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意蕴、前提省思与实施路径

2023-10-15姚红

高教学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价值意蕴高校思政课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展深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和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该文在对融入的应然逻辑、融入的真正意涵及融入的重点维度等前提性问题进行批判审视的基础上,从思政课教师素养、融入的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和评价机制等构建增强融入实效性的多维路径。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价值意蕴;前提省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192-05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reat Party-building spirit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y is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promotion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prerequisite problems such as the logic of integration, the real meaning of integration and the key dimension of integration. Finally, the article constructs a multi-dimensional path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literacy, integrated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Keywords: great Party-building spiri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value implications; reflection on premises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和概括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伟大建党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更是深刻宣示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引领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国内学者已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潘柳燕等[2]从一体化建设视角探研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方法与路径;芮晓华等[3]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能的角度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点和实践理路;白雪等[4]以某门思政课为例论证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某门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路径。已有成果极具启发意义,但还需对融入的价值向度进行深入探研、对融入前提进行省思,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构建有效的融入路径。本文在学界已有成果基础上力图破解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系列前提性问题,以期提出有价值的融入路径。

一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高等教育也必然具备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所立之德,包括明社会主义之大德、守社会主义之公德和严社会主义之私德三个层次。其中,明社会主义之大德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守社会主义之公德是指遵守社会主义的公序良俗和道德法律规范;严社会主义之私德是指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立德”的目的在于“树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引导青年学子了解党的奋斗历程,认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增进对党的理想信念、政治担当、意志品质、道德情怀的理解和认同。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使大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自觉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增强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二)  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纵深衔接和拓展深化

自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始终奋发有为地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部署好、落实好,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史学习教育本身是一项具有艰巨性的长期任务,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更需要持续推进、不断深化,为大学生营造长期的、持续的党史学习氛围。伟大建党精神是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原点和思想基点。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是同向同行、贯通联动的。大学生学思践悟伟大建党精神越深入彻底,也就越有利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越有利于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的长期开设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实现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大学生学思践悟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

(三)  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必然趋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明确提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5]的基本原则,这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伟大建党精神“三进”,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题中之义与必然要求。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丰富精神样态,是宝贵的融历史性、思想性、理论性于一体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从供给侧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供给。伟大建党精神中所蕴含的增强大学生信仰、信念、信心教育的生动素材,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助力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

二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前提省思

要在实践路向上探寻伟大建党精神如何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首先对融入的系列前提性问题进行审视与省察,明确“何以能融”“何谓‘融入”及“融入目标是何”。

(一)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然逻辑

育人功能的同向性和教学内容的耦合性是实现二者融合的重要前提基础。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具有育人功能的同向性。从育人功能上看,“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6]。通过思政课教学,能够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基。伟大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制胜密码,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独特的价值。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能够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追求、引领大学生的奋斗目标、锤炼大学生的顽强意志、塑造大学生的崇高品德,进而增強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精神动力,二者皆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具有功能上的同向性。

其次,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具有内容上的契合性。伟大建党精神是包含四个层面的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政治担当、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怀,是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精神资源。高校本科阶段六门思政课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统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六门思政课程教材内容的始终。从最终教学目标上看,六门思政课都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六门思政课中所讲述的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党的领导等教学内容,都能在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中找到高度的耦合点。而且,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入”省思

要实现有效融入,必须厘清“融入”这一关键概念。需明确,这种“融入”并非简单地裁剪或移植,而是要将伟大建党精神“全方位”“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各门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实现有机融入。首先,要进行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政课(本科)作为六门独立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各门思政课之间既有传授知识、提升素质、塑造灵魂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教学要求和规律。在贯彻落实高校思政课统一性整体要求的基础上,要根据各门思政课的具体教育教学目标定位的差异性,靶向确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各门思政课的角度和方式,在找准着力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计融入内容。

