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模型视角下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对策探究

2023-10-13任彦媛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品牌化

任彦媛

[摘 要]为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成为有效举措。但就当前来看,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课程体系特色不突出、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从业人员队伍专业化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标准不明确,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品牌化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借助三螺旋模型,政府、高校、企业既各司其职,又联动耦合,共同推进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建设。政府加强品牌制度建设,指明“三螺旋”发展方向;高校解决品牌构成问题,提升“三螺旋”人才质量;企业满足品牌多元需求,完善“三螺旋”育人机制。

[关键词]三螺旋模型;政校企合作;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3)03-0036-06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Brand Development Non-Degree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iple Helix Model

Ren Yanyuan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6)

Abstract: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rning society and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and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 brand development of non-degree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However, from the current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brand development of non-degree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ncluding the lack of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low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staff, and the unclear standards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ing. In response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 the help of the triple helix model,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not only perform their duties, but also interact and couple to jointly promote the branding of non-degre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and system and lead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triple helix" .The university solves the problem of brand 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riple helix" talents. The enterprise meets the diverse needs of brands and improve the "triple helix" educ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Triple Helix model; Government-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Nnon-degree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Branding

2021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教职成厅函〔2021〕23号),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的规范管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背景下,高校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非學历教育。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双一流”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率先开展继续教育改革,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满足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做出积极贡献[1]。品牌已经成为继续教育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2],品牌化发展不仅能够提高高校在非学历教育市场的竞争力[3],而且也能够为高质量非学历教育服务[4]。因此,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建设成为继续教育改革和非学历教育发展的有效举措,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但高校非学历教育在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了品牌化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借助三螺旋模型,提出政校企协同促进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5]通过实践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品牌化过程提出了继续教育品牌四大核心构成要素:一是特色化课程体系是打造继续教育品牌的基本要素;二是高质量教学师资是打造继续教育品牌的核心;三是专业化从业人员队伍是打造继续教育品牌的保障;四是质量保障体系是打造继续教育品牌的关键。基于此,现分析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体系特色不突出、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从业人员队伍专业化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标准不明确。

(一)课程体系特色不突出

课程体系特色是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最直观的外在体现。然而,大多数高校非学历培训课程内容趋同,较难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无法展示出高校的学科优势,导致课程体系特殊性不突出。主要表现:第一,大多数高校非学历培训课程体系是由继续教育管理者未经过市场考察和调研设置的。在社会经济快速地变化背景下,成人学习者的需求日益发生改变,有的管理者仍依据个人经验和参考其它同类高校案例确定课程,而不去实际走访、调查各类职业人员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从而根据需求设定课程。同时,课程内容也缺少最新动态,显得较为陈旧,致使课程体系很难体现出独特性和市场化。第二,高校培训课程体系的研发未依托高校优势学科。现有大多数高校非学历培训课程体系以常规项目为主,如教师培训、干部培训、企业管理者培训等,并未真正结合高校的优勢学科,即未依托高校自身品牌,设置一些“高端化”“专业化”“多样化”的课程,以此体现继续教育的品牌化,导致培训课程的同质化较严重,多元特色化较差。

(二)师资队伍质量不高

目前,高校非学历培训师资队伍构成比较单一,主要以本校的教师兼职为主,较少有专任教师。本校教师由于在高校仍需要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因此花费在继续教育培训上的时间有限,教师队伍的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发展难以得到提升,进而影响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高素质。同时,教师也较难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及时更新理论知识、科学技术等。一些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教学不重视,也不愿意花费时间来学习或研究与培训主题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使教师队伍很难满足在职人员的培训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教师队伍虽然拥有较高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操作能力。大多数非学历培训的高校兼职教师具有博士学历,有很强的理论水平和学习能力,但由于没有深入企业了解过实践操作过程,也缺少参与其它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很难实施实践培训类课程教学或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与受培训单位实际需求的差异。

