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安的荔枝》:小人物的突围与坚守

2023-10-14徐洋

新阅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马伯庸岭南荔枝

徐洋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长安的荔枝》里的这句话,给很多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部由“文字鬼才”马伯庸历时11天写成的作品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无法释卷。小说里讲述的职场“社畜”拼命上岸的故事,让每一个职场“打工人”感受到仿佛穿越千年的共鸣和共情。历史学者于赓哲在序言中写道:“马伯庸把他对历史的熟稔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笔能直击人的内心。写的是古人,却经常让我们看到自己。”

作为一名备受欢迎的历史小说作家,马伯庸因“脑洞丰富清奇,文字犀利搞怪”而出圈。他的作品多以历史长河中某个耐人寻味的真实史料为引子,追根溯源对事件进行推演及猜想,发挥想象对细节进行梳理和填充,重构成兼具想象力和真实感的“历史可能性”小说,将极具细节性的历史画卷铺陈在读者眼前。其代表作《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大医》便是如此。

这些作品在以微观小事折射宏观历史的同时,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有限时间内营造空间紧迫感。《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上元节前夕24小时内,死囚张小敬与靖安司丞李泌联手抓捕突厥狼卫、阻止恐怖袭击、拯救长安百姓的故事。《两京十五日》讲述了太子朱瞻基在各种势力的追击下,星夜逃亡,奔波两千多里,历时15天从南京返回北京继位的故事。《大医》嵌入了年轻医生们在6天内查清灾民身上是否携带传染病病原这一情节。

《长安的荔枝》也不例外,九品小吏李善德在同僚的算计下接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生辰之前将“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新鲜荔枝从岭南运送到长安。通过对沿途地势的勘查、运输路线的演算、保鲜措施的改进……李善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份新鲜荔枝转运之法,可以在11天内将色、香、味不变的鲜荔枝从岭南运至长安。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内,用一个个悬念和反转,巧妙地铺陈出了历史夹缝中小人物的职场求生之道,折射出了底层百姓的生活和基层官场的运作,管中窥豹式见证大唐走向衰败的原因。

在叙事策略上,《长安的荔枝》采用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明线围绕李善德如何转运鲜荔枝,暗线围绕权臣之间尔虞我诈的朝堂。小说前半段充满了讽刺幽默的喜剧感,李善德初接“荔枝煎”使节时的春风得意、发现敕牒上“荔枝煎”实为“荔枝鲜”后的失心疯,韩洄在抨击朝廷乱设使节时的委婉暗示,李善德初见岭南经略使被当作骗子时的夸张诙谐等,亦庄亦谐地为小说增添了轻松有趣的阅读氛围。李善德利用自己引以为傲的算学功底解决了运输的路径问题,在苏谅和阿僮的帮助下解决了荔枝的保鲜问题,在反复推演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套极其周密的转运之法。这套转运之法仅仅需要朝廷帮助解决转运过程中的费用和调度问题,便可成功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送至长安。然而,就在读者认为李善德终于可以大功告成,即将可以论功行赏、升官发财时,故事剧情急转直下,阅读氛围急速转暗。回到长安的李善德被唐朝官场制度和潜规则步步裹挟,官员的推诿、朝臣的算计、需求的追加、驿卒的逃散等让荔枝转运之路充满艰辛;荔枝转运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赋税增加、民生凋敝等让李善德痛心疾首;为官者自私自利、贪污公帑,为相者骄逸自恣、鱼肉百姓,更让李善德迸发了前所未有的愤怒与憎恶。在深谙官场之道的韩洄的复盘分析中,明暗两条叙事线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读者终于发现,李善德的奔波一场、生死之搏,不过是朝堂之上众位“神仙”的随口一说、随手一指;历尽曲折终于完成任务的大主角,不过是历史夹缝中苦苦挣扎的小人物。这种荒诞之感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反讽效果和文本张力。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并未将主人公定位在高高的庙堂之上,反而选定了李善德这个清贫的基层小吏。小说开篇,主人公李善德的形象便被直观地勾勒出来,这个年过半百的九品下小官会为了多算的几十贯香积钱斤斤计较,会在上司同僚的恭维奉承中得意忘形,也会因突如其来的职场困境惊慌失措……贴近生活的描写和相似际遇的设定极易激发读者共情,迅速拉近读者与书中人的距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心狠手辣的何履光、老奸巨猾的赵辛民、好利重义的苏谅、聪慧善良的阿僮、大奸似忠的杨国忠、老谋深算的高力士等各色人物的推动和烘托下,李善德这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逐渐凸显出他的闪光之处:他严谨细致、踏实专业——亲下岭南研究驿路地势、寻找荔枝保鲜方法;发明设计格眼薄子,用以记录各条转运路线的试验结果、部署转运途中各衙署的工作职责;提前摸排转运路线,清查沿途可能出现的隐患。他淳朴善良、真诚待人——与胡商做生意时不贪图小利、谎报耗费;与峒人打交道时不颐指气使、以权压人;与林邑奴相处时不冷眼以对、恶语相加。他坚韧不拔、永不言弃——即使身临绝境也拼死一搏;就算试验失败也毫不气馁;哪怕四处碰壁也未曾言弃。凭着他的专业、温良和坚持,李善德成功转运了荔枝。但這场奇迹般的突围并未给他带来成功的喜悦。对苏谅被迫远走的愧疚、对阿僮庄园被毁的痛心、对繁重赋税下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都让李善德的内心饱受煎熬。最终,面对右相伸出的橄榄枝,李善德豁出命地发出了“荔枝与国家,孰轻孰重?”的质问。这一振聋发聩的质问将整部小说推向高潮,不仅让李善德的个人形象更加丰满,也让读者深深哀叹封建礼制的腐朽和唐朝王室的昏聩。