其次,要进行有机融入。明确“融入”,绝非意指简单地将伟大建党精神“移植”“嫁接”到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这种流于表象的嵌入无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也无法保证融入的高质实效。必须揭橥和厘清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的构成层次,准确深刻地把握其内涵要义,并廓清其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关联。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深度融合到各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有机”融入,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

(三)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维度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基本目标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以此作为基本目标导向展开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各门思政课,具有共同的价值旨归,即都是要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7]。为达成这一基本育人目标,在融入过程中需要围绕伟大建党精神所孕育的精神内涵,明晰融入的重点维度。这有利于各门思政课以此为依据,精准设计融入内容,提升融入的可操作性。

伟大建党精神从话语表现形式上体现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四句话三十二个字,其内容结构集中表现为理想信念、政治担当、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怀四个维度。这就决定了我们需立足这四个维度进行重点融入,四个维度同向发力,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在理想信念维度,着重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政治担当维度,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初心与党的初心相结合,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在意志品质维度,教育引导大学生注重锤炼敢于斗争和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在道德情怀维度,教育引导大学生时刻保持对党的忠诚,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

三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路径

在对融入的系列前提性问题进行省思的基础上,从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提升、融入内容的靶向定位、教学理念方法的择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构建立体贯通的融入路径。

(一)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信息技术素养

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注重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只有准确深刻地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基础、要素意涵、逻辑结构、深刻要义,才能为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奠定基础。如果只强调政治性而忽视学理性,就无法真正说服学生,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能也就无法得到充分释放。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写作与科研项目申报。通过以研促教,善于运用伟大建党精神理论体系自身所具有的强大逻辑力量,通过透彻的学理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党的精神价值,做好伟大建党精神教育。

其次,还要注重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随着“两微一端”的迅速普及,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数字原住民学习者。伟大建党精神最初是以主流政治话语样态出场的,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天然存在一定的疏离感。为必须破解这种疏离感,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针对大学生数字原住民的学情,不断提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要善于运用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于一体的融媒体表现方式,建立多感官学习通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热情。此外,在融入过程中,还可将VR技术嵌入思政课堂,让学生通过VR设备在虚拟现实的世界中与历史人物进行交互,参与历史事件,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助力价值塑造。

(二)  遵循“纵横双向”原则协同推进教学内容高质高效融入

高校本科阶段思政课是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简称“新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简称“德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形势与政策(简称“形策”)六门思政课组成的课程群。为此,需覆盖思政课所有课程,并遵循“纵横双向、协同推进”的原则进行高质高效融入。

首先,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横向构成维度看,应根据六门思政课各自教学的侧重点,靶向定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的角度与内容。从课程定位看,新思想概论课是统领,纲要课侧重以“史”为基础,德法课侧重以“德、法”为准则,原理课侧重以“理”为源泉,概论课侧重以“中国化历程”为脉络,形策课侧重以“路线方针政策”为主导。基于各门课程在思政课课程群中教学定位的差异性,融入过程中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择取角度也应体现差异性。新思想概论课注重将伟大建党精神置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进行讲授,以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活水地位;原理课注重揭示伟大建党精神生成背后的历史规律,通过彰显理论伟力来筑牢学生信仰根基;纲要课注重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渊源,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增强爱党爱国情怀;概论课注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映射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引导大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德法课注重揭示伟大建党精神的伦理特质,引导大学生汲取伟大建党精神的理智德性,进而赓续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形策课注重以设置专题的形式讲授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夯实筑牢大学生信仰之基。

其次,就每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纵向组织而言,要对标各门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精准设置伟大建党精神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在立足培根铸魂的价值导向下,各门思政课程靶向发力,在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基础上精细化甄选具体融入内容。只有各门思政课纵向贯通、相互协同,才能协同推进伟大建党精神高质高效融入。

