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柏西普治疗80岁以上高龄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3-10-15吴艺君徐建锋刘明香范军华
吴艺君 徐建锋 刘明香 范军华
(1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弘爱医院眼科,福建 厦门 3610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眼科,福建 泉州 362000)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眼科疾病中,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继发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1]。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主要包括雷珠单抗、康柏西普和阿柏西普[1-2]。高龄老人由于全身基础疾病多,因发现视力下降而就诊时往往病史较长且视力低下,对生活质量有明显的影响[3]。关于80岁以上高龄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经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目前尚无明确数据。本研究通过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和中文版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25(Chinese vision related health quality of life,CVRQoL-25)对比治疗前后视功能、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差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眼科住院,住院期间给予首次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的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48例(55眼),建议3+PRN方案。纳入标准:年龄在80岁以上,病程不限;首次接受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治疗(康柏西普);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的术眼为人工晶体眼,且白内障术后在6个月以上;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显示黄斑区脉络膜CNV病灶。排除标准:曾接受过眼底激光或抗VEGF治疗史;黄斑区CNV是由其他疾病导致;全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基础疾病,且血压、血糖控制不稳定;近6个月内发生过急性脑梗死。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完成眼科常规检查,采用国际标准E字视力表检查BCVA,TOPCON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裂隙灯眼前节检查,采用国际标准E字视力表检查BCVA,以1分记录法记录最佳矫正视力。使用Heiderberg频域OCT单线扫描模式对黄斑中心凹区域进行水平和垂直扫描,CMT取水平和垂直位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平均值。采用CVRQoL-25测量本研究对象的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总分越高表示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越好[4]。
1.2.2 治疗方法 术前3 d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术眼,每日4次;术前1 d双眼泪道冲洗,确认无脓性分泌物冲出;玻璃体腔注射药物步骤:术眼表面麻醉点眼3次后,常规消毒铺巾,开睑器开睑,0.5%聚维酮碘消毒液浸泡结膜囊90 s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嘱患者向鼻下方注视,在颞上方角膜缘后部3.5~4.0 mm处垂直进针,将0.05 mL的康柏西普注入玻璃体腔内,注射完毕棉棒轻压针口并取出针体,操作完成后再次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使用妥布霉素眼膏涂抹于结膜囊内,无菌纱布包扎术眼。所有患者术中给予心电监护。
1.2.3 随访观察 所有患者经多次玻璃体腔注药后,仅测量末次注药术后1个月时的BCVA、CMT、CVRQoL-25得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占比(%)表示。玻璃体内药物注药前后视力等级的变化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的CMT、CVRQoL-25均与治疗前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患者共48例(55眼),男女分别为26、22例,年龄80~89岁,平均年龄(84.00±2.50)岁。玻璃体腔注射次数累积202次,平均注射次数3.67次/眼。
2.2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等级的变化情况 所有患者视力≥0.05以上者在治疗前比例为49.1%(27/55),治疗后为65.5%(3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
2.3 不同级别视力患者治疗前后黄斑CMT的变化情况 55眼治疗前平均黄斑CMT为(310.44±34.76)μm,治疗后黄斑CMT为(267.04±31.99)μ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光感~0.02、0.02~0.05、0.05~0.10、0.10~0.30、0.30~0.50分为5个等级,分别记为1、2、3、4、5级。其中3级视力组(0.05~0.10)治疗前平均黄斑CMT为(291.75±18.27)μm,治疗后黄斑CMT为(262.75±29.60)μm,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其余各组治疗前后黄斑C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CVRQoL-25得分情况 48例患者末次治疗后1个月CVRQoL-25总分(49.32±14.03)分,较治疗前的(43.45±15.49)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总体健康、总体视力、近距离活动、远距离活动、社交功能、精神健康、社会角色限制、生活独立性、色觉、周边视觉各维度经治疗后得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
2.5 所有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后不良反应 眼部不良反应有结膜下出血15例,眼部刺激症状8例,早期眼压升高2例,无菌性炎性反应1例,无视网膜脱离、眼内出血、眼内炎的发生,无全身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
3 讨论
许多黄斑疾病和VEGF的调节与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5]。抗VEGF药物能够明显抑制新生血管和减轻黄斑水肿,是目前黄斑疾病的主流治疗方法。高龄患者行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过程中血压波动可能超过安全范围,短暂手术刺激可能会对心脑血管造成潜在不良影响[6]。然而黄斑部疾病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往往需要长期、反复注射,因此80岁以上高龄人群接受抗VEGF药物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7]。本研究中55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平均注射次数3.67次/眼,术中术后无1例发生全身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
高龄黄斑病变的患者视网膜往往发生退行性改变、感光细胞功能较差从而导致视力提高及黄斑水肿恢复情况下降[8]。也有研究认为年龄并不是抗VEGF注射效果的影响因素,但这些研究中患者年龄平均仅为60~72岁[9-10]。本研究纳入的48例高龄患者平均年龄(84.00±2.50)岁,远高于既往研究的年龄,55眼就诊时视力>0.05比例为49.1%(27/55),治疗后该比例提升至65.5%(3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眼治疗前后黄斑CMT由(310.44±34.76)μm下降至(267.04±31.9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抗VEGF药物对改善高龄患者视力和黄斑形态亦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中3级视力组(0.05~0.1)治疗前后黄斑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其余不同等级视力组在治疗前后平均黄斑CMT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3级视力组在治疗前黄斑CMT较其他各组均较低,在治疗后黄斑水肿减轻的幅度不明显,且该组病例数少,存在一定的统计学误差有关。
CVRQoL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眼部疾病的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估中,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甲状腺相关眼病、老年性白内障等[11-12]。在临床上较多患者对于视力检测的提升、OCT检查到的黄斑CMT的下降并不感兴趣,而更在乎这些视功能检测的指标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评估80岁以上高龄AMD患者抗VEGF治疗前CVRQoL-25总体得分较低为(43.45±15.49)分,经过数次的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后1个月CVRQoL-25总体得分提高至(49.32±1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功能相关的各维度得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提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80岁以上高龄黄斑病变患者具有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综上,80岁以上高龄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前如能把握适应证,术中加强心电监护,密切关注全身疾病,该治疗仍是安全的。抗VEGF药物治疗可改善高龄眼底病患者的部分视功能、提高视功能相关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