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教赛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10-14刘海梅
刘海梅
(湖北工业大学图书馆 湖北 武汉 430068)
信息时代,海量信息给人们提供资源和便利的同时,也因其超载过量、分散无序、良莠不齐等原因,常常让人们要费时费力地筛选信息。人们面对众多信息无所适从,甚至陷入信息迷局或上当受骗。因此,学会信息检索、评价、分析和利用,从庞杂信息中快速准确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就特别重要,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大学生和研究生是未来祖国的栋梁之材,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既是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时代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和终身学习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
1 信息素养教育教赛融合的背景
自1974 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后,经过近五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业界关于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逐步达成共识,信息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1984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1985 年、1992 年又相继发布了文献检索课专门指导文件,为我国高等学校开展以文献检索课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规范要求,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文献检索类课程,有效提升了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2018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指导意见》,“建议高等学校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将“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列为八大实施行动计划之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赋予了高校图书馆推动高等学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责,指出“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近四十年来,我国信息素养的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它不仅仅是一门技能教学,而且上升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高度。课程名称从文献检索,到信息检索,再到信息素养;教学内容从纸本工具书和检索工具的手工使用,转变到计算机检索、网络数据库和网络信息检索;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从传统的学分课程,到嵌入式教学、MOOC、SPOC、微课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从讲授教学,到翻转课堂、引导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项目开发、角色扮演、竞赛游戏、检索竞赛等。
其中,检索竞赛是实效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之一。近些年来,各种形式的信息素养竞赛纷纷展开,有的是校内赛,如武汉大学的“珞珈十大学术搜索之星”争霸赛;有的是省内赛,如湖北省高校万方杯“学术搜索挑战赛”;有的是地区赛,如“万方杯”中南七省(区)高校“学术搜索挑战赛”;有的是全国同类院校赛,如“万方杯”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乐研杯”全国财经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等,检索竞赛成为信息素养教学的实践阵地和检验平台。
如何将信息素养教学与信息检索竞赛有机地融合起来,使教赛达到最优效果,下面,文章以湖北工业大学的实践为例进行探索。
2 信息素养教育教赛融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素养教学与信息检索竞赛原本可以分开独立进行,但二者融合以后,教学和竞赛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素养教赛融合表现在多方面,主要有教师、学生、资源、成绩等方面的融合。
2.1 教赛教师的融合
湖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信息素养检索竞赛的组织团队成员以信息检索课教师为主。一方面,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信息检索基础和操作实践指导轻车熟路,在组织和指导竞赛方面有独特优势;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信息检索竞赛全过程,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还可以借鉴优秀的竞赛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改进教学方案和提升教学水平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赛教师的融合对于提高信息素养教学水平和信息检索竞赛的质量都起到关键作用。
2.2 教赛学生的融合
近几年,以“学术搜索挑战赛”为代表的信息检索竞赛,虽然面向全校师生宣传发动,但重点宣传对象是研一学生。根据对上届的参赛调查,参加比赛的学生按人数多少,其所在年级分别为研一、大二、大一、研二、大三、大四、研三,分别占参赛学生的68.2%、12.5%、10.3%、5.2%、2.2%、1.3%、0.4%。研一参赛学生比例最高,一方面与宣传推广力度相关,除了通过网站、微信、QQ 群、电子屏、海报等多种形式在全校宣传,图书馆特别深入学院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进行了宣讲;另一方面研一开设了信息检索选修课,参赛方案规定参赛成绩纳入课程成绩的组成体系,选课的研一学生大多数参加了比赛,成为参赛的主要群体。
因此,参加信息检索竞赛的学生以选课的研究生为主,选课的研究生大多数参加了信息检索竞赛,参加教赛的学生基本达到融合。
2.3 教赛资源的融合
近几年来,我校除了引进优秀教学资源外,还独立出品了系列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也是信息检索竞赛的辅导资料。
