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类评估式心理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在慢阻肺患者中的效果

2023-10-14陶奇易瑜洁彭琪

中国医学创新 2023年27期
关键词:负性心理疾病

陶奇 易瑜洁 彭琪

慢阻肺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老年患者的多发疾病,患者以持续气流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易导致患者发生呼吸衰竭而死[1]。有相关研究显示,我国2007 年40 岁以上成年人慢阻肺发病率高达8.2%,而截至2018 年20 岁以上成年人慢阻肺发病率为8.6%,40 岁以上成年人发病率为13.7%[2]。提示我国慢阻肺发病增长率极高,主要因素与人口老龄化与烟民人数众多等有关。慢阻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如何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当前的重要研究问题。慢阻肺不仅仅给患者带来机体上的损害,还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属于典型的身心疾病。有研究显示,呼吸功能训练操是当前改善慢阻肺患者临床症状的重要方法,但不同患者的心理状况不同,锻炼过程中常常半途而废[3]。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缺乏针对性,效果欠佳。分类评估式心理护理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分类,给予患者针对性干预,有效提高患者的干预效果[4]。鉴于此,本文特研究分类评估式心理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在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指标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8 年11 月—2021 年11 月收治的92 例慢阻肺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 年修订版)》中对慢阻肺患者的诊断标准;(2)生活能自理,具有配合填写量表的能力。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重大器官疾病;(2)合并重大恶性肿瘤疾病;(3)合并语言、意识、精神障碍;(4)正在参与其他研究或近3 个月内参与过其他研究;(5)不愿配合本次研究或中途退出。以计算机完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参照组,各46 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对本研究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给予康复训练,主要内容:(1)缩唇呼吸。患者将口部闭合完全使用鼻子进行吸气,随后在呼气时令嘴唇后缩,形成类似吹口哨的口型,缓慢将气体排出体外,以超过6 s 为宜。(2)腹式呼吸。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让患者根据自身习惯选取适宜体位,两只手一只放在胸前,一只放在小腹处,胸部保持平稳不动。患者在吸气时让腹部微微隆起,并注意应使用鼻子进行吸气。而呼吸时则用手微微向下按压,使腹部回收,呼气时注意缩唇,使呼气时间超过吸气时间的1 倍,尽量延长。患者练习3 次/d,15 min/次。(3)呼吸操。①卧姿。患者平躺于床上,双手握拳,让肘关节反复屈伸8 次,注意呼吸节奏,弯曲吸气,伸直呼气;随后让患者进行深呼吸8 次;手臂随呼吸向外侧伸展,伸展时吸气,下落时呼气。②立姿。脚同肩宽,双手叉腰进行深呼吸8 次;单手放在同侧肩膀,另一只手伸直旋转带动上身,双手交替完成共8 次;双手握拳置于胸部两侧,吸气时放松,呼气时向胸部挤压;交替单腿抬高,抬高角度以耐受为宜,双腿各4 次,抬腿时吸气,落下时呼气。

1.2.2 试验组 加用分类评估式心理护理:(1)成立护理干预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组员包含心理医师1 名,主管护师3 名,护师3 名。组内培训内容包括:慢阻肺的致病机制、诱发原因、心理干预对患者的重要性、心理分类方法、与患者沟通的注意事项等。全部组内成员均通过组内考核。(2)心理类型分类。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类型将患者分为以下四个类型,①消极悲观,患者自身对身边事物都表现得缺乏兴趣,只能看到事件的不良一面,心中缺乏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②恐惧紧张,患者内心缺乏安全感,对于周边事物都抱有畏惧心理,精神保持高度紧张,易出现失眠、心慌等情况。③求治迫切,患者对于疾病缺乏忍耐力,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希望短时间内可以看到较好的疗效,患者初期具有较好的依从性,但一旦长时间病情无好转将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④孤独猜疑,患者对于周边事物抱有敌视或不确定感,显得格格不入,缺乏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3)个性化心理干预。①消极悲观,护理人员应充分表明自身对于患者的理解,并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诚恳,并努力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让患者明确呼吸锻炼的目的,并为患者介绍干预成功的案例,为患者树立治疗信心。②恐惧紧张,护理人员逐步让患者了解呼吸操的具体流程,并使患者降低情绪上的紧张心理,训练初期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能情况,控制好训练量,让患者掌握好节奏,训练过程中密切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患者存在呼吸急促、紫绀等情况,立即改善运动强度,减少因训练导致的不适感,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响,降低依从性。要劝说患者坚持训练,逐步提高运动量,使患者逐渐感受到训练的益处。③求治迫切,该类患者多为新发患者,对于慢阻肺的疾病知识掌握不足,应让患者明确慢阻肺为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逐渐改善,让患者积极配合,控制好心理状态,保持适宜的运动量坚持运动。④孤独猜疑,该类患者对医护人员存在不信任感,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异常举动。护理人员应该正视患者的病态行为,并尽量去体谅患者、开导患者。主动与患者沟通,让其明白呼吸功能训练的科学性,以及对疾病的益处。并鼓励患者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降低患者的疑虑。如患者合并负性精神疾病,应让心理医师与其进行沟通,患者可能存在的焦虑、抑郁症状,使患者恢复平和心态。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于两组患者入院次日与干预15 d 后评价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

