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研究
2023-10-14胡晓燕
文/胡晓燕
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儿童自主活动为主,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设计的立体化育人环境,对幼儿综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活动材料是决定幼儿活动质量的根本,幼儿在开发、操控材料的过程中,能获取丰富的学习经验。由此可见,幼儿园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既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
一、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教育意义
环境对幼儿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在幼儿教育中,开放、自由、灵活的区域活动环境对幼儿活动质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环境创设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强化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教师对区域环境创设进行开发,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能让幼儿真正地成为学习、实践的主人,同时也落实了“幼儿本位”教育理论,使儿童在自主构建活动环境中得到经验的提升,在动手创作、自主设计中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因此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目的与现状
(一)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目的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儿童能自主讲述、自主设计,通过动手操作的契机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对幼儿自主学习、规划设计、实践操作等能力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现状
就当前的课堂教育实践成果而言,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对区域活动环境的设计忽视儿童的意愿,没能将区域活动环创的优势全部展现出来。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对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进行创新的钻研与探讨,明确“以幼儿为中心”的理念,打破传统教师的干涉与活动的局限性,构建多元化的主题区域活动,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与想法,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幼儿的综合能力。
三、材料投放应遵循的原则
(一)组合性原则
在环境创设中投放材料时,教师要遵循“组合性”投放原则。各个区域活动材料是存在较强的互动作用的,教师在投放不同材料时,要考虑到其他区域与材料间的关联,引导幼儿将不同素材组合使用。如在美工区的材料,经过幼儿加工可以投放在益智区、角色表演区、科学区中应用,确保区域之间材料能形成互通与组合使用,突出综合性的活动特点[1]。
(二)安全性原则
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遵循“安全性”原则,确保材料的卫生安全,做好消毒与整理工作,以免在活动中发生意外。如在幼儿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避免玻璃制品、铁丝等具有安全隐患的物品出现,将儿童活动安全放在首位,为幼儿打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活动氛围。
(三)需求性原则
在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是环境创设的主体。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遵守“需求性”原则,在活动展开前耐心询问幼儿的想法及活动意见,了解儿童需要的素材,并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合理投放,尽最大能力满足幼儿对活动的需求,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保证环境创设工作的质量。
四、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
在环境创设工作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身心发展所需,分析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坚持“幼本化”原则,构建具有多元化的环境创设主题,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空间,让幼儿在运用材料及创设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综合能力。
(一)以幼为本,设计多元区域活动
幼儿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幼儿发展,将儿童的知识经验获得作为根本教育目标,利用区域活动的独特魅力强化幼儿的综合素质,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多元区域活动能打破原有活动的局限性,让幼儿的语言、生活、动手、观察、自主学习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与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品质与美德素养。
在设计多元区域活动时,教师要突出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在区域活动展开前,教师可询问幼儿问题:在今天的区域活动中,你们想完成哪些游戏?需要用到哪些活动道具?教师可以帮你们做哪些任务?教师抛出问题,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与意见,利用儿童的个性与好奇心,引导幼儿自主开发学习环境,对教育内容进行创新,促进区域活动环境的开发,从而强化幼儿能力[2]。
(二)多元情境,科学合理投放材料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3~6 岁儿童虽然年龄差距不大,但受承受能力、思维发展、身体素质等因素影响,小、中、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在投放活动材料时,教师要立足于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地投放多种材料,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幼儿对活动的需求,确保材料呈现出层次性、递进性的特点,让幼儿得到均衡的成长与发展。
3~4 岁小班幼儿手部灵活性不足,一些需要精细操作的工作对他们而言难度较高。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安全性高的素材,立足于该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保证材料投放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提供积木、橡皮泥、纸盒、泡沫板等物品,这些物品便于幼儿操作,可塑性较强,有利于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可快速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4~5 岁中班幼儿在能力上有所提升,可以从事稍微复杂的工作,但此阶段幼儿的想象力仍有局限性,在创造过程中会出现较多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适当调整活动素材,如造型模具、超轻黏土、参考图册、扭扭棒等素材,立足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他们更多想象与创造的契机,点燃幼儿对环境创设的想法,促使幼儿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3]。
