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PECT/CT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023-10-14李丽彭德新肖琼高阳

中国医学创新 2023年27期
关键词:敏感度例数准确率

李丽 彭德新 肖琼 高阳

原发性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据相关数据报道显示,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都位居众癌前列,而且该病发病急促,症状隐匿,通常在早期不易被发现,因此临床不得不对其早期筛查工作提起高度重视[1]。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发性肺癌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新辅助治疗、外科手术、靶向药等方式使得大多数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逐渐延长,预后及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2-3]。但与之出现的一类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骨转移及骨相关事件风险发生,据近年来数据统计其发生率可高达30%~40%,而且肺癌患者生存时间越长其发生肿瘤转移的概率也就越大[4],所以在临床上常将此类现象作为反映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及生存期缩短的重要事件,因此在积极治疗原发性肺癌的同时,还应预防骨转移事件的发生,以免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并发症带来的痛苦影响患者存活欲望[5-6]。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骨骼部位酸痛不适,走路活动四肢时骨骼发生异响时,就应该警惕是否存在骨转移。但部分患者从发生骨转移到出现临床疼痛,需长达1 年或以上的时间,所以导致一部分患者出现漏诊误诊现象。骨活检虽然是骨转移诊断的金标准[7],但随着影像学检查的引入,越来越多的患者也更倾向于电子计算机X 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X 线、放射性核素骨扫 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磁 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方式,其中CT 是评价骨转移及骨质破坏程度的工具之一,但其在早期转移及骨髓质浸润上的敏感性较低[8],而ECT 能及时发现早期骨骼转移性病灶,弥补了常规CT 的不足[9]。随着CT 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新设备的引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的出现为影像学诊断领域带来了福音,其能借助代谢示踪剂在不同组织中的差异来反映病灶信息,并融合CT 图像,为临床医师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参考[10-11],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骨骼、心脏、肿瘤等各种疾病中[12-13]。为分析SPECT/CT 在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果,现将80 例疑似肺癌骨转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新余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2022 年2 月—2023 年1 月接收的80 例疑似肺癌骨转移患者,纳入标准:(1)经体征、实验室等结果怀疑为肺癌骨转移;(2)年龄≥18 岁,临床资料完整无缺失。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障碍;(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3)伴有其他肿瘤病;(4)无法配合完成相关检查;(5)对造影试剂严重过敏。本研究经新余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悉知且同意。

1.2 方法

入选患者均依次进行CT、MRI 及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检查时间间隔3~4 d,其中CT 检查仪器选用Discovery750HD GE64 排扫描仪,参数设置为层厚5 mm,层间距5 mm,患者取平卧位,连续平扫软组织和骨窗观察软组织结构;同时利用多平面重建系统观察图像,评估病灶情况;MRI检查采用西门子3.0T MRI 扫描机,层厚为8 mm,层间距为8 mm,经常规扫描后获得T1WI 及T2WI成像。

SPECT/CT 选用西门子symbia Intevo6 SPECT 扫描仪,检查前嘱患者正常饮食,静脉注射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740~1 110 Mbq(生产厂家:成都云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218,规格:A 剂每瓶5 mL,内含锝0.05 μg,B 剂每瓶内含亚甲基二膦酸5 mg、氯化亚锡0.5 mg)并叮嘱患者饮水500~1 000 mL,等待2~5 h 后行全身骨平面显像,扫描速度15~18 cm/min;随后以病灶为中心向外扩散扫描完成SPECT 断层显像,矩阵为128×128,层厚3 cm,连续360°采集;采集完成后与同机CT 图像相融合;所得图像由2 名以上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阅片,经三维重建后应用滤波矫正处理SPECT 融合图像,并利用采集工作站获取不同序列及SD 图像。

上述阅片结果均由2 为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共同阅片诊断。CT 阅片结果可见骨破坏及浓聚,表现为病理性骨折,皮质已不可见为阳性[14];MRI 阅片结果以侵犯骨髓(高信号)为阳性[15];SPECT/CT 融合显像检查阅片结果骨显像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区,CT 显示出现软组织肿块或骨质破坏,或CT 可见有骨质破坏,但SPECT 无异常放射性分布[16]。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与手术病理金标准相比,计算诊断效能(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其中敏感度=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真阳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100%;准确度=(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对不同肺癌原发病灶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所得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 20.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先经Kolmogorov-Smirnov 正态性检验,以(±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男 女 比 例 为41∶39, 年 龄45~75 岁, 平均(59.58±10.30)岁,肺癌病程2~7 年,平均(4.25±1.02)年,肺癌类型包括鳞癌21 例,腺癌35 例,小细胞肺癌14 例,大细胞肺癌10 例。

