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罗超现实主义时期绘画风格的变化

2023-10-14周姝礽

东方收藏 2023年8期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米罗风格

摘要:胡安·米罗为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陶艺家,是与毕加索、达利齐名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一。在长达40年的超现实主义创作中,米罗的绘画风格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梦幻、神秘、生动,亦有怪异、悲剧、恐怖,更有童真、抒情、优美。文章从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具体分析米罗在超现实主义时期绘画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米罗;超现实主义;风格

一、米罗早期的艺术背景

1893年4月20日,米罗出生在巴塞罗那一个从事手工艺的家庭,在传统技能、工艺设计的熏陶下,米羅从小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7年,14岁的米罗进入伯纳斯艺术学校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乌赫尔和帕斯科两位老师。乌赫尔写实又富有诗意的绘画深深影响着少年米罗,帕斯科也带领他进一步接触到装饰艺术和手工艺。

20世纪20年代,由于身体原因,米罗的父亲把他送到蒙特洛伊镇附近的一个农村疗养。在这里,米罗近距离地接触着大自然,重云叠嶂的远山、粗犷嶙峋的断岩、错落各异的屋舍、环绕村落的橄榄树和葡萄园,都是米罗绘画中喜爱表现的景色。这段农庄生活使米罗对自然和故乡产生了深深的情感,也为米罗艺术风格的形成做了前期的准备。

二、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宣言》对米罗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20世纪初的巴黎,那四年,欧洲成为暴力、疾病、死亡的代名词。安德烈·布勒东作为医疗兵被派往战场,他幸运地活下来了。看着面目全非的世界,他开始质疑起自己的社会,希望寻找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给了布勒东很大的启发,在其影响下,布勒东于1924年出版了《超现实主义宣言》。“然而,据说米罗曾经隔着他俩工作室之间墙壁上的破洞问过马松,他是不是应该去拜访一下毕卡比亚或者布勒东。”[1]马松坚定地告诉米罗,布勒东才是大势所趋。从这之后,一位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诞生了。

三、二战前——神秘抽象的梦幻画

(一)繁复堆叠时期

1.精美细致的造型——以《小丑的狂欢节》(见图)为例

1924—1925年间,米罗创作了他的代表作《小丑的狂欢节》。米罗创作这幅作品时的状态是超现实主义所推崇的“最纯粹状态下的精神不自觉”,是将大脑放空,不受任何意图、联想和成见控制的。当1925年巴黎皮埃尔美术馆展出米罗的这幅作品时,大家都被这位大师风格的转变所震惊,《小丑的狂欢节》也成为首次超现实主义展览的热点话题。

这幅作品中出现许多奇特的、说不上名的造型 ,“‘造型’原意为铸造中制造铸型的工艺过程,从艺术和设计的角度来看,又引申为,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立体和空间的形象。”[2]相较于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农场》,《小丑的狂欢节》的造型更为简练和概括,但它与“繁复堆叠”并不冲突。整幅画面中都遍布着米罗所创造的奇怪形象、符号,虽为“无意识”,但观察某一局部时又让人感觉安排得十分精巧。

比如作品题名中的小丑,其中一个小丑形象的头部被概括成了一个球体,以八字胡的球的形象出现在中央偏左一点的位置。其身体由直线和曲线构成,如同一把吉他,与空中飘浮着的音符相呼应。画面的下方也有两个小丑形象,其肚皮上的裂痕许是象征着米罗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上升的梯子也可解读为作者对现实苦难的逃避。

2.对比鲜明的色彩——以《加泰罗尼亚风景》为例

“色彩是客观世界实实在在的东西,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成分,但由于人的社会活动与之发生联系,人的心理活动的参与,色彩又对人的思维、感情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交替的往复中,达到不断地再认识和心理调节。”在《加泰罗尼亚风景》中,视觉冲击力最强的是黄色和橙黄的两块平面,这两块鲜亮的背景相交于画面中部的一条曲线。

