程日志以及系统分析研判真实的师生行为,并借助多模态数据分析学习者在感知艺术元素过程中的行为轨迹、情感变化和认知本质,以此精准评估学习者的艺术学习成效[5]。

四、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探索困境

(一)课程设置缺乏数字化技术支撑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围绕学生能力以及专业教学目标实现课程结构与内容、任务的专项设计。

现阶段诸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围绕 “教学、实践” 的课程设计思路展开,意在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夯实理论基础、树立专业学科素养,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专项改革。部分本科院校围绕学生艺术设计与理论转换能力创设基于数字技术下的本科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优化课堂[6]。将艺术设计理论与未来行业热门职位融合,以实践项目引领专业学生内化艺术思想,但课程设计的基础与核心依旧是围绕专业理论展开,且多是基于项目案例进行理论转化与理解,缺乏信息化艺术设计实践项目融合,也无法有效对接行业一线数字化、智能化艺术设计工作流程,课程的数字化内容整合关联性不足。

(二)教学平台缺少数字化场景搭建

现阶段绝大多数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尽管已有意识地开展数字化平台融合,但并未实现常态化、持续性的混合式教学,并且部分理论课程存在数字化教学手段缺位的问题。教学设计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行业场景来支撑数字平台的搭建,缺乏学生专业学习自主性引领功能,导致难以调动学生的理论应用与知识迁移能力[7]。另外,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课程支撑资源更新迟缓,专业资源网站建设慢且创新性不足,多是以资源搬运的方式将线下测验、教学课件、考核内容等 “拷贝” 至平台,缺乏艺术设计与数字化资源的融合考量。如此便无法发挥数字化平台优势,更难满足学生以平台夯实自身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诉求,从而影响学生理论研学兴趣与数字化教学平台搭建质量。

(三)课程评价欠缺数字化系统设计

数字化教学技术应用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提供了多元化、多模态的平台支撑,同时也为实现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结合高校现阶段落实的评价体系来看,多是基于线下理论课程展开的评价环节设计,且不适用于数字化教学理念混合式教学模式,因此对数字化艺术专业教学评价模式还需进一步优化。

目前高校沿用的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两方面弊端:一方面评价主体以任课教师为核心,缺乏以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效果反向评价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环节设计,呈现出评价主体、内容、环节设计单一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研学情况的把控多来源于学科期末测验成绩,教师无法对学生艺术课程学习过程进行及时反馈评价。这也表明未搭建有效的 “过程性学情分析+学科研学成果” 的系统性评价体系。而在学生群体中,由于缺乏对教学标准与评价结构的了解,导致评价结构的优化设计缺乏反馈机制,无法形成有效、闭环的评价优化措施,导致数字化评价系统建设难以为继。

五、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优化路径

(一)开展产教深度融合,优化数字化课程实施

为进一步优化高校艺术专业基层教学组织数字化建设,优化课程组织实施与数字化艺术资源整合匮乏问题,应围绕线上艺术设计资源数据为核心,以项目案例为指引,突出专业设计课程与前沿设计资源的对接融合。在数字化课程建设思路导向下,通过信息化教育技术,实现与前沿艺术设计思想、理念对接的同步化设计,并借助高校理论育人优势,探索虚拟与现实课堂交互的教学环节,以更好地发挥艺术育人的教学优势[8]。将艺术设计的产品企划、功能设计开发、样板出图、品牌设计、生产管理等设计项目与任务,有针对性地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结合。结合线上教学环节加以实施、推进、完善,在完成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掌握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与转化技能,理解与领悟艺术设计行业、企业、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依托数字化平台突破课堂时域限制,结合 “线上资源+实践教学” 的方式,引入行业真实艺术设计案例,以线上项目开发任务引领学生承接真实艺术设计任务。结合行业主流Revofim数字化开发平台,实现专业教学与数字化资源的 “零” 距离对接。对接线上艺术设计资源库与线上教学平台,打造 “线上课程+艺术资源+行业案例+课程材料+数字仿真” 的线上+线下的多模态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资源课程平台。围绕数字化专业教学改革思路,设计艺术设计类产品数字化教材。

