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的检验价值
2023-10-15王梅娟
王梅娟
(辽宁省北票市中心医院临床输血科,辽宁 北票 122100)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指的是因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了与胎儿血型抗原不相匹配的抗体,此种血型抗体进入胎儿以后,可引发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新生儿溶血病情况有ABO血型系统溶血以及Rh血型系统溶血两种情况[1]。溶血病新生儿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手足徐动、贫血、黄疸等,若患儿未及时接受治疗,可对运动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影响,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安全。对于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主要原则是预防心力衰竭和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降低血清胆红素。此外,临床还应积极进行诊断,加强对于危险孕产妇的管理,以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目前我国对于新生儿输血尚缺乏详细的策略,部分临床医师对于新生儿溶血病实施输血时,同类型输血和符合血型的输血检测是常见的输血原则。根据国际规定,新生儿输血时需全面、充分考虑是否存在溶血病,提前筛查血清内是否有母体抗体A或者是抗体B,主要的筛查方式为交叉配血。因而保证科学的输血前检验,尤其是选择更为合理、准确的交叉配血,可充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的检验方式中,微柱凝胶法(MGT)与微孔板凝聚胺法(MPT)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方式,为进一步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对于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的检验价值,本文特以我院收治的47例溶血病新生儿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儿科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47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输血治疗,并接受MPT和MGT检验。本研究获得本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新生儿溶血病,需给予输血治疗。②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儿无药物过敏情况。④无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精神病家族史患儿。②传染性疾病患儿。③先天性心脏病。④免疫及循环系统疾病。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
1.2 方法 47例患儿均采取MGT和试管法(血型鉴定的金标准)来鉴定血型,并均采用MGT、MPT进行交叉配血。所用仪器包括FYQ型免疫微柱孵育器、TD-A血清学离心机以及试剂。
血型鉴定:①MGT。对血标本离心处理后分别取6支凝胶微管,每个滴入红细胞悬液(5%),于其中2支中滴血血清和已知的A、B型红细胞悬液(5%),以3 000 r/min进行离心处理,时间为5 min,观察结果。②试管法。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流程》对血标本实施离心处理后对反定结果进行观察,实施阴性排除冷凝集[2]。
交叉配血:①MGT。对全部血清进行离心处理,取2支凝胶微管并标记为主侧和次侧,制作红细胞悬液(0.5%~1.0%),将50 μL输血标本和50 μL的供血标本红细胞悬液分别加入主侧和次侧凝胶微管中,主次侧加入患者及献血者血浆各50 μL,置于37 ℃中进行孵育,时间为15 min,以3 000 r/min离心处理,时间为5 min,观察结果[3]。②MPT。对全部血清进行离心处理,取2支凝胶微管并标记为主侧和次侧,制作红细胞悬液(3%~5%),在主侧凝胶微管中加入1滴供血标本和1滴输血标本,后分别加入0.6 mL的低离子介质溶液,均匀混合后放置1 min,继续加入2滴凝聚胺溶液后放置15 s,以3 000 r/min离心处理,时间为1 min,在管底中取0.1 mL的凝集液体,加入2滴重悬液后观察结果[4]。
1.3 观察指标 比较MGT、试管法对血型正反定型的不符合率;比较MGT、MPT的交叉配血不合格率。
1.4 判定标准 MGT交叉配血的判定标准为:在凝胶管底部有红细胞沉积情况,上清液呈正常血清颜色视为匹配;在凝胶管的上面或者中间存在红细胞凝集情况,上清液呈红色即有溶血现象,视为不匹配。
MPT交叉配血的判定标准为:凝聚胺引发的非免疫性凝集在1 min内散开,视为匹配;若凝集不散,则为存在异体抗体引发的免疫性凝集,视为不匹配。试验结果均在3 min内进行判断[5]。