如果说《小丑的狂欢节》是用精致的细节来丰富画面的话,那么《加泰罗尼亚风景》则是用对比鲜明的颜色来抓住人的眼球。除去背景由大块的橙黄构成,画面中其他物体也以橙黄的颜色为主,那么少量的红、绿、黑的点缀,在橙黄的基调上一下子就跳脱了出来,画面整体也因此显得非常生动活泼。

3.近趋平面的空间——以《耕地》为例

对比《耕地》和《农场》这两幅描绘蒙特洛伊乡村风景的画作,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米罗由现实主义向超现实主义的转变。《耕地》这幅作品中的空间和米罗这一时期大多数作品中呈现的一样——似乎被压扁了,可以看到这幅作品和前两幅作品中,前景和背景几乎无差别地融为一体,且画面中部都有一条地平线。米罗运用地平线来表示空间,是他在伯纳斯艺术学校学习时受到老师乌赫尔的影响。

画面中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真实,也不是所有物体凭空捏造。米罗曾说过他并不想追求现实以外的幻想,他要在大自然中找到出路。所以《耕地》也是以自然为题材进行创作,但它并不像《农场》中的那样遵循现实空间中的规律,只是维持一个基本的平衡,凭借现实和幻想的交织来营造出画面的神秘感。

(二)简单梦幻时期

1.基本的形状和单纯的色彩

《吸烟者》和《白手套》分别是米罗在1925年和1927年时完成的,这一时期的作品背景以蓝色、灰色、褐色为主,用近乎平涂的方法铺满整块画布。作品的内容十分简洁,用线描代替油彩,以极简的画笔勾勒出点线面,每张作品都独一无二。

2.媒介的超越和诗意的融合

在这一时期我们还发现米罗有一些新尝试,《Stars in Snails' Sexes》《Photo:This is the Color of My Dreams》都是他在1925年创作的。其在画面中加入文字或是近似文字的符号,颠覆了绘画纯粹的视觉性。

1926年,马格利特创作了《这不是一支烟斗》,这幅作品成为他最著名的画作之一。这幅画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的图像与文字之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冲击。我们看到的是烟斗,但是文字却说这并不是一支烟斗。这种独特的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恰恰是这幅画最有意思的地方。

在米罗的这些作品中,虽然图像与文字不是对立的关系,但这样的尝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让绘画不再是孤立的存在。以字衬画,画面多了一分诗意,以画托字,文字也更具故事感。

四、二战时——怪异扭曲的情绪画

(一)野蛮绘画——以《静物和旧鞋》为例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米罗的绘画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颠沛流离的生活使米罗感到厌恶,他将情绪全都宣泄在绘画中。1937年,米罗创作了《静物与旧鞋》,画面中充斥着幽怖的黑,绚丽的色彩扭曲在一个捉摸不透的空间里。随意摆放的旧鞋、燃烧到变形的酒瓶、从天而降的叉子、插着叉子的苹果,还有像骷髅头似的切开的面包。

这件作品反映了米罗对西班牙不幸遭受变故的痛感和厌恶,同时,米罗自己也正面临着财务危机,食不果腹是太平常的事了。他曾说过,这张画几乎是他在饿到发昏的状态下完成的。

出于生活的压力和内心的绝望,米罗愤怒地拿起画笔,创作大量野蛮的绘画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以野蛮的绘画来对抗灾难和死亡。

(二)绝望中的希望——以《星座》组画为例

1.情感表现

为了躲避战争,米罗来到巴尔玛生活。午饭后,阳光透过彩色玻璃,一缕一缕地唤醒着沉睡的黑暗。米罗就坐在哥特式的大教堂里,听着风管琴的排练,想象着那些奇妙的图案。

这时的米罗会有意识地避开现实,寻找精神上的乌托邦。他开始接触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尤其是巴赫。巴赫信仰基督教,在他的音乐中,米罗能够短暂地逃离尘世。他开始描绘天上的星星,“这些可以领悟的形象,从极高的空间与我们保持联系,它们的光辉不久就驱除掉了折磨人的阴风和黑夜。”[3]许是星星的神秘,许是月亮的朦胧,又或是高空的莫测,都启发着米罗在这黑暗中始终追求心灵中的那片净土。