(三)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理念和适切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直接关系到融入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总体框架包括教学方法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两个基本层次,其中,教学方法理念是课堂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标准与尺度。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理念和适切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提升融入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首先,“大思政课”理念和OBE理念是新时代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方法理念。“大思政课”理念就是运用系统性思维解决思政课建设的问题。“大思政课”理念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涉到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客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要素的协同发力,更强调“课堂”和“社会”“网络”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推进融入的另一重要教学方法理念是OBE理念。OBE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OBE理念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反向设计融入内容,重点考查、分析、评价学生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培育政治认同等方面的学习成果与行为表现,持续改进融入质量并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效果。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在先进教学方法理念指导下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根据融入的思政课程科目、课堂教学目标和具体施教内容以及学生学情“量体裁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配置适宜、匹配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伟大建党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伟大建党精神话语生成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生活具有一定的距离感。案例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和虚拟情境教学法是打破这种距离感的重要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鲜活生动的案例,“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8],在鲜活感人的案例基础上提炼革命先驱的精神价值,用红色精神淬炼灵魂,使红色基因渗进大学生血液,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也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将思政课堂“搬进”红色教育基地等一线课堂,使教学内容变成鲜活的场景,化抽象理论为生动实践,以沉浸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有真实的体验感,从而增强教学的现实感和有效性。还可借助AR、VR、H5等虚拟现实技术,将大学生置于“伟大建党精神”生产、发展的虚拟特定场景之中,通过虚拟情境体验在润物无声中达到育人目的。例如,学生可以佩戴虚拟现实眼镜设备,“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深入学习伟大建党精神[9]。学生穿上红军服,借助VR现代技术手段通过沉浸式体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和飞夺泸定桥等场景,进而增强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认同[10]。

(四)  构建“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伟大建党精神是一种系统理论化形态,要使其转化成为学生可感知并能激发其使命担当的思想资源,就要善用“大思政課”,以鲜活实践助推转化的实现。坚持课程主渠道、实践主阵地同频共振,构建“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四位一体、有机契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学习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通过拍摄录制党史故事、诵读红色经典、编排党史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进课堂,让学生直接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通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推进融入。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摄影展览、张贴党史人物画报、红色歌曲演唱和红色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文化浸润、感染、熏陶的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与认知、认同与践行。三是充分挖掘高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中提升融入效果。如吉林省高校可充分利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四平市烈士陵园、四保临江战役烈士陵园和陈云旧居纪念馆等优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情感认同。四是以新媒体赋能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愈发明显。为此,要善于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网络载体,致力于以情境化、图像化、数字化等方式实现立体式媒体传播伟大建党精神,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从“指尖”直抵“心间”,真正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五)  科学构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如何,关涉到融入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评价结果主要应关注大学生的获得感。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锤炼大学生斗争意志和滋养大学生爱国忠党为民情怀是融入的主要教学目标。围绕此目标,对融入效果的评价显然应更关注价值观引领和理想信念塑造的维度。然而,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总是内隐的表现,具有总体性和抽象性。这就需要我们将表征学生内在变化的状态,转化成表征学生外在变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表现性动作”。通过专家问卷调研,科学设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各层级评价指标权重,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开展融入的评价工作,进而依据教学评价效果改进融入方式方法和提升融入效果。

此外,还要采取多元式评价方式。一是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要更关注过程性评价,并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全面反映出融入过程中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二是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对融入过程中自身的学习行为规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潘柳燕,覃承凤.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0):49-52.

[3] 芮晓华,闫鸿斐.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2(2).

[4] 白雪,张燚.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8):62-6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2 5326.htm.

[6]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7]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8]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6.

[9] 吴月.讲好党史故事坚定前进信心[N].人民日报,2023-04-09(005).

[10] 郭旭红,李一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5):62-64.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研究”(JLJY20

2157628722);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GH21092);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新时代吉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六素养提升研究”(JGJX2020C35)

作者简介:姚红(1979-),女,汉族,吉林九台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价值意蕴高校思政课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