1.3.1 负性情绪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测评患者的心理状态,量表由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偏执、强迫症状及其他10 个维度组成。单条目满分为4 分,分数越高心理状态越差。Cronbach's 为0.862[6]。

1.3.2 肺功能 以第1 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一秒率(FEV1/FVC%)、6 分钟步行试验(6MWT)及血氧饱和度(SaO2)测评患者的肺功能水平。指 标 正 常 值:(1)FEV1,男(3 179±117) mL,女(2 314±48)mL;(2)FEV1/FVC%>83%;(3)6MWT,1 级<300 m;2 级300~374.9 m;3 级375~449.9 m;4 级≥450 m。3 级以上可证明心肺功能接近正常或更好;(4)SaO295%~98%。

1.3.3 生活质量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测评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 个维度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单维度0~100 分,分数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量表内部一致信效度为0.842,信效度较好[7]。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通过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给予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计量资料行配对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试验组男女比例25∶21;年龄42~80 岁,平均(62.03±11.34)岁;病程1~13 年,平均(6.75±2.34)年;体重指数(BMI)18~24 kg/m2,平均(21.52±1.31)kg/m2;不良生活习惯:吸烟26 例,饮酒14 例,熬夜11 例;合并疾病:高血压5 例,高脂血症3 例,糖尿病3 例,冠心病4 例。参照组男女比例26∶20;年龄41~82 岁,平均(61.94±11.57)岁;病程2~14 年,平均(6.82±2.46)年;BMI 18~25 kg/m2,平均(21.67±1.36)kg/m2;不良生活习惯:吸烟25 例,饮酒15 例,熬夜10 例;合并疾病:高血压4 例,高脂血症4 例,糖尿病2 例,冠心病3 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BMI、不良生活习惯、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负性情绪对比

两组干预前各项负性情绪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各项负性情绪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干预后各项负性情绪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负性情绪对比[分,(±s)]

表1 两组负性情绪对比[分,(±s)]

组别 躯体化人际关系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试验组(n=46) 1.78±0.22 0.99±0.32 13.798 0.000 1.63±0.25 0.93±0.45 9.223 0.000参照组(n=46) 1.72±0.18 1.29±0.47 5.795 0.000 1.59±0.31 1.24±0.53 3.866 0.000 t 值 1.432 3.578 0.681 3.024 P 值 0.156 0.001 0.498 0.003组别 恐怖抑郁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试验组(n=46) 3.15±0.41 2.27±0.65 7.766 0.000 3.54±0.36 2.58±0.77 7.660 0.000参照组(n=46) 3.09±0.36 2.59±0.71 4.260 0.000 3.49±0.41 2.96±0.62 4.836 0.000 t 值 0.746 2.255 0.622 2.607 P 值 0.458 0.027 0.535 0.011

表1(续)

表1 两组负性情绪对比[分,(±s)]

组别 焦虑敌对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试验组(n=46) 3.12±0.42 1.98±0.59 10.676 0.000 1.54±0.35 0.76±0.39 10.095 0.000参照组(n=46) 3.09±0.37 2.41±0.62 6.388 0.000 1.49±0.31 1.05±0.44 5.544 0.000 t 值 0.364 3.408 0.725 3.345 P 值 0.717 0.001 0.470 0.001组别 精神病性偏执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试验组(n=46) 1.56±0.36 0.91±0.26 9.927 0.000 2.03±0.65 1.25±0.44 6.740 0.000参照组(n=46) 1.52±0.41 1.12±0.33 5.155 0.000 2.01±0.61 1.52±0.52 4.146 0.000 t 值 0.497 3.390 0.152 2.688 P 值 0.620 0.001 0.880 0.009组别 强迫症状其他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试验组(n=46) 2.21±0.62 1.35±0.41 7.847 0.000 0.83±0.26 0.45±0.13 8.866 0.000参照组(n=46) 2.19±0.57 1.66±0.55 4.538 0.000 0.85±0.24 0.57±0.19 6.204 0.000 t 值 0.161 3.065 0.383 3.535 P 值 0.872 0.003 0.703 0.001