2.内容分析

《星座》组画是米罗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组作品共23幅,均为小幅的水彩画,其曾被艺术史学家称赞为“艺术偶尔赋予的奇迹之一”。这组画的画面中经常出现星星、夜晚、地球、眼睛、梯子、孩童、女人、鸟,以及一些线条。米罗把这些复杂的图形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以精密又严格的构图安排到画面中。比如把女人作为中心形象安排在画面中间,周围被一些热烈活泼、轻灵小巧的符号所包围。他主动改变了各元素之间的比例,使画面更加均衡。不难看出,米罗的创作并不是纯粹的“无意识”,而是经思考过后的“无意识”。

《星座》组画中多用薄而柔和的浅色背景,却用纯度很高的色彩来表现形象,使那些标志性的形象从画面中跳脱出来。米罗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自己的专属语言符号系统,绘画风格逐渐成熟和稳定。

五、二戰后——率真冲动的自由画

(一)精细化——以《夜间的女人》为例

二战结束后,米罗不必四处逃亡,因此,他又拿起了画笔,在先前画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探索。他还是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但画面传达的内容不再与战争有关,他开始绘制一些天真、质朴的形象。

内心的安定使他静下来,重新思考战前的细密画风。在《小丑的狂欢节》中,米罗的精细体现在对物体的处理上,他反复修改线条、不断调整造型,将丰富的物体安排到画面合适的位置。而在1950年《夜间的女人》这幅画中,他的精细更多地体现在对背景的处理上,仔细观察能看到绿色、黄色、红色等颜色之间的过渡。《白手套》的背景也不单一,但它只是在单一的蓝色中有变化。此外,《夜间的女人》的背景不仅有颜色的变化,还有技法的变化。米罗除了用画笔涂之外,还用到了刮、擦的手法,给背景加上纹理,从而使作品看起来更加华丽。

(二)粗犷化——以《夜晚的女人和鸟》为例

受“自动绘画”的影响,米罗晚年的创作更加听从他的内心。从《夜晚的女人和鸟》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到,米罗在上颜料时出现了很多黑色和白色的飞溅,滴落、流淌、四散的颜料也让这幅画更具感染力。这一时期的米罗是激情的、自由的、奔放的,他不再考虑其他的禁锢,纯粹地体会着绘画带来的欢愉。

六、结语

米罗是一位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虽少年时被认为“罕见的愚笨”,但他的天赋与才华终会显露锋芒,他独具一格的画风在西班牙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是一颗耀眼的明珠。米罗美术馆的策展人霍尔迪·克拉韦罗曾说:“米罗的画好玩、平易近人,而且永远有趣。他将女人、鸟和星星赋予象征意义,把它们变成充满色彩的形状。”米罗以他独特的视角创造并建立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与此同时,他能够激发那些与他相仿的、怀揣着开放和自由精神且愿意共同进入该世界的人们的想象力。

米罗在超现实主义时期的绘画风格始终如一而又变化多样,本文以二战为分割点,简单分析了其神秘抽象、怪异扭曲、率真冲动这三种风格。米罗在简与繁之间摸索着、在虚与实之间穿梭着,不断颠覆着人们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刻板印象。

他曾向人们表明:“真正重要的是使灵魂赤裸裸地显现出来。”[4]灵魂能够包罗这个世界所有的喜怒哀乐,能动地反映着人类社会。米罗做到了,不论生活如何,他都能保持初心,坚持用新的眼光、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英]马修·盖尔.达达与超现实主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

[2][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德]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4][英]De Agostini出版公司.米罗[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周姝礽(2003—),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艺术发展。

猜你喜欢

超现实主义米罗风格
米罗的色彩狂欢
一江春水向东流
米罗爷爷的秘密电视机
米罗“粉”
行走的贾科梅蒂
浅析痖弦诗歌中的超现实主义特点
当现实照进画中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