(三)从业人员队伍专业化不强

大多数高校继续教育从业人员不经过岗前培训,直接上岗,对非学历教育的上级政策、发展现状、教学理念没有深入地认知,更不用说对培训目标、课程设置等具体培训项目的了解程度。尽管从业人员队伍对非学历培训的教育定位不熟悉,但是他们在建设培训项目的过程中,也并未亲自走入社会、走入市场、走入受培训单位进行详细调研,难以充分掌握相关培训现状,难以清晰培训需求、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应的解决策略以及未来的培训方向。从业人员仅依靠已有知识和现有能力,容易使非学历培训项目流于形式。培训也不能提高在职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不能解决事业单位或企业的实际问题。其次,从业人员队伍岗位职责不清楚、岗位分工不明确,从而由于具体工作的责任无法落实到个人,以及出现拖延时间现象,影响培训项目的开展效率。此外,从业人员彼此合作沟通交流的次数较少,项目课程之间的连贯性欠缺,培训项目的整体性、系统性会相应变差。

(四)质量保障体系标准不明确

高校通常会制定很多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有关的政策和文件,但是很少制定与非学历教育有关的政策。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政策不一定适用于非学历教育。即使有些学校会出台一些非学历培训政策,但是其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够,难以涵盖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方方面面,如非学历教育的办学目标和理念、发展战略、品牌化的定位、教师队伍和从业人员的管理体系、培训项目的建设标准、课程体系的制定标准以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等,因此难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其次,高校对非学历教育品牌化的重视程度。很多高校提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特色化发展,但是很少有高校以鼓励的形式建设非学历培训品牌化,如出台鼓励政策、奖励政策等督促开发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培训项目以及提高从业人员和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也并未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邀请一些知名专家教授给品牌项目的相关研发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二、对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的“三螺旋模型”解读

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 model,简称TH)为分析解决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视角,是目前分析高校、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的主流模型。该模型是一种创新模式,是指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见图1[6]),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7],形成一种非线性螺旋形的互动模式(见图2[8])。亨利·埃茨科维兹(Etzkowitz)和罗伊特·劳德斯多夫(Leydesdorff)受生物学三螺旋模式的启示,于1995年在论文《三螺旋——高校、企业、政府关系:基于经济发展的知识型实验室》[9]中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应当相互协调,以推动知识的生产、转化、应用、产业化以及升级,促使系统在三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提升。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很强的“互动自反”效应。“互动”指通过政校企三方互动,产生三方网络和混合型组织。“自反”指每一参与者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也兼而扮演其他参与者的角色。埃茨科维兹指出三螺旋的形成需要四个环节[10]-[11],而且这四个环节不断地循环。第一,每条螺旋角色转换,明确角色定位(互动推进自反);第二,各螺旋实施角色定位,新角色功能的实施,推进了三螺旋线的两两合作(自反推进互动);第三,三条螺旋之间的互动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能够覆盖三边的网络和组织(互动深化);第四,三重螺旋递归效应形成,不仅作用于自身的螺旋,而且作用于整个社会(互动和自反协同)。

三螺旋模型是一种创新模式,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也是创新的过程[12][13][14]。同时,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侧重于发挥高校自身的价值,而企业和政府的价值在其中的价值发挥较小,以致培养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培养质量不高,品牌的认可度得不到提高,影响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因此,将三螺旋模型引入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创新发展过程中,政校企既能够各司其职,又可以密切合作,促进三者在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过程中“互动自反”效果和资源共享与人才需求的充分交流,打破原有的边界,实现三方的螺旋融合。三者互相协调、互相作用产生的联合组织也能够有效提升人才质量和品牌认可度。

三、提出促进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的对策

基于三螺旋模型,结合高校非学历继续教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四大核心问题,从政府、高校、企业三个角度提出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对策,确保政府、高校、企业在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各司其职,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提升单条螺旋自身的能力,最终三条螺旋紧密结合、互相作用、联动耦合,角色之间发生偏转、重叠、交互,边界出现融合,共同推进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建设。政府加强品牌制度建设,指明“三螺旋”发展方向;高校解决品牌构成问题,提升“三螺旋”人才质量;企业满足品牌多元需求,完善“三螺旋”育人机制。