(二)构建 “云平台” 打造数字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首先,深化校企混合式教学平台建设,围绕艺术设计类专业对接相关企业创设混合式教学及实训课程,将企业项目引进课堂,以线上方式引领校企长效对接。在具体行动上可引进多家艺术设计类龙头企业,校企合作开发至少2门混合式课程。围绕学校资源整合专业实践、通识课程两个教学单位优质资源与师资,规划建设细分混合式专业课程[8]。例如以企业项目为引领构建 “民间工艺美术” “设计构成” 等趋向市场需求的基础设计课程;构建 “Photoshop图像处理” “包装设计” “VI 设计” 等核心技能课程;构建 “传统文化设计” “地区文化设计” 等拓展课程。

其次,结合数字化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项目式合作学习(CPBL)理念,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展开项目驱动模式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图1)设计。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以项目式教学为基础,不同艺术设计教学阶段分步骤展开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创设,主要包含活动内容、形式、资源、指导、交互、成果等环节设计与展示,将课堂教学与在线自主学习、线下协助学习、理论探究等环节对接融合,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数字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图1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数字化教学模式

最后,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由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转为线上 “答疑导师” 。除了面向全校开展的线上艺术设计数字化课程外,还要在线上开展 “一对一” 辅导专栏。为保障学生艺术课程研学质量,教师可结合班级自身情况开展临时线上钉钉例会课程并组建微信课程交流群,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及时、更前沿、更满足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知识内容,为工业设计与建筑学专业学生提供内容全面、质量优质的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服务,满足学生数字化教学视域下全时域、全地域的艺术专业研学需求[9]。除了传统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外,还要结合学生选修需求单独设计如 “产品构图” “产品色彩设计” “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艺术解读” “视觉传达与艺术设计” “广告艺术设计” 等多元化校本课程。由此在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外延美育通识课程、基础设计课程、艺术设计课程、数字媒体课程等多样化开放教学资源,并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组织以校级单位为基础的优质数字课程评选活动,以此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提升师生参与数字化艺术设计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积极性。

(三)利用现代数字化平台,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构建基于数字化技术支撑的全过程互动考核评价模式。全程互动式考核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分别为 “团队考核、数字化考核、全过程考核” ,由上述三环节共同保障数字化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研学过程的有效性与考核科学性。结合专业建设以及考核实际需求,数字化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考核最终决定结合 “教考模式+教研模式” 为一体的考核形式,由此筛选考核方案与教研方案,核心重点是考查学生的专业自研能力。通过同学间、小组间、师生间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形成最终的团队考核分数。数字化考核的核心是围绕平台资源支撑展开考核,教师团队应当结合专业教学资源特点、现有数字化软硬件资源等系统学习各类学习平台的功能操作,包括 “云课堂、雨课堂、慕课堂、腾讯会议、钉钉、QQ课堂” 等等,重点研究平台中的考核量化功能,选取可用于数字化考核的指标,较常见的包括课程打卡、签到、课堂留言、弹幕次数、线上作业等。同时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解决数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设计、绘画等实践环节问题,采用数字化课程的班级定期开展课程测评、线下专题研讨、师生互动考评、视频现场作业等方式,进行全过程、全时域的及时性考核,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 “学、研” ,并依托过程性考核让教师与学生紧密围绕一个教学平台。这类团队化、数字化、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在提升考核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团队的积极性与协作能力。

其次,构建师生共评的数字化过程性评价机制。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围绕Revofim 数字协同平台中的协同评价功能,师生两端在线共同展开教学过程信息的全面共享与教学过程性评价,从而使教学监管实现动态化、多维化,全面实现学生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反馈,使师生在线自评与互评实现整合。而在师生协同评价环节基础上,围绕多元、科学、便捷、实时等原则,重点围绕 “教学环节、学科考核、教学成果” 对专业教学全程实现师生互评。[10]即Revofim数字协同平台中的协同评价功能要全面渗透到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从课程内容选择、实训项目引进、设计思维引导、工作环节设计、技能训练指导等环节实现师生双主体的全环节质量监控,有效把控课前资源整合、课中教学设计、课后教学反馈质量,有效深化教师课程组织质量与学生专业研学质量;并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行为、协作能力、设计思维、艺术表达、材料选择与应用等环节实现考核,有效提高教师的课程组织质量。同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协作能力、设计方案、表现设计等进行考核,有助于强化学生学习表达力与正确学习态度的养成。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数字化教学改革背景下,信息化资源、技术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行空间,将信息化技术资源与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有机结合,对人才创新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基于艺术设计发散展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开发,首先要正视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环境支撑,其次要正视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具备数字化技术素养的师资团队建设,以此支撑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创新,同时为创新艺术设计类专业数字化教学提供有力资源保障。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数字化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星.云.海》
《花月夜》
基层在线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