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技术在洛阳文化遗产资源活化中的应用

2023-10-14杨真真

东方收藏 2023年8期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

摘要:洛阳作为唯一的“双申遗”城市、世界文化遗产大市,充分展现出千年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物能够更大程度地展现文物价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进而坚定文化自信。为更好地解决保护、传承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资源活化中的开发应用,文章针对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活化的利用创新。

关键词:洛阳地区;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技术

洛阳地区的文化遗产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工作有机融合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资源活化领域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为其创新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有力地推动了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更好地解决了保护、传承和利用之间的矛盾[1-2]。

一、关于文化遗产资源

文化遗产从其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3],物质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又被称为“有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4]。在我国,文化遗产和文物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我国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界定如下: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物实体,包括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的文物及历史文化名城[5]。不可移动文物也就是文化史迹,如古代遗址、古代墓葬、古代建筑、石窟寺、石刻及纪念建筑等;可移动文物分为馆藏文物和传世文物,如石器、陶器、铜器、铁器等类别[6]。

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物能够更大程度地展现文物价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延续、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的动力源泉,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活化文化遗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遗产。

二、数字化技术介入文化遗产资源活化

(一)活化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背景

“遗产活化”的研究始于“遗产商品化”,国外把“遗产”与立法性、政治性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 “遗产”转变为社会价值[7]。美国把“遗产活化”解释为通过外在的现象或者形态使历史、遗产处于与人的行为产生关联的活化状态[8]。但目前关于遗产活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很少,意大利出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活化利用指南》对考古遗址公园活化进行了系统阐述;杜骞[9]指出意大利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活化侧重于方法论对遗产价值的引导,从而促进文化基础上对遗产资源历史价值的综合开发。

20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先提出“遗产活化”的概念,大陆地区“遗产活化”理论则起源于拯救古迹保存以及重新利用,具体来说是将近代建筑和被毁坏的古迹改造成博物馆,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调和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10-11]。喻学才[12]指出,文化遗产要在利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遗产活化能够调和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双赢。刘卓君[13]认为,遗产“活化”和静态保护文化遗产不同,更加关注遗产以一种有生命力的积极状态呈现给观众,合理地融入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信息化建设情况,强调要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实景三维数字化技术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也取得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成果。浙江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展了莫高窟洞窟的三维扫描、虚拟现实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作[14-15],已经取得众多研究成果,比如“数字敦煌”全景资源库,观众佩戴VR眼镜对30多个经典洞窟進行身临其境的体验[16]。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的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采用百亿像素全景和AR等技术手段,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实景式体验[17]。西北大学[18]建立“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教学实验室”,台湾大学[19]、郑州大学[20]以及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考古发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创新了古文化遗址的复原研究与保护。

(二)活化洛阳地区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意义

文物数字化技术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实现文物数字化,其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运用数字化技术助力考古发掘工作,也包括实现文物数字化展示研究和利用。活化文化遗产资源已成为信息时代考古事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技术以考古现场的空间信息与文物信息获取、虚拟修复、展示利用等工作为目的,结合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分析模拟、虚拟现实展示、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实现文物数字化保存、传输和共享,从而为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及各类数据存档等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持。活化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实现全数据的云端共享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全区域的协同链接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实物承载了中国精神、书写了中国故事、弘扬了中国文化,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对于弘扬中国文化、深化文化内涵、实现环境景观资源与中华文明深刻融合,以及促进本地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遗产活化促进国内外考古资源的相互借鉴与交流,实现不同区域间协同开发,深挖考古资源,形成区域独特文化IP符号。

三、数字化技术介入活化文化遗产资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洛阳地区遗产资源活化的实践

文物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及文化信息,其信息一旦丢失将永远无法恢复。为了实现文物信息的永续利用,将文物更直观地呈现于世人眼前,在文物活化领域将会大量应用数字化技术和先进测量仪器等,并扮演重要的角色。运用三维软件和仪器来实现文化遗产的信息采集、虚拟建模、分析等一系列的数字化操作,从而达到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展示以及永续利用之目的。

洛阳地区有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9处大遗址[21],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发的微信小程序最具代表性,向观众展示了现代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活化遗产资源、开创遗产资源活化的新模式,守护绵绵不息的中华文脉和生机。云上龙门以数据聚合的方式完成文物的虚拟复原,利用微痕摄影提取,使得风化的石窟浮雕重现。这是从学术研究和利用的视角对文化遗产的深层次挖掘、解读和活化,文化遗产活化主要是将遗址本身、周围环境、蕴含的文化三者进行整合,最终赋予考古遗址新的生命,使这些遗产得以活化,形成遗址本体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遗址展示与利用多种方式结合的可持续性遗址景观。

