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视角的国有建筑企业资金管理优化
2023-10-15高伟襄阳市水利水电工程团有限责任公司
高伟 襄阳市水利水电工程团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国有建筑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长期处于高负债和高资产的经营状态下,资金管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包括资金集中化管理模式应用还不科学、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动态性不足、资金筹集方式不合理、资金整体使用效率管理有效性不足等。在当前的发展格局下,国有建筑企业面临着压力和动力两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国有企业也要用好包括资金在内的各项资源,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财务资源,资金对国有建筑企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资金具有的特殊性质,国有建筑企业从财务角度强化资金管理的优化既有其现实性,也有其必要性。国有建筑企业应当实行精细化的资金管理模式,提升资金集中管理科学性,并且完善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增强动态性,从而提高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1]。
一、当前国有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集中化管理模式应用不科学
目前,虽然多数国有建筑企业实行集中化资金管理模式,但是容易出现“一刀切”或者集中管控不全面不彻底的现象,时而资金管理严格,时而松弛,资金受限与资金集中产生了矛盾。究其原因,这是资金集中化管理模式应用不科学,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健全程度不足,未设立专门的财务公司或者资金池,未能针对资金下拨、划款、会计报表等程序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难以切实满足公司资金集中化和全过程监督管控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资金集中化管理的发展进程。
(二)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动态性不足
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可为国有建筑企业的资金集中管控工作“保驾护航”。但是,目前有些国有建筑企业的内部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动态性不足,没有对资金进行动态监控,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高,未能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内部资金管理活动的审计,久而久之,容易出现以权谋私和挪用公款的现象。同时,部分员工的资金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未能充分考量各项影响因素,而国有建筑企业也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加大了公司的资金管理风险。
(三)传统的资金筹集方式难以为继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稳步增长的新型发展模式,国有建筑企业受到国家相关房地产政策和低碳环保政策的限制,内部的供给和需求矛盾不断加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再加上自身具有高杠杆效应,因此融资难度也在慢慢加大,难以通过债券和股票等方式完成融资。同时,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国家和地方政府减少政策支持力度,国有建筑企业难以简单地通过银行贷款方式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国家商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提高了贷款申请的标准,银行贷款审批标准和难度不断上升,而银行贷款的额度却在不断下降,传统的资金筹集方式难以为继,久而久之,国有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单一,资金流动性较低。
(四)资金整体使用效率管理有效性不足
通常来说,国有建筑企业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涵盖原材料成本、工人工资、融资利息等内容,是一项巨大的支出。而目前我国部分国有融资企业存在资金整体使用效率管理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往来款项和存货管理不到位,即“两金”管理存在不足之处。国有建筑企业过度关注工程项目的预期收益,一味采取垫资的方式,而忽视了当前公司现存现金流不足的情况,造成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这时,如果某个业主单位未及时支付相应的工程款项,或者国有建筑企业未能达成既定的工程项目承接销售目标,那么国有建筑企业容易出现存货积压过大和坏账的不利现象,严重降低了资金整体的使用率。
二、基于财务视角的国有建筑企业资金管理与优化措施
(一)优化财务集中管理体制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资金集中管理
优化财务集中管理体制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一方面,需要通过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调整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具体应把握如下要点:
首先,要致力于财务集中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财务职能的整合,例如通过财务共享将原本分散在不同下属单位、部门、项目的财务职能整合到一个中心化的财务部门,实现财务职能的协同和整合,或者通过下属单位财务人员委派制来提升下级单位财务人员的独立性。通过这样的举措,可以对下属单位的财务工作直接进行管理,则有利于资金集中的执行。
其次,国有建筑企业在不改变原先第三方监督管理权责的基础之上,把财务公司归入到监督管理结构中,即财务公司可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负责国有建筑企业受限资金的监督管理,把相应的监督管理资金存到以财务公司名义开立的银行账户中,公平公正地履行资金监管的职责,提高资金管理的深度,从而缓和资金受限与资金集中之间的矛盾,开创四方监管资金的局面。
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资金集中手段来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具体来讲,要把握如下要点:
首先,国有建筑企业应当以“互联网+”为管理理念,建立相关管理系统,要求各分支机构及项目部及时填写,并通过系统进行资金收支行为,实现信息数据之间的共享和共联,解决资金监督不精准和不及时的问题。
其次,国有建筑企业可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中心,由总部集中管控全部的资金,资金池作为资金集中的主要手段,将集团内的流动资金进行汇集,可以极大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另外,国有建筑企业在选择合作银行时,应当全面考虑银行的网点分布、服务费用和内部信息化建设水平等因素,并且规范自身的分级账户体系,实现资金总量的汇总归集和有效管控[2]。
再次,国有建筑企业在设置下属分支机构的银行账户时,也应当符合集团总部统一管控的要求,设置融资收支账户,营业收支账户和专项收支账户等不同的银行账户类型,实现资金分池的有效构成,并且严格遵循“收支两条线”的基本原则,开展收支账户工作。
最后,国有建筑企业应当借助内部银行模式,加强资金拨付的集中化管控,确保下属机构的全部资金在内部银行中安全和快速地流动,确保所有的资金收入归入到集团总部的统一账户中,任何的资金支付均需要经过内部银行的处理,真正意义上实现资金的集中使用、调配和管控。
(二)完善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增强动态性