2.2 三种检查方法结果比较

80 例肺癌骨转移患者中,经手术病理确诊病灶为93 个,包括恶性病变72 个,良性病变21 个;CT 诊断肺癌骨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 别 为69.44%、76.19%、70.97%;MRI 分 别 为80.56%、71.43%、78.49%;SPECT/CT 融合显像分别为97.22%、85.71%、94.62%,SPECT/CT 融合显像检查敏感度、准确率较CT、MRI 更高(P<0.05),见表1、2。

表1 三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比较(个)

表2 三种检查方法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比较(%)

2.3 三种检查方法对不同肺癌原发病灶的检出率比较

72 个恶性病灶中包括<1 cm 的15 个,1~3 cm的33 个,>3 cm 的24 个,SPECT/CT 对直径<1 cm肺癌原发病灶检出率高于CT、MRI(P<0.05),见表3。

表3 三种检查方法对不同肺癌原发病灶的检出率比较[个(%)]

3 讨论

肺癌患者之所以会发生骨转移,是由于患者骨部位特有的血行通道血液较为丰富,且流速也较快,虽然肺癌患者基础治疗手段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但对于骨部位血通道的癌细胞杀灭效果有限,所以发生肺癌骨转移的概率也就较大,通常多发生脊椎骨、肋骨、骨盆骨等,在四肢较为少见[17]。虽然相较于脑转移而言,骨转移不是威胁患者生命及身体健康的直接因素,但其所带来的病理性骨折、疼痛、瘫痪、行动不便等并发症是临床不容忽视的。但依然有部分骨转移早期无任何症状,也无明显疼痛感觉,使得其在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患者只会在出现明显症状时才会注意,而此刻疾病却已发展至晚期,因此需要尽早诊断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略[18]。

临床上对怀疑有骨转移的肺癌患者,会推荐进行病理学,结果准确度更高,但由于患者年龄大、仪器设备不够先进、人力资源欠缺等因素,使得一部分患者不会在第一时间内选择病理组织活检进行诊断,影像学作为临床常用诊断方法,CT、MRI、X 线等在肺癌骨转移中也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其中CT 作为常见的检查工具,对病理骨折预测或骨皮质破坏等评估效果较好,因此其在骨转移瘤中的敏感度相对较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CT 对软组织及肿瘤边界显示不佳,对于骨皮质转移及骨髓质浸润上可能会导致漏诊,极易出现假阴性[19];MRI 在CT 基础上有着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但操作时间较长,患者极易不耐受[20]。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检查的不适,而且临床上不少医生对癌症骨转移的有效诊断、评估和排除诊断不够了解,使得早期诊断肺癌骨转移成了现阶段研究的重点问题。

ECT 是目前临床筛查骨转移的首选方法,能直接显示全身骨转移情况,及时发现常规诊断方法不能发现的病变骨骼[21],而SPECT 的出现为影像学在诊断领域中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其主要是在ECT 的基础上,借助微量放射性核素药物分别在人体正常组织及病变部位所形成的放射性浓度差异,经过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处理后,直接反映成骨功能,有效避免了CT、MRI 检查范围受限的不足[22],但该方法对良性骨性病变与肿瘤骨转移二者的鉴别较难,会增大诊断结果的不确定性。所以本研究将SPECT 与CT 进行融合,经结果显示SPECT/CT 融合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22%、85.71%、94.62%,相较于其他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显著更好,而且对于直径<1 cm 肺癌原发病灶检出率也更高,说明SPECT/CT 不仅能提高早期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还能及时发现微小病灶,减少漏诊现象,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研究采用的SPECT/CT 实际上是将CT 扫描仪和SPECT 显像仪合并为一个多模态影像设备,一次检查就能包含反映功能代谢的SPECT 图像与反映精细解剖结构的CT 信息,临床医师第一时间就能获取病灶部位分布、大小、解剖结构、功能及代谢改变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诊断准确度,一方面在获得精确病灶解剖结构的同时还能清楚地知道患者功能代谢信息[23];另一方面能融合CT 技术,能在SPECT 图像上进行衰减矫正,进一步完整显示多平面重组及三维重组图像,使得骨折线及细节能清晰地展示出来,更准确更便捷[24]。由此可见SPECT/CT 在提供解剖定位的同时还能增加病灶部位的形态学信息,能检出更多病灶及微小病灶弥补SPECT 的局限性,目前其凭借着上述优势成了国际顶尖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设备之一,受到了临床及影像学科的高度重视及推广,并广泛用于骨骼、心脏、肿瘤定位定性等临床事件中[25]。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将SPECT 与CT 进行融合,观察其在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效果及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及范围较少且集中,具体诊断效能还应加大样本量进行深究;其次,SPECT/CT 费用较为昂贵,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而言,需要酌情考虑。

综上所述,早期疑似肿瘤骨转移进行SPECT/CT 有着显著诊断效果,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敏感度例数准确率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梁动力特性对于接缝的敏感度研究
更正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电视台记者新闻敏感度培养策略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