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2023-10-14蒲爱萍
蒲爱萍
(会宁县丁家沟镇马岔小学 甘肃 会宁 730710)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时,不仅需要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还要满足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标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启发和培养,进而加强总体教学成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可以不断完善学生的思想意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正确的思想指引,促使学生的综合学习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实践,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机制,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1.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都会适当改变教学理念和形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教学发展趋势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但是在融入传统文化时,还是有部分教师没有明确教学重点,不能够充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呈现出来的教学成效不高。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说,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第一,学生兴趣不高。小学生在学习当中需要以兴趣作为推动力,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就可以非常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要点。目前,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时还是会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导致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大大降低,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此外,在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小学生经常会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不高。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崇洋媚外,在学习和生活中过于推崇西方文化,不利于传统文化教学工作的开展。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教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指导工作时,融入传统文化的方式单一,经常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在反复朗读和背诵古诗词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精力和热情很容易被消耗,并且会忽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比较浅薄。在单一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很难感受传统文害的魅力,整体的语文学习质量和成效也比较低,会使得自身在后期的学习发展受到影响。
第三,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教师的教学指导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尤为重要,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质性作用,就要求教师以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给予学生积极影响,体现教师的职能。实际上,部分教师在教学当中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科知识教学上,对于传统文化的钻研并不深入,在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
2.1 夯实知识基础
绝大多数小学生在进入到小学阶段的学习时都是初步接触语文学科,对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了解非常薄弱,体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低下,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对其进行引导才能够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教学中大多都会先教会学生汉字的规律和写法,让其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这时,就可以在教学当中融合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这样一来,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能够夯实知识基础,在长时间的学习发展中打好语文学科知识基础,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培养道德素养
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与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现阶段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许多小学生的家长都忙于工作,疏于家庭教育,导致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不高,甚至不知道何为道德素养。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能够体现爱国主义、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精神等良好品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其延伸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个层面上,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加强总体教学成效。
2.3 提升人文素养
我国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提出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促使教学实践工作可以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当中获得语言、文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就可以达到这个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接触和了解多样化的文化知识内容。最主要的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能够与传统的书法、艺术、绘画等相互融合,学生不仅可以在课程学习当中获取知识,还能够以知识作为载体,培养自身积极向上的品质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格品行。
3.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实践措施
3.1 讲解汉字结构
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应以最基础的汉字学习作为根本,教师讲解汉字的构成时就能够融合传统文化,在引导学生学会汉字的读法、写法、用法之后了解汉字蕴含的传统文化理念,并且将其作为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及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夯实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古人创造汉字就蕴含了非常大的智慧,还能够体现相应的文化信仰。教师在开展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汉字教学是,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日”、“月”、“火”等汉字进行讲解,分析汉字的造字意图,引导学生对这些表意性汉字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解。开展中高年级的教学时,则能够着重讲解汉字的偏旁组成,比如讲解“社”这个汉字时,分析“礻”表示祭祀,“土”表示土地神,将其组合到一起就形成了综合性含义,能够代表神灵守护土地的含义。在深入讲解汉字结构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考察学生对于其他汉字结构的认知,引导学生逐步加强其对于汉字的理解和认识,实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
3.2 诵读经典作品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和语言都能够体现显著的传统文化特征,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作品,让学生理解其中表达的生命、社会和自然特征,并且通过作品延伸传统文化的内涵,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部分小学生在阅读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时,缺乏具体的认知,不能够非常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文化特点,导致自身的学习成效比较薄弱。教师以融合传统古文化为目标组织学生诵读经典作品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感受作者的心情,对其中表达出来的思想精神进行深入探究。比如:教师在讲解《关山月》这首古诗的内容时,可以借助龚一老师演奏的《关山月》作为蓝本,以富有情感的歌曲节奏引导学生深入到古诗当中,体会其中的思想意境,在歌曲节奏的带动下加快学生对于古诗内容的记忆,并且体会诗中的苍茫意境。在这种形式下,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3.3 借助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能够很好地体现不同地区的习俗特征,还能够呈现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时可以借助民族节日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小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其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程学习活动中。自古以来,我国不同的区域在建设发展当中会体现不同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在民族节日当中有所体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关注不同民族的节日特色,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多样化的民族节日,体现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哈尼族的扎勒特等都属于我国特有的民族节日,这些民族节日的发展都与当地的民俗风情有关。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组布置不同的民族节日研究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节日查阅资料,对节日的由来、发展和意义进行探讨,并且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将其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主动性。
3.4 创设教学情境
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课程学习当中产生更加积极的表现。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时,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呈现更加生动、形象的语文知识内容,引导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加强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比如:在开展《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阅读故事内容,分析故事想要表达的内涵。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学生扮演其中的主人公,一个学生扮演兔子,再融入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心情。以寓言故事作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且在场景当中感受人物的情绪,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小学生能够明白不劳而获的懒惰会摧毁人的一生的道理,还能够对其中表达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内涵,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结语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可以起到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掌握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正面的思想理念和教学手段给予学生科学的引导,使其形成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自身则需要积极参与教师设置的教学活动,加强对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