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要素分析
2023-10-13任武荣王丹琴
任武荣 王丹琴
[摘 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方式是促进高等教育体系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方面,文章从科学研究、资源配置、文化理念以及人才质量等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科学研究评价要把科研人才及科研成果的评价导向进一步聚集在原创性、高价值及关键技术等方面;资源配置评价应兼顾硬性条件和软性资源两个方面,评价指标应更关注人均投入指标;文化理念评价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具体體现在专业设置与选择、管理支撑服务以及教学活动等方面;人才质量评价应是多样化、长周期和全范围的。对这些评价要素的分析,能为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价方式;高质量;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2-0001-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数量居世界首位,高校学生毕业率也名列前茅,然而我国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世界范围内仍未得到高度认可[1],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如何寻找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如何探索和实践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如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等,都是每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2]。
在建设高质量学校和提升办学质量的过程中,高校一是要明确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测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上限标准和价值取向[3];二是要从评价机制、资源配置和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将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转换为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4]。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要素较多,本文主要从科学研究、资源配置、文化理念与人才质量等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科学研究评价
目前,国内的部分综合型大学尤其是“双一流”高校,较重视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建设一流学科主要体现在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论文引用率、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获奖等方面。显而易见,在高校“双一流”建设发展推动下,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等方面科研成果丰硕,为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大量有益的经验。
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的科学研究评价过于注重刚性标准,强调数量导向,这种评价机制可能会带来以下问题:一是科研工作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不足,很难创造出重大的、具有开创性的成果;二是使高校教师背负较大的指标压力,难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部分教师只能研究一些热点问题,以求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三是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转化率较低,很多研究仅限于实验室,难以真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指挥棒,在此基础上,科研成果的评价应聚集在原创性、高价值、成果转化和应用等方面。科研成果评价导向能进一步引导高校教师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创作中,并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突破关键技术问题。
二、资源配置评价
高等学校的发展需要配置各种资源,如经费、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等,高校资源配置往往决定了高校发展质量。当前,国内高校的资源配置往往与当地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即不同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呈现出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的态势,区域经济越发达的省市,高校资源配置越合理,其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与水平也越高[5]。
笔者认为,高校资源配置方面应注意两点:一是资源配置来源应该多样化,高校需要更重视社会化资源,注重与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匹配;二是高校资源配置应该注重差异化,即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要一味地求大、求全,而是有针对性地、有特色地进行资源配置。
在资源配置评价方面,尤其需要关注以下两点:一是不能一味看重资源配置总量,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存在招生数量巨大、生师比居高不下、学生人均教学和科研投入经费过低等问题,虽然其总的资源投入量不低,但是人才培养质量很难保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时刻对每一位学生的培养情况进行针对性评价,把人均资源配置量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二是在资源配置方面,除了需要考量经费、设备、平台、环境等硬性资源指标,更要注重软性资源的配置,如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师辅导投入、教学改革投入、环境支撑投入、校园文化投入等,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咨询服务投入、职业规划投入等,在以上软性资源配置评价方面,不能单以经费投入数量来评估,而应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体验作为评价标准。
总之,高校资源配置评价应兼顾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两个方面,评价指标应以人均投入指标为主,重视学生对资源配置方面的反馈和评价。
三、文化理念评价
高校要注重建设自己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传承,可以将是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作为判断其文化理念是否优良的准绳。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以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等)的参与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的体验经历为中心[6]。以学生为中心指的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激励学生[7]。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大学教学、大学管理、大学服务甚至是大学建筑等。是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其评价主体是学生,应以学生在学校中关心和参与的每一件事中的全方位感受为评价标准。
目前,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专业设置与选择、支撑服务及教学活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甚合理的地方,需要进行反思并改进。
(一)专业设置与选择
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持续进行改革,其中以大类招生和培养这一模式最为流行,即将多个专业设置为一个跨学科大类,低年级不分专业,主要学习基础课程,大二以后学生再根据兴趣进行专业选择。而这种模式带来的问题是,若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来选择专业,往往会出现部分专业无人选择的情况。目前各大高校采取的办法是给各个专业划定名额指标,综合成绩和个人表现排在前面的学生具有优先选择权,排名靠后的学生则只能被迫分到不喜欢的专业。
针对上述问题,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广泛调研和分析某些专业无人愿意选择的背后原因、分析该专业设置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并结合实际调整这些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或者通过裁撤、合并、压缩等方式吸引学生去选择。另外,一味地按照学习成绩排名让学生进行专业选择,也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符。
(二)支撑服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倡导高校和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应以是否提供了令学生满意的服务为评价指标。高校的支撑及辅助工作做得好不好,应以其为学生提供的服务能否解决学生的问题为标准。比如,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来讲,当其学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学校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提供学业帮助?学校能为全校学生无偿提供的各类培训和优质课程资源有哪些?学校有无提供全天候开放的自习教室或图书馆?
(三)教学活动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各种教学活动如课程设计、培养计划、教学比赛、教育改革课题以及教学成果奖等都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也开始重视学生评教,说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高校的广泛认可。
当前,部分高校在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与评价中,仍主要看重教师的知识积累、教学技能、课程建设以及比赛获奖等显性业绩,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性培养由于难以量化而被忽視。这种教学量化考核的机制难以有效地推动教师真正从学生角度去思考教学,教学效果也就难以提升。
在实施课程改革、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还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权利。比如,无论是政治课、通识课还是专业课,都可以通过学生投票和问卷的形式获得反馈,以此来判断课程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开启学生新的思考,还是仅仅只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功能逐步弱化,在此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讨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涉及整个学校系统,如学校文化、使命与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技术系统、资源配置、行政管理等,甚至学校环境,如政府政策和社会舆论等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以教育和服务来支持学生成长的大学文化,其评价方式体现在社会口碑、学生反馈以及招生情况等方面。
四、人才质量评价
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上。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评价主要集中在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方面,分析数据较为直接和简单,对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社会需求、是否在大学期间有获得感、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状态等问题跟踪不够,在高校对学生职业规划、人生道路以及个人成就中所起到的作用等方面考虑得较少。在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时,除了就业率等刚性指标,高校还应考虑学生的就业质量、学生所获得的成就和学生生活的幸福指数等柔性指标。在考查范围上,除了少数杰出校友,高校还应关注其他学生整体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水平,即关注大学教育对学生终身的影响。此外,在人才质量评价标准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有差异地进行评价,切忌用统一的标准来判断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结语
总之,要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要联合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力量。高校要转变观念,对待教师和教学科研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监督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自由度;对待学生要从分配式、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变为支撑式、合作式的服务模式;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灵活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对教学课程和实践内容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进行动态调整。社会在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开放的心态迎接全新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邬大光,吕榭. 价值与功用:本科生成绩单与教学管理[J].大学教育科学,2022(3):14-21.
[2] 邬大光. 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研究的存在价值:兼论大学治理中的经验与科学[J].大学教育科学,2020(1):8-13.
[3] 黄榕,丁晓昌.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7):100-113.
[4] 李立国.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下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逻辑框架与作用机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6):10-19.
[5] 彭刚.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方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43(3):1-2.
[6] 郑宏,胡小平.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之局限与突围[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59-65.
[7] 李嘉曾.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4-56.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