(二)洛阳地区遗产资源活化逐渐“火起来”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是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的一种新途径、新趋势,在资源活化领域得到应用,发展衍生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促进了资源活化发展,成为活化文化遗产资源的新方向和新增长点。同时,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衍生出的创意产品也在进一步开发中。比如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已经运用于洛阳地区多处大型遗址的宣传与展示中,引起了更多学者和游客的关注,但数字化宣传和展示,还未走出展馆进入大众生活[22]。接下来将着重在大型遗址上打造现场的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戴上VR眼镜,穿越时空深入体会文化遗产的震撼与美感[23]。

洛阳以隋唐洛阳城遗址为抓手,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活化新形态。国家遗址公园不再局限于工程和公园,而是融入城市生活,在“5G+AR”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遗产资源活化与前沿数字化技术的交融,提升文化遗产穿透力,创新弘扬传统文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过程中,结合运用数字技术,一些大型遗址或博物馆推出沉浸式体验,实现现实与虚拟交融、空间交错、视觉冲撞[23],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实现资源深度活化,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更“火”起来。

(三)活化文化遗产资源存在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衍生出的创意产品也在进一步开发中,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在尝试开发符合观众口味的文创产品,从而将文化遗产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促进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但在文化遗产活化的过程中,洛阳地区数字化技术赋能现状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洛阳地区文化遗产资源种类众多且分布广泛,数据采集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大;2.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采集到的数据破损严重、噪声复杂;3.虚拟仿真生成过程中,难以对生成细节进行处理,人工交互过程中,人为主观影响较大;4.技术团队不完整,需要加入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群以加强虚拟现实;5.推进智慧博物馆的建设难度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强化文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人员的专业背景,提高对数字化赋能的认知,强化考古工作和文化发展应用的数字化思维,高质量地完成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的实际研究和应用工作,提高专项用于文物信息化、数字化开发的经费,为洛阳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赋能规划。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都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使得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人像、面具和神树等重要文物再次令世界惊艳。

加强区域协同开发主导,为数字化赋能活化文化遗产资源提供专项引导政策。建设数字化协同中心,定期为专项人员培训机制、对标和创新的具体行动,与河南省内的考古遗产文化的跨界与融合工作还需更深层次的交流和碰撞。利用数字化技术能为考古遗产的展示、研究、利用、保护提供技术支持,这是考古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我们要不断提高文化遗产资源活化能力,创新呈现方式,从而提升洛阳地区文化遗产资源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数字化技术在遗产资源活化中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魏鹏举,魏西笑.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的版权挑战与应对[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38-47.

[2]胡娟,柯平.我國文化遗产数字人文研究的推进策略分析[J].图书馆杂志,2023,42(04):78-87+140-145.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Z].1985.

[4]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文员会制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S].国家文物局,2005.

[5]李晓东.文物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6]]蒋菁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意传承[J].文化产业,2022(26):130-132.

[7]唐靖凤,汪广周,胡马成等.原真性保护下的文化遗址公园活化模式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08):117-119.

[8]陈宇. 遗产活化视角下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20.

[9]杜骞,曹永康.意大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活化利用指南》导读[J].建筑师,2019(03):83-87.

[10]芦佳洁. 安阳殷墟旅游开发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

[11] 翟丽薇.康陵遗址区环境与遗产活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5.

[12]喻学才.遗产活化论[J].旅游学刊,2010,25(04):6-7.

[13]刘卓君,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策略——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修复植物专项设计为例[J].城市住宅,2019,26(09):42-47.

[14]鲁东明,潘云鹤,陈任.敦煌石窟虚拟重现与壁画修复模拟[J].测绘学报,2002(01):12-16.

[15]刘刚,张俊,刁常宇.敦煌莫高窟石窟三维数字化技术研究[J].敦煌研究,2005(04):104-109.

[16]王晨海,彭婵娟.作为新媒体的虚拟现实在艺术展示设计领域的应用及其前景[J].世界美术,2018(02):89-93.

[17]毕颖华.基于文博行业IP定制的沉浸式VR体验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VR体验中心为例[J].科技和产业,2021,21(05):270-276.

[18] 任学武.西北大学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教学实验室建成[N].中国文化报,2019.

[19] YI Dachung,CHEN Yangsheng.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simulation for interaction in virtual reality[C]//2019 IEEE Conference on Virtual Reality and 3D User Interfaces.[S.1.:s.n],2019:1249-1250.

[20] 陈博,杨晓庆.考古发掘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与思考——以体素模型应用为中心[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1,33(05):93-101.

[21] 郭栩汝.洛阳市博物馆、纪念馆达102家总数和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N].河南省人民政府网,2022-05-20.

[22] 刘嘉仪.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更“火”起来[N].洛阳日报,2022-06-09.

[23] 耿国华,何雪磊,王美丽等.文化遗产活化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22,27(06):1988-2007.

作者简介:

杨真真(1991—),女,汉族,西北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考古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陶质彩绘文物分析、保护研究及博物馆的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移动学习的网络资源库建设
基于内容的图像数据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实现与应用——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
数字化室内设计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相互渗透
广播电视发射机数字化改造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皮影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研究
数字化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