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的科普理念是科普出版“走出去”的前提

2023-10-14刘兵

新阅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走出去科普

刘兵

科普“走出去”包括和国际接轨的问题,涉及我们和国际的科普理念是否一致,这也是科普出版“走出去”的一个前提。

科普图书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指出,要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这种重视之下,国内各种与科普出版有关的资金支持很多,科普图书的种类和数量相当多。但今天的科普图书市场,选题和内容上的重复率,或者是同质化的倾向仍非常明显,真正有创意让人眼前一亮的科普书并不多见。

涉及到科普出版“走出去”,就要从国际上对科普的理解说起。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叫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理解科学是出于要改变公众对科学的态度,科学共同体要拉公众,做公关,进行宣传,从而让公众支持科学。在这种理念下,众多科学家介入科普出版,很快就形成了专业化研究的一个领域,很多出版物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出版的。这个领域的观念也处于变化中。一开始,主流的传播模式是一种“缺失模型”,认为公众不懂科学知识,所以要向不懂科学知识的人去灌输、传播和传输科学,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单向的权威广播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个领域有了很大的变化,后期的主要倾向是把单向的传输模型变成双向的、对话的、交流的模式,不仅要让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也要理解公众。这就让传播普及的工作不仅仅只涉及具体的、准确的科学知识,同样也关心公众对科学的看法,涉及到科学的本质,涉及到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到科学的局限,如不确定性,等等。

从国内来看,“科普”这个词在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最早的科普,除了意识形态的导向之外,要传播科学知识,面向生产与生活实践,有人把这种科普归结为传统科普。在改革开放以后,又有了很多新变化。尤其是官方提出了一个“四科”的说法来定义科普,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200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成为政府对科普工作更为具体的操作性指导文件,虽然采用了“科学素质”的说法,但“四科”仍然是科学素质定义中的核心部分。近年来,基础科学教育也提出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这样,仅仅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科普显然不足以作为科普的基本要求了。

与国外相比,可以发现除了普及传播或公众理解的目标和动机上的不同,在科学的普及传播方面,还是有一些共同性的,即科学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的、唯一的目的。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为了提升人的一种科学的核心素养,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本身究竟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东西?它的研究方法,它的精神,它的思想,它的发展模式,它的特殊性,它的好处,它的局限,正面的,负面的,整体性的一个认识,也和具体的实践,甚至和个人的生活联合起来。

那么,和当下的科普出版相联系,这种突破仅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科普,在我们的科普图书中占有多大的比例呢?把科普领域的前沿理念和科学教育的前沿理念,以及国际主流的科普理想相结合,反映在我们科普图书的策划、编写和出版中,这应该是出版界的责任。对于科普图书“走出去”和国际接轨,这种科普选题和内容在立场和目标上的变化,正是我们需要思考并在实践中有所体現的一个问题。

作者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走出去科普
蜗牛看牙医
科普达人养成记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