(一)政府加强品牌制度建设,指明“三螺旋”发展方向

政府在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制度建设是重要责任和义务。首先,政府方面需要规定政校企三条螺旋线各自的办学责任,强化各主体责任意识。其次,需要明确指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品牌化,这为政府、高校、企业以及政校企合作提供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同时也方便根据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第三,政策支持并引导高校和企业合作制定继续教育品牌培训专题,推进实践探索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提高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螺旋线的优势,使角色边界出现融合,从而提升非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和专业性、系统性,最终实现品牌化。第四,政府设立非学历教育品牌培训实践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高校进行非学历培训改革。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优势申报课题,创新性地设计不同职业、不同职位、不同深度的阶段性培训专题;企业可以参与到高校品牌项目设计过程中,提供实践性指导,同时也参与到政府评审环节,给予评审意见。第五,政府制订激励制度,鼓励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建设的优秀培训项目开发者,保护优秀培训创新者的合法权利。通过制度来保证培训开发者的收益,减小培训项目的成本,就可以让开发者获得持久的创新动力[15]。第六,政府设置质量指导和监控体系。在非学历教育品牌项目培训过程中,政府应该安排专家给予专业、系统的技术指导,以及安排负责人把握整个培训过程,提升“三螺旋”培训质量。政府加强品牌制度建设,意在确定“三螺旋”各主体的角色担当,协调“三螺旋”各主体的关系,引导“三螺旋”清晰品牌建设目标,提供“三螺旋”品牌发展的环境,有力推进和加强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建设的凝聚力。

(二)高校解决品牌构成问题,提升“三螺旋”人才质量

高等学校作为非学历教育办学的主体,拥有高素质的科研技术人才、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完整的管理体系等,在“三螺旋”中以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转移和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主。前文提到高校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存在的四大问题是:课程体系特色不突出、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从业人员队伍专业化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标准不明确。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校自身在学科综合、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优势,提出解决这四个核心问题的对策。

在课程体系方面,品牌发展要寻求特色之路,美国杜纳·E·科耐普说“品牌优势的确立主要得益于品牌特色和适销对路”[16]。目前培训项目同质化较严重,特色化无法体现,实现品牌化较困难。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应积极关注特色化。首先,课程体系要满足不同职业和职位的学习需求。工作人员需提前深入市场调研了解不同企事业单位职员的培训需求,根据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使知识传播、知识转移更加迅速,使知识创新更加积极,达到精细精准化。其次,课程体系依托高校学科优势设置。每个高校都有不同的优势学科,优势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校在该领域的地位,聚集了优秀师资、前沿技术等,更容易开发特色化课程体系,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师资队伍方面,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是打造高校继续教育品牌的基础。教师队伍组成应除本校教师外,增加优秀且愿意组建团队的政府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高技术人才,促进“三螺旋”三方行为和功能的交迭,出现“互动自反”。政府高级管理人员拥有全面的管理知识和娴熟的管理技能,为非学历教育品牌化课程设计、策划、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支持;企业高技术人才拥有新技术、新理念、新理论、新知识,为非学历教育品牌化课程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由于师资队伍构成的丰富性,以往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缺少、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在从业人员队伍方面,高素质、专业化的从业人员是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的保证。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对继续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至关重要。高校应该在从业人员上岗前组织针对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的培训,让从业人员熟悉品牌化培训的定位是什么,如何与企业、政府合作协商品牌化发展,如何将高校优势学科应用于非学历教育,以及关于人员招聘、年度考核、奖励等制度的拟定等。其次,从业人员岗位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也很重要。明确的分工和清晰的职责有助于提高培训项目实施的效率,有助于“三螺旋”密切合作、相互作用的环境早日形成。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高校在落实上级文件的基础上,制定涵盖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全方位全视角的学校政策。课程体系应该有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应该有聘任制度和年度考核制度等,政校企应该有合作条例,以及鼓励政策、奖励制度等。高校联合政府和企业共同解决非学历教育品牌构成四大核心问题,促使“三螺旋”各主体相互影响、紧密联结,达到“互动自反”,最终产生“递归效应”,既对各螺旋体系产生影响,也对更广泛的社会产生作用。