在文字表达上,《长安的荔枝》沿袭了马伯庸一贯的写作风格——“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其文字行云流水,幽默有趣中透着思辨反讽。如小说中的部分段落:“这个坐落着诸多衙署的庞大皇城,比秦岭密林更加错综复杂,它运转的规律比道更为玄妙。不熟悉的人贸然踏入,就像落入壶口瀑布下的奔腾乱流一样,撞得头破血流。”“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诸如此类的句子在小说中俯拾即是,读来让人深感作者对所谓的规则秩序的通透、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这些句子不仅充满了智慧的思辨和辛辣的讽刺,还引发了人们对既定价值、历史乃至人性的重新思考。除了精炼幽默的文字,小说中亦不乏对历史数据和细节精益求精的考据。历史小说是架构在真实历史上的虚构时空,其前提是以史实为依据,不得擅自篡改史实,不能背离当时的历史环境。细节的真实性是历史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对历史小说作家写作功底和内在哲思的考验。《长安的荔枝》写作时间虽短,却是马伯庸长期的积累。在之前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学习了盛唐相关的文化知识,了解了盛唐人的生活习惯,查阅了荔枝的生长过程以及荔枝运输线路沿途的山川形势,才有了这一次的灵感勃发、水到渠成。如文中所提及的诸多保鲜方式,皆取自从宋代到清代的各种文献记载;荔枝的运送路线也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以鲍防的《杂感》和清代吴应逵《岭南荔枝谱》里提供的路线为参考,综合卫星地图研判而成。文中还有不少从各种典籍中引申出的细节,如杜甫送给李善德的那把突厥短匕首,出自杜甫《壮游》中的“蒸鱼闻匕首,除道晒要章”,等等。小说将背景年代选择在了天宝十四年,也颇有深意。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作者巧借安史之乱,为流放至岭南的李善德安排了一个善有善报的结局,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一个强盛的王朝是如何迅速而慌乱地走向了衰败的。

小说结尾,在得知长安沦陷后卧病在床的李善德,透过那片荔枝林望向遥远的北方,大抵心中除却对友人的挂念,更多的是对阖城百姓的担忧,对远方故园的哀思。而读者透过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荔枝,在感受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光辉灿烂的同时,也不禁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喟叹……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马伯庸岭南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忆岭南
爱挤地铁找灵感
奇妙的默契
雨岭南
“中二”奶爸马伯庸的亲子时光
马伯庸:我没觉得自己红了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