5~6 岁大班幼儿的学习能力较强,能自主规划活动任务,可以自己创设学习目标,在区域活动中有自己的想法。在为大班幼儿投放活动素材时,教师应观察并聆听幼儿在日常活动、区域游戏中表达的想法与需求,或使用直接询问的方式了解到该阶段幼儿需要的活动素材,以满足幼儿需求为主,根据幼儿讲述的内容合理投放,保证材料有针对性,符合幼儿发展需求,促使幼儿身心得到更好地成长。
2.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投放材料
在区域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幼儿教师应充分观察幼儿的学习状态,根据他们实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材料内容,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同时也能保证活动的有序发展。
以主题活动“瓶子总动员”为例,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瓶子,让幼儿对瓶子进行装饰,并将装饰好的瓶子投放到各个区域中。但在幼儿进行环境创设时,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活动质量不理想。例如,在活动初期,幼儿尝试着用不同的瓶子进行装饰,并延伸到了不同区域中,活动兴趣较高,还会与同伴一起探讨。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发展,儿童的兴趣越来越低,甚至部分幼儿出现了放弃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在区域中投放一些新的材料,如幼儿熟悉的故事、趣味玩偶、装饰图册等,用新材料的融入点燃幼儿创作思维,再次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幼儿逐渐燃起对活动的兴趣,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3.围绕教育目标合理投放材料
在进行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工作时,明确的创设目标与教学方向是展开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幼儿自主创设与自主构建时,教师要确保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吻合,促使儿童在操作中获取更具针对性的学习经验。
如在科学主题活动中,教师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教育目标,为幼儿投放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素材,如纸片、木块、积木等物品,让幼儿对此类物品进行开发与创设。同时,教师要引导儿童将环境创设与主题活动相关联,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促使幼儿在创设的过程中观察思考不同物品的应用方式,让幼儿的能力得到稳定提升。
4.根据主题活动需求投放材料
主题活动是决定环境创设的重要依据,在幼儿自主对区域环境进行创设时,教师应为幼儿设定一个明确的活动主题,让幼儿围绕主题目标发散思维,在想象与创作中不断构建全新的作品。如在主题活动“发芽”中,各种各样的植物幼苗吸引了幼儿视线。教师可为幼儿投放纽扣和各种各样的豆子,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活动素材,根据颜色、形状、名称的规律进行分类与排列,用有限的物品突出主题的特点,在操作与装饰中点燃幼儿的学习热情。
(三)多样主题,发挥环境育幼功效
皮亚杰曾提出:“环境对幼儿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幼儿的认知质量,认知和环境创设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教师在进行区域环境创设时,要根植于多样化的教育原则,拓展教育范围,使用多样的活动发挥出环境教育的育人功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展开趣味性活动。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中,教师应从多个视角出发,创设多样的主题活动。在主题的选择上,教师可依据幼儿的兴趣进行设计,如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卡通人物,让幼儿自主展开环境创设,将活动兴趣内化成学习动力,逐渐提高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促使幼儿更好地发展。教师还可对传统节日进行开发,如春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开发,明确主题活动,让幼儿围绕主题特色与节日风格进行环境创设,强化幼儿的探索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技能。此外,教师还可结合主题日活动展开教育引导,如结合世界地球日、国际护士节、国际禁毒日、世界无烟日等主题日开展相关活动。教师可以不同主题为发展目标,促使幼儿主动构建活动内容,让幼儿自主分析材料并与同伴一起讨论内容,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参与能力,让幼儿在创作中收获知识经验。
(四)家园共育,创建多变活动环境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除此之外,在当前教育趋势下,家园共育也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基于以上特点,教师在材料投放时要利用好家庭教育资源,发动家长的教育力量,提高区域活动环境教育的质量。
在家园共育工作中,教师和家长可为幼儿创设“多变”的活动环境。首先,在材料的投放中,教师可鼓励家长收集家中的一些废旧物品,获取家庭教育的支持与认可,为幼儿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活动素材。
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家长走进幼儿园中,与幼儿一同完成环境创设工作。如在主题环境创设中,教师可以在班级群中提前发放通知,让家长带领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准备,在亲子互动中一起装饰班级,给予幼儿别样的活动经验。这能够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对培养幼儿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教育优势。在家园共育工作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家长参与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在创设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向家长介绍教育目标与教育方向,向家长灌输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提升活动质量,达到幼儿教育目标,促使幼儿身心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五、结束语
本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模式进行探讨,对材料有效投放提出了几点教育建议。幼儿教师在构建活动时应做到“以幼儿为本”,突出区域活动的自主性特点,利用活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强化幼儿科学探究的欲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做到家庭、园所、社会资源的有效融合,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具有互动性的生活与学习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所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