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馆校合作阅读推广开展策略研究
2023-10-16侯亚利
摘要:“双减”是国家为重塑中小学生成长和教育生态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政策举措,该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公共图书馆参与教育体系结构优化。文章基于“双减”政策背景,探讨了当今中小学生课后校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馆校合作开展阅读推广的耦合关系,并从平台搭建、合作创新、体系优化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双减”政策;馆校合作;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9-0104-0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全面压减学生作业总量与时长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1]。“双减”政策直指近年来校内外过度补习等“内卷”现象,促进中小学生课业由“量”向“质”转化。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职能部门,能够通过与中小学校合作建立“第二课堂”,通过阅读实践等活动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2018年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为学校开展有关课外活动提供支持”,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公共图书馆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服务”,上述规定均为公共图书馆参与中小学生课外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2]。基于政策导向、法律规定和实际教育需求,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功能、活动和服务优势,强化与中小学校的合作,辅助开展教育活动,有力助推“双减”政策目标的准确落地,以文化人,全面实现中小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我国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1阅读量与阅读时间不足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9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未成年人阅读率已明显提升,達83.9%,但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不足,为10.93本,其中9—13岁少儿阅读量为10.23本,低于平均水平,此外,我国少儿每天阅读时长仅为25.48分钟,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3]。阅读是未成年人开拓视野、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自身培养专注力、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方式,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也要通过阅读代代相传。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校、家长还在坚持“唯成绩论”,认为考试分数才是决定孩子未来的最重要因素,仍有部分家长倾向于将孩子“双减”之后的课余时间放在辅导班和兴趣班上,很少去图书馆等公益性阅读和学习场所。从课外书籍类型看,中小学生主要阅读教辅类书籍,且随着年级越高,理科类教辅书籍阅读数量越多,功利性阅读倾向仍然明显。自“双减”政策颁布实施以来,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阅读资源和空间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但中小学生到馆率仍然不足,家长与孩子经常到馆阅读的数量仅占学生总数的5%,因此,“双减”后中小学生学习“减负不减质”的目标仍需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合作完成[4]。
1.2图书馆服务机制不完善
为应对“双减”之后的变化,公共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结构等方面均做出了相应调整,但限于资金、专业水平等限制,整体运行机制仍不完善。首先,在资源建设方面,公共图书馆正处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软硬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这在客观上导致图书馆没有充足的专项资金用于未成年人阅读服务优化工作;其次,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场所,未成年群体仅是其服务的群体之一,多数馆员仍需将常规性服务工作放在首位,没有更多精力用在未成年人阅读服务上,这就导致服务需求与人员投入不成比例;再次,就专业性而言,公共图书馆自身固有一套用于满足社会各行业的资源采购体系,而对中小学生校内外衔接阅读需求的调查研究不足,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导致与中小学生相关的活动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持续性较差。综合分析,公共图书馆在开展中小学生专业阅读服务方面仍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活动形式单一,影响力有限,阅读服务目标模糊,规范性、专业性和系统性不足[5]。
1.3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不高
“双减”政策落地后,各中小学均开始提供对应的课后服务,按照《意见》要求将课后服务时间延长至本地正常下班时间,且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托管服务[6]。课后延时服务的本意是通过延时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但多数学校实际提供的课后服务仅要求学生完成当天作业,部分学校虽然在课后服务时间安排了阅读课程,但随意性较强,未开展系统性的阅读培训,难以形成有效的引导,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7]。就客观因素而言,课后延时服务导致各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加大,部分服务没有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阅读和表达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预设的课后延时服务目标难以达成,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对课后延时服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
1.4馆校合作水平较低
当前,部分中小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与区域公共图书馆开展合作,合作的内容涵盖资源、空间、服务等,限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较少,这种合作仍处于较低水平的探索阶段。馆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系统合作难度大,二者主管部门不同,在人员、资金、活动等方面需要繁杂的审批和沟通流程,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权责归属不清,导致双方合作意愿降低。二是受众不同,合作范围较窄。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中小学的服务对象是校内师生,这导致图书馆的活动内容设计并不一定能满足学校的需求。三是复合型人才匮乏,活动水平不高。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尤其对中小型图书馆而言,只能安排1~2名专项馆员负责与中小学校联系,需要全面负责沟通、协调、设计等各项工作,而单次参与活动的中小学师生可达百人以上,这对图书馆员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8]。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对于自身服务优势与发展需求均有较明确的认知,但在探索阶段仍存在较多客观制约因素,双方需要对合作中存在的症结进行系统分析,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推动馆校合作深入发展。
2“双减”背景下馆校合作耦合性分析
