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乡村人文生态系统的文学样本

2023-10-14文青

新阅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乡关果树标签

文青

世界上有两座舍陂村,一座是真实存在的自然村落,坐落在江西省永丰县;另一座,“搭建”在陈纸的非虚构写作集子《舍陂记》里。后者是陈纸对故乡舍陂村的“文学再造”,带上了他的个人情感和体温,它是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乡存丛书”之一,堪称“还原乡村人文生态系统的文学样本”。

《舍陂记》主要写物,穿插叙事,全书笼罩着浓郁的抒情气氛,以散文的形式原生态地再现了作者在舍陂村的亲身经历和深切体验,展现了舍陂村的风土人情、风景风物。用笔着力点涉及诸多具有“乡村标签”性质的事物。大“标签”,如祖屋、农具、果树、菜蔬、俚语等;小“标签”,夹杂在具体篇目里,如土窑、祠堂、晒谷场、榨油坊、木匠、篾匠等。

《舍陂记》具有浓烈的抒情调性。作者通过“疼痛”的透视镜,回望苦难,目光悲悯;在“薄醉与浅思”里,牵情旧物,梦萦先人。《舍陂记》敬畏造成疼痛的苦难,也敬畏真实。真实是非虚构写作的必备品质,但《舍陂记》的内容,真实到让读者感到,如果有一丝怀疑都是对它的亵渎。陈纸情满心间,而他的笔则客观无情,曝光了一些对他个人而言有些残酷的细节。他剖析自己在故乡出生,长大,产生自卑心理的缘由,提及自己的相貌变丑;他写母亲离开故乡到南宁后,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因为闲不住,“眼睛尽往垃圾桶里瞅”(《日暮乡关》)……如果不是对文学女神缪斯如此忠诚,陈纸完全可以对这些内容避而不写,但在文字面前,他是赤诚的,无法不袒露自己,或许他在担心,如果有所避讳,有所掩饰,就会有事实逻辑的纰漏。敢于直面自我,展示不堪的一面,是作家最令人欽佩和尊敬的品质之一。

氤氲作者如此丰沛情感的舍陂村,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村庄?借助陈纸的真实描摹和生动讲述,我们可以像拼积木一样,拼凑出它的大致模样。它土地辽阔,“我”一家三口人,“分得十来亩地”,耕耘收获各种庄稼和蔬菜;“好像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捉不完的鱼”(《母亲的味道》)。“我”还捉过泥鳅去卖挣学杂费;有很多果树,因为这些果实,“村庄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芬芳生津的素笺”(《临果树帖》)。它生长各种疼痛:肉体的和精神的。这是劳作模式传统落后而消耗体力,池塘疏于管理,教育资源缺乏等原因造成的。所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管理意识的增强,治理水平的提高,这些村民的致命伤日渐减少,减弱。它滋生温暖:爷爷对幼小的“我”说:“如果有鬼,我就不回来了,我怕吓着你。”“母亲默默拿起一挂鞭炮,流着泪点响,为我送行”(《日暮乡关》)。它充满童趣:在那里,有各种有趣的游戏,捉迷藏、打水漂、打陀螺、踩高跷等。

22岁那年,陈纸离开了家乡,到南宁谋生。与其说他“背叛”了土地,不如说,土地拒绝了他的融入,它只和那些有能力驾驭它的人交好,比如,他的母亲。文学也只与那些有能力驾驭它的人交好。陈纸在文学领域辛勤耕耘,出版了《逝水川》《天上花》《原乡人》等十几部著作,发表中短篇小说100余篇,是对当年土地拒绝他的一种回应,是一种高端反叛,而陈纸携《舍陂记》回归故乡,更是应验了那句名言:告别,是为了更好地相逢。

《舍陂记》是陈纸与故乡的终极纠缠的感性书写。“陈纸味”的乡村,不是陈纸一个人的,而是陈纸这代人的。舍陂村也不仅仅是江西的,而是整个中国乡村的经典案例。

作者系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乡关果树标签
种果树
果树冬季要休眠 易受冻害要注意
天渐冷果树防冻要抓紧
我欠乡关一首诗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中秋夜雨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我的梦在秋天里有点凉
标签化伤害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