1.5 统计学处理 将SPSS 22.0作为本研究的数据处理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在4 7 例患儿中,男患儿2 6 例(55.32%);日龄为1~22 d,平均日龄(11.62±2.58)d;体质量为2.5~4.4 kg,平均(3.45±0.34)kg。
2.2 MGT、试管法对血型正反定型结果分析 经检验发现,MGT、试管法对血型正反定型的不符合率均较低[1(2.13%)vs.2(4.26%),P=0.5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MGT、MPT的交叉配血结果分析 交叉配血结果比较发现,MGT的交叉配血不合格率低于MPT[1(2.13%)vs.7(14.89%),P=0.027],存在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红细胞抗原与血型抗体结合而引起的免疫性溶血反应,孕母体内产生了针对父源的血型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胞结合,通过免疫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导致胎儿红细胞溶血[5]。IgG型抗体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临床检测确诊需要测定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常见的有抗体释放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6]。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主要表现为水肿、贫血、黄疸等,若未及时接受干预,疾病发展可造成继发胆红素脑病,威胁生命[7-8]。因此,对患儿实施早期评估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治疗,主要方式为输血治疗,因而需加强临床检验工作,及时发现不合理情况[9]。实施输血前,应对患儿体内是否存在母体抗体进行检验,以免发生溶血反应,保证输血安全[10]。
MGT和MPT均是检验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的检验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MGT、试管法正反定型的不符合率分别是2.13%、4.26%,结果无统计学差异。MGT、MPT的交叉配血的不合格率分别是2.13%、14.8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MGT的检验价值优于MPT。MPT是一种利用凝聚胺的正电荷,中和红细胞表面带有的负电荷,促使红细胞发生非特异性的凝聚反应,最后加入悬浮液,中和凝聚胺的作用,使聚集的红细胞散开,试验结果则为隐形;但如果红细胞被相应抗体致敏,则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就会凝集不散,则试验结果为阳性,配血结果不相合[11-12]。MPT用于不完全抗体的测定与鉴定以及交叉配血等血清学试验已在国内迅速推广使用。该方法简便、时间短、结果明显但漏诊率和假阳性率较高[13]。MGT在一些先进国家已成为常规的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主要应用在输血前的筛查[14]。MGT指的是将与血清学标准相符合的稀释液制成凝胶取微管柱进行灌注,凝胶颗粒分子可对红细胞进行过滤,同时还可保留凝集红细胞,以确定反应结果[15-16]。MGT的检验结果可通过肉眼进行观察,无须借助显微镜,且检验的准确性较高,基本不存在假阳性率[7]。但是MGT的不足之处就是检验的时间较长,并不能够满足急诊配血的要求,无法分辨出红细胞中的不完全抗体,但是相较于MPT而言,MGT的时间更短、操作更为简便,可省略红细胞洗涤步骤,因此价值更优[18-19]。既往研究发现,新生儿输血可考虑以下几点:①在新生儿需要接受输血治疗前,若患儿同时存在黄疸、贫血等情况,需进一步实施输血前检验,明确是否存在ABO溶血症,同时也可明确患儿血型,保证相容性输血[20]。②对于无条件筛查确诊ABO溶血病的情况下,需详细考虑ABO血型抗原表达情况[21]。③若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结果为阳性,但是交叉配血中为阴性,可能与溶血症检测中检测酶处理细胞过程中提高了抗体的吸收能力有关,从而增加了阳性可能性,同时也可能是因为交叉配血采用的血液样本来自于成年人,两种血液的细胞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可导致配血结果与溶血性抗原抗体反应结果不相符[22-23]。
综上所述,无论是输血室人员或是新生儿科室临床医师在对患儿进行输血时,应充分、全面考虑患儿的免疫血液学特点和生理特点,完善输血前检验工作,充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通过实施输血前检验,可避免盲目按照ABO同型血进行输血,进而有效提高了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输血安全。研究发现,在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实施微柱凝胶技术进行检验,可准确地判断患儿血型,有效发现交叉配血不合格情况,从而保证输血安全性,可在临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