在视频资源方面,2019 年、2020 年引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武汉大学在线开放教学资源《信息素养与实践》为同步SPOC 课程资源。近几年的湖北省或中南七省(区)“学术搜索挑战赛”都将该课程作为检索竞赛主要辅导资料,我校引进它为课程资源,除了用作信息素养教学资源,在检索竞赛中完成该课程全部学习任务外,还可以作为公选课程获得相应学分。2021 年,我校另外自制了独立SPOC课程《信息素养:学术研究必修课程》教学资源,在上届“学术搜索挑战赛”中,完成该课程全部学习任务的,可作为公选课程成绩获得相应学分。因此,用作教学的课程资源,同样也是检索竞赛的辅导资源,教赛资源达到了融合。
在教材方面,2022 年我校编著出版了新教材《信息检索与信息素养》,该书融合了信息素养教学需要和信息检索竞赛需求,以提升学生信息检索实践能力为目标,着重在于中外各类数据库检索案例的操作展示,小案例如叙词的查询,大案例如综合性课题检索,主要的数据库都有若干检索案例,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检索。该书实用性强,兼具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教材和信息检索类竞赛指导资料的功能。
2.4 教赛成绩的融合
由于我校本科生目前没有开设信息检索课,研究生开课时间也与比赛时间是错开的,因此对于教赛成绩的融合,笔者取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给予参赛学生特别奖励和加分,可获取信息检索必选课或公选课成绩。
获得奖励加分。将此项比赛列入本科生、研究生学科竞赛目录,参加比赛可按相关规定获取竞赛奖励和素质测评加分,还可以获得创新学分认定。
获取课程成绩。学习信息检索竞赛辅导课程,符合相关要求,可获取信息检索课程成绩,比如,本科生学习竞赛辅导SPOC 课程成绩合格且比赛成绩80 分以上的可获公选课成绩;研究生学习竞赛辅导SPOC 课程成绩合格且比赛成绩80 分以上的可获取信息检索必选课成绩;选修信息检索课的学生,未完成竞赛辅导SPOC 课程学习,参赛仍可获得3~10 分的课程加分等。
因此,参加检索竞赛可以体现到学生的课程成绩上,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使教赛成绩达到融合。
3 信息素养教育教赛融合的经验与问题
近几年来,“学术搜索挑战赛”由武汉大学校内赛,到湖北省全省高校赛,再到中南七省(区)高校赛,已成为信息素养检索竞赛的一个品牌。我校在往届竞赛中获得过湖北省特等奖、中南七省(区)优秀案例二等奖等成绩,对于竞赛的组织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存在一些不足。
3.1 经验总结
3.1.1 以赛促学,学生的学术搜索和资源利用等能力得到提高
信息检索竞赛营造的动力和压力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检索技能的掌握。检索竞赛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使检索教学更有吸引力,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通过对我校参赛情况调查,约有92.1%的参赛学生认为通过参赛提高了学术搜索能力,约有79.5%的参赛学生认为通过参赛熟悉了很多数据库,基本达到了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术资源的充分利用的竞赛目的。此外,35.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1.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我展示能力,15.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校或学院声誉等。
3.1.2 以赛促教,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组织能力得到提高
我校信息检索竞赛的组织团队成员以信息检索课教师为主,教师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辅导学生竞赛方面有独特优势,但是,与大赛方案和要求对照,发现教学方案标准化还不够;通过竞赛过程,发现某些教学内容还需强化,因此,检索竞赛方案和过程,对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都有指导作用;检索竞赛中的典型题目,可以作为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开放题的作答,更加标准和完善。经过前两届的竞赛积累,到第三届比赛时,笔者指导学生的开放题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并列获得湖北省第一名,并将经验运用到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竞赛标准完成作业。因此,通过组织和指导检索竞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3.1.3 以赛促建,信息检索课程建设转型升级
通过竞赛,发现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需要更新,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新形势下,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学资源也需要与时俱进。2021 年上半年,我校完成了独立SPOC《信息素养:学术研究必修课程》的制作上线,既是教学资源,也可作为检索竞赛的辅导资料。2022 年,又融合教学和竞赛需求,编著出版了新教材《信息检索与信息素养》,书中编写了100 多个大小案例,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检索,还有120 多道配套的思考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和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融合检索竞赛,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促进了信息素养教学的转型和升级。
3.2 存在的不足
3.2.1 参赛学生的广泛性不够
根据参赛情况,信息检索竞赛的参赛学生以选课的研一学生为主,占参赛学生的绝大部分,其他年级学生参赛比例较小,特别是占学生人数较大比例的本科生,因此,参赛学生的广泛性不够。究其原因,目前本科生没有开设信息检索课,对检索竞赛认识还不足,我们还需采取相应措施,动员更广泛的本科生来参赛,同时让他们利用机会来学习。
3.2.2 教赛时间的不一致性
我校教学时间与竞赛时间不一致,比如,近三届湖北省高校“学术搜索挑战赛”举办时间都是6―11 月,而我校的教学时间是3―5 月,时间错开了,动员学生参赛要花较大力气。而且,也有部分选修检索课的研究生没有参赛,他们失去了参赛加分或取得课程成绩的机会。因此,若检索教学时间与检索竞赛时间同步进行,就可以让选课学生都参赛,竞赛练习作为检索实习,比赛成绩作为课程成绩或其组成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竞赛要求进行辅导,也可以将更多竞赛题目作为教学案例,教学与竞赛可以更好地有机融合。
4 结语
我校将信息素养教学与信息检索竞赛结合,构建信息素养教赛融合模式,促进了检索竞赛的高质量开展,推动了学术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提升了学生的学术搜索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了信息检索课程建设,提高了师生的信息素养。实践检验了我校教赛融合模式的可行性和良好效果,可为新形势下高校信息素养教学和检索竞赛的开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