2.1馆校合作推动图书馆深化教育职能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利器。馆校合作能够使图书馆积极拓展馆外服务阵地,提升资源利用率,使自身更具社会教育中心的特征与属性[9]。公共图书馆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是课外思想道德教育基地,能够采取多种内容和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校外社会文化和道德教育。公共图书馆能够将公益性和教育职能进行有机结合,为中小学生知识和人格教育营造良好环境。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公共图书馆能够通过提供正规、权威资源和阅读服务指导使青少年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在“双减”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能够以课外补充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探索,面对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
2.2馆校合作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
早在20世纪初,儿童本位教育思潮就已传入中国,其后很多学者围绕少儿中心论开始教学理论研究[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儿教育更是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保障少儿的受教育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等法律或文件也明确少儿校外教育的权利,这些文件为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的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合作思路[11]。公共图书馆的少儿读物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图书馆的少儿空间或少儿图书馆是中小学生课后活动的绝佳场所。馆校合作模式下,公共图书馆可通过与学校教师提前沟通,开展校外课程设计、场景设置等,使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馆校合作是学校营造文化氛围的良好途径,学生能够在课后时间沉浸在阅读中,图书馆和学校教师接力式的阅读指导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阅读能力。
3“双减”背景下馆校合作阅读推广开展策略
3.1强化政策支持,构建合作平台
政策支持对馆校合作开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自上而下的巨大推动力。完善的政策是双方开展合作的有力保障,能够有效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馆校合作依法依规进行,减少双方顾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意见》等法律或文件是当前馆校合作开展的基础,政府部门需要据此制定更加细致的条文与规定,明确双方合作的目的、形式和内容,使合作全过程有章可循[12]。对于合作过程中双方比较关心的问题,如资源共享等,政府部门应指明资源共享的形式或明确给出对应的合作方案,指导双方开展工作。针对馆校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政府部门应通过沟通协调建立官方信息交流平台,使馆校合作中的相关问题能够借助该平台迅速沟通,快速形成解决方案。随着平台的发展成熟,可以行政区划为界纳入区域内所有的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便于信息的集中发布与管理,促成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同时也能在平台征求问题解决方案。
3.2创新推广方式,拓展合作范围
当前,馆校合作形式单一,吸引力有限,双方应通过创新为合作注入活力。未来的合作中,公共图书馆应摒弃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段与教材特点选取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和活动形式,如:针对较低年级的阅读活动应以阅读指导、游戏阅读等形式为主,针对中高年级的阅读活动应以情景阅读、书友会、演讲等形式为主。针对馆校合作的方式,双方应在初期进行多种有益探索,通过试点活动不断寻求最佳合作形式,同时通过观察和收集学生反馈优化活动环节,优化阅读体验,提高合作效率。中小学生的成长实际上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课后阅读方面可以通过构建馆、校、家三方联动机制,使更多的力量参与其中,馆员、教师、家长都能为少儿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阅读指导。就合作内容而言,“双减”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逐步改变以往以完成课后作业为主的功利化阅读方式,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占比,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推出差异化、个性化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其参与率。
3.3强化主体导向,优化推广体系
馆校合作模式下,二者共同作为主体履行阅读推广职能,公共图书馆具有更加明显的资源和服务优势,因而可发挥主导作用。在活动开展方面,公共图书馆应强化活动队伍建设,选取具备专业技能和推广经验的馆员承担活动的策划、设计和开展工作。鉴于馆员人数有限,图书馆可在策划活动时发动教师、学生干部、家长等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共同组建阅读推广队伍,完善志愿者招募与管理专项制度。资源建设与馆藏结构优化是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前的关键性工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公共图书馆应通过信息平台向教师、学生了解其阅读资源需求,并合理调配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占比,同时引入VR等先进设备,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阅读需求。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应契合学生需求,提升互动性和场景感,阅读能力的提升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并突出本馆、本校特色,构建特色阅读推广品牌,逐步扩大公共文化资源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4结语
作为校外教育的主场所,公共图书馆在丰富学生课后生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双减”政策下,公共图书馆应把握機遇,强化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合作,利用资源和服务优势发挥阅读推广主导作用,开展有益探索,逐步拓展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活动体系,助力基础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改美.“双减”政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合作路径探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2(11):29-34.
[2]孟芳.分年级定制式阅读推广实践探索:以淄博市图书馆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07-112.
[3]蒋丹,陶蕾.“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的突出问题与改进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8):15-21.
[4]李楠.“双减”政策下公共图书馆开展馆校合作创新路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2(13):74-79.
[5]徐雁.加强“馆校合作” 共建“书香校园”:“十四五”期间深耕、拓展和高质量提升全民阅读的新路径[J].新世纪图书馆,2022(4):5-10.
[6]梅易.“双减”视域下家校合作的现实困境与实践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1):26-29.
[7]陶丽珍.“一带一路”倡议下馆校合作模式探索:以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魅力亚洲”活动项目为例[J].图书馆界,2021(1):80-84.
[8]汤莉.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实践:以广州市从化区馆校合作为例[J].图书馆学刊,2020(9):60-64.
[9]曾静灵.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图书馆学刊,2020(8):64-67.
[10]郝伶俐.馆校合作开展中小学生经典阅读推广工作的思考:基于襄阳市襄城区中小学校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界,2020(4):89-94.
[11]叶静.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阅读推广的路径及策略研究:基于重庆图书馆“快乐阅读体验课”的实践[J].河北科技图苑,2020(3):62-66.
[12]贺秋艳.馆校合作在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4):127-128.
(编校:崔萌)
收稿日期:2023-08-14
作者简介:侯亚利(1980—),栖霞市图书馆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