国有建筑企业应当完善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动态跟踪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增强动态性。具体来说,国有建筑企业应当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国有建筑企业的资金流转活动进行审计,密切关注潜在的风险隐患,强化对相关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加强投融资和现金流的风险管控。而国有建筑企业的财务人员也需要主动参与到业务活动中,实现对工程项目投标、策划、实施、竣工等环节资金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督管控。
同时,国有建筑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内部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尤其是涉及大额资金时,更要全面考量项目的可操作性。国有建筑企业还需合理设置相关岗位,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各项流程,构建多层级的监控制度,并且加强票据管理,规范员工的资金收支行为。
此外,国有建筑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经营管理和建筑工程项目的特性,构建专门的风险预警机制,在前期项目承接之前,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调研分析,确保项目具有科学可行性,明确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运营风险等。国有建筑企业在制定风险预警方案时,应当全方位考虑各项风险相关影响因素、特征和程度,确保公司资金安全和完整。国有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前,应当加强项目资金规划,科学设计融资结构,明确使用成本和贷款偿还方式等;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资金流转的全过程监控,并且实施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客观评价资金使用成效,按照公司实际的运营情况,合理设置资金支出的预警指标,第一时间发现和应对相应的资金风险;在工程项目竣工之后,应当及时开展事后评估工作,充分利用评估成果,全面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三)多元化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同步降低资金成本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仍处于发展阶段,建筑施工市场竞争日益严峻,国有建筑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形势,深刻认识资金的时间价值,多元化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同步降低资金成本,保障工程的有序进行,满足自身长期发展需求,实现公司长远发展。
首先,国有建筑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保持良好的信贷信用,提升自身偿还利息的水平,并且定期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沟通交流,加强业务往来,提高自身的信贷额度,从而加大银行贷款审核通过的可能性。国有建筑企业还可引进新的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防止因为某些原因造成自身信贷业务无法顺利开展。
其次,国有建筑企业应当主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创新资金筹集方式,比如主动与业主单位进行沟通交流,采取银行保函和保险保函等融资手段,取代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预付款保证金等,有效地降低建筑工程项目的资金占有率[3]。通常情况下,在建筑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通过之后,业主单位需要及时支付相应的工程费用。如果国有建筑企业的信用等级高,那么可在开展建筑施工业务时抵押部分工程款项,从而取得相应的资金,提升内部的资金流动性。国有建筑企业还可采取周转信贷和短期债券等短期融资工具,防止出现因建筑工程项目短期资金短缺而导致未能及时支付工程款项的不良现象。
再次,国有建筑企业应当根据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结合具体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拟定融资方案。比如国有建筑企业可以银行信贷资金为核心,联合民间借贷方式,科学比对分析不同融资途径的组合成效,对不同的融资组合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选择最佳的融资组合方案[4]。
最后,国有建筑企业应当严格落实相应的融资方案,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岗位,负责开展日常的融资活动以及与各融资渠道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国有融资企业还应当全面挖掘分析各项工程项目的优势,提升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尽快掌握相应的融资主动权。
(四)强化资金全过程管理,提升资金管理与使用效率
现金和存货是国有建筑企业的生存之道。国有建筑企业应当强化资金全过程管理,尤其是加强“两金”管理,提升资金管理与使用效率。
一方面,国有建筑企业应当强化施工原材料的存货规划和管控,制定科学合理的订货计划,明确货物的名称、规格、类型和数量等,保持最佳的存货量,防止出现货物积压或者货物短缺的现象。同时,国有建筑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当清晰掌握存货资金占用量,严格按照自身存货的周转额度来明确相应的存货资金占用量,以往年的存货资金占用量为基础,结合未来一个年度可能发生的各项风险因素,适当调整优化之后,科学制定本年度存货的资金占用额度。另外,国有建筑企业还应当建立规范的存货管理稽察制度,定期开展存货的监督和检查,检查存货业务授权审核批准实施状况,检查存货处置状况,检查存货会计制度实施状况,检查存货保管实施状况,确保账实相符。
另一方面,国有建筑企业应当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及时清收款项。具体来说,国有建筑企业在前期投标时,应当慎重承接垫资金额大和利润率低的工程项目,而对于已经中标的工程项目,国有建筑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工程项目合同的具体要求和工程进度,及时催收相应的预收款项和应收账款,尽可能地减少应收账款的增量。针对已经垫付的资金,国有建筑企业应当按照具体的工程项目预算,科学预判资金使用成本,实现垫付款项的最优化配置。同时,国有建筑企业应当构建应收账款回收责任机制,明确工程项目清欠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防止出现工程项目尾款无人管理的情况。国有建筑企业还需要及时催促相应的责任人催讨拖欠的工程款项,将工程项目资金回收进度和回收率与责任人的工资薪酬、绩效、岗位晋升、进修学习等个人利益相挂钩,促进各个层级应收账款回收责任的有效落实,进一步加快工程项目的回款进度。此外,国有建筑企业需要把工程项目清欠工作当作日常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工程项目清欠汇报工作,及时跟踪工程项目合同履约的进度,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清欠计划[5]。
结语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逐渐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生存转型,推行绿色建筑施工,并且近年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边界逐步模糊,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成本逐年上涨,因此给国有建筑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现状,作为我国民生支柱产业的国有建筑企业,应当深入认识资金管理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多元化拓宽资金筹集,同步降低资金成本,强化资金全过程管理,提升资金管理与使用效率,全面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健康持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