(三)企业满足品牌多元需求,完善“三螺旋”育人机制

积极发挥企业在政校企“三螺旋”合作中的主动参与作用,服务于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建设过程,满足品牌化建设过程来自于高校和政府的多元需求。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有足够的能力提供给政府和企业所需的帮助,也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够与高校和政府合作形成“三螺旋”的關系。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只有学习型企业[17],才有创新的活力与动力。

首先,企业积极发展成为学习型企业,为满足高校和政府选择学习型企业开展“三螺旋”合作的需求。学习型企业不仅可以敏锐的捕捉到市场需求,而且也可以很快掌握世界核心新技术和主要科研成果,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并不断创造新价值,培养企业高端人才,将新旧技术进行重组构建,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企业在与政府和高校合作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实践指导能力,在合作中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三螺旋”纵向不断延申。第二,企业满足政府在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制度建设的需求。企业应积极参与政府非学历教育品牌制度建设,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对高技术、高技能、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以及市场对人才质量评价指标,给予合理化建议和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企业与政府合作能够正确有效的处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配的关系[18],使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促进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建设,趋于目标一致,增加“三螺旋”中两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消除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和矛盾,培养高质量人才。第三,企业协助高校在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发展过程中解决品牌构成问题。正如前文所述品牌构成四大问题是课程体系特色不突出、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从业人员队伍专业化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标准不明确。特色化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的从业人员以及有明确标准的质量保障体系都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提供培训需求,并将新技术、新思想与高校分享,主动安排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进入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和品牌培训从业人员团队,并使企业人员参与到课程设计、课程讲授、品牌项目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过程中,与高校师资队伍和从业人员以及政府负责人共建共商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培训项目。企业积极与政府和高校合作,补充了政府和高校在非学历品牌建设方面的不足,提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质量评价,提升了非学历培训质量,完善“三螺旋”育人机制,促进了“三螺旋”非学历品牌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建斌.转型背景下公办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思考[J].当代继续教育,2017(1):9-13.

[2] 赵肖琳,李震.继续教育品牌化经营的策略[J].教育与经济,2004,(4):59-59.

[3]刁庆军,吴志勇.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型——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成人教育,2011,31(10):4-6.

[4] 郭中华,黄如.论大学继续教育品牌建设[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1):25-28.

[5] 芦庆梅,王曦.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品牌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9(05):9-12.

[6][美]亨利·埃茨科维兹. 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文选[M].陈劲(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225-226.

[7] [美]亨利·埃茨科威兹,埃茨科威兹.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

[8] [美]亨利·埃茨科维兹. 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文选[M]. 陈劲(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226.

[9] Henry Etzkowitz, Loet Leydesdorff. The Triple Helix---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 EASST Review, 1995,14(1):14-19.

[10] Etzkowitz H . Innovation in Innovation: 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2003,42(3):293-337.

[11] 李小丽.三螺旋模式下大学技术转移组织构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25-26.

[12] 吴学松.高等非学历教育品牌构建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7,37(10):65-69.

[13] 祖静.构建创新型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4(2):9-12.

[14] 叶景佳,等.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品牌化建设研究——以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94-96.

[15]林学军.基于三重螺旋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体系研究[D].广泛:暨南大学,2010:69,77.

[16] 刁庆军,吴志勇.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型——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成人教育,2011,31(10):4-6.

[17] 林学军.基于三重螺旋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体系研究[D].广泛:暨南大学,2010:77.

[18] 佟林杰,孟卫东.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区域人才共享模式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2):93-95+102.

[责任编辑 李 帆]

猜你喜欢

品牌化
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大兴路径”
岚县“土豆宴”迈上品牌化发展快车道
西藏隆子黑青稞品牌化探究
浅议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
中药材种业品牌化战略
山西省功能农产品走向品牌化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栏目品牌化之路
从与韩国综艺节目对比中探讨我国电视综艺栏目品牌化策略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探讨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品牌化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