2.3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前各项肺功能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各项肺功能数据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各项肺功能数据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FEV1(L)FEV1/FVC%(%)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试验组(n=46) 1.38±0.49 2.53±0.68 9.306 0.000 58.71±2.65 62.24±2.87 6.129 0.000参照组(n=46) 1.35±0.51 2.11±0.74 5.735 0.000 58.67±2.58 60.69±2.66 3.697 0.000 t 值 0.288 2.834 0.073 2.687 P 值 0.774 0.006 0.942 0.009组别 6MWT(m)SaO2(%)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试验组(n=46) 289.36±17.91 331.24±16.32 11.472 0.000 91.56±3.74 95.19±2.56 5.432 0.000参照组(n=46) 288.85±18.62 319.58±17.56 8.143 0.000 91.67±3.65 93.59±2.82 2.823 0.006 t 值 0.131 3.299 0.143 2.849 P 值 0.896 0.001 0.887 0.005

两组干预前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组别 生理机能生理职能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试验组(n=46) 84.53±3.69 88.26±2.74 5.504 0.000 83.52±3.26 87.27±2.82 5.900 0.000参照组(n=46) 84.49±3.71 86.53±2.82 2.969 0.004 83.63±3.19 85.68±2.74 3.306 0.001 t 值 0.052 2.984 0.164 2.743 P 值 0.959 0.004 0.870 0.007

表3(续)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组别 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试验组(n=46) 83.54±3.27 87.31±2.69 6.039 0.000 85.65±3.62 89.21±2.87 5.227 0.000参照组(n=46) 83.61±3.35 85.58±2.85 3.038 0.003 85.69±3.71 87.57±2.79 2.747 0.007 t 值 0.101 2.994 0.052 2.779 P 值 0.920 0.004 0.959 0.007组别 精力社会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试验组(n=46) 79.86±5.11 85.37±3.11 10.239 0.000 80.34±2.37 86.41±2.82 11.279 0.000参照组(n=46) 80.01±4.01 82.11±2.16 3.367 0.001 79.37±2.61 82.06±1.56 4.313 0.000 t 值 0.158 5.902 1.886 9.254 P 值 0.875 0.000 0.062 0.000组别 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试验组(n=46) 78.53±3.01 87.31±2.13 16.315 0.000 80.37±2.16 86.27±3.11 10.963 0.000参照组(n=46) 79.01±2.86 83.64±3.01 7.424 0.000 80.55±2.25 83.01±1.52 3.944 0.000 t 值 0.793 6.823 0.396 6.456 P 值 0.430 0.000 0.693 0.000

3 讨论

慢阻肺属于呼吸内科多见疾病,患者的呼吸功能显著降低,多数患者合并咳嗽、咳痰、喘息及气促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8-9]。慢阻肺属于不可逆疾病,临床中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现阶段只能通过长期的呼吸功能训练来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避免病情进展[10]。有研究显示,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各类呼吸操均是临床多见康复手段,通过锻炼、提高患者的膈肌功能使患者的呼吸效率改善,加强清理肺部的效果,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进一步促进肺功能恢复[11]。但是呼吸功能训练改善疾病症状需要较长的时间,患者一定要持之以恒。慢阻肺的病程较长,患者长期患病存在负性情绪。患者因个人心态不同,导致对于呼吸功能训练的态度也不尽相同[12]。部分患者因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或不了解疾病知识导致中断训练,造成呼吸功能训练效果不显。如何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问题,提高呼吸功能训练效果是当前的重要研究内容。分类评估式心理护理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耐心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临床配合程度具有重要作用[13]。鉴于此,本文特研究分类评估式心理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在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指标中的效果。

3.1 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试验组各项SCL-90 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慢阻肺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心理状态较差。而本次研究中,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帮助患者提高治疗信心,否定患者想要立竿见影的态度,让其明确持之以恒才能改善疾病症状[13]。同时,护理人员全程耐心地开导患者,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霾,并对存在精神疾病倾向的患者及时给予专业心理医师开导,让患者减少心理阴霾,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左玉姣等[14]的研究显示,患者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后,负性情绪评分显著降低,心理状态改善,与本次研究结论一致。

3.2 对肺功能的影响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试验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参照组(P<0.05)。呼吸功能训练是当前临床中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有效方法。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提高潮气量,改善患者肺泡气体交换效率,利于彻底排出肺泡残气。同时还能增强腹肌张力,增加膈肌移动度及呼吸肌肌力,有效改善肺部功能[15]。但因患者自身的心理状态问题而导致呼吸功能训练效果不显,患者的肺功能水平提高程度较小[16]。而经上文可知,患者经分类评估式心理护理干预后,能够对呼吸功能训练具有科学认知,降低其负性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持之以恒地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患者的肺功能水平自然提高。周爱华等[17-18]的研究显示,患者经干预后心理状态提高,肺功能水平改善,与本次研究结论相符。

3.3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各项SF-36 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慢阻肺患者呼吸困难,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导致身心压力巨大,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9-21]。本次研究中,患者经分类评估式心理护理干预提高心理状态,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疾病,坚持按照临床医嘱完成呼吸功能训练,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提高,能够控制患者的疾病发展,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易雄英等[22]的研究显示,经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与本次研究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分类评估式心理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可以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负性心理疾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心理感受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