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绛的此爱与彼岸

2023-10-13许玮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3年9期
关键词:干校杨先生彼岸

许玮

三十岁之后才开始走进杨绛先生的文字,三十岁之前,我不敢也不愿轻易触碰她那颗晶莹而高贵的灵魂。

我常常觉得,人一辈子,有些情,有些爱,或者有些道理,都是随着光阴的穿梭“熬”出来的,非得走到一定的年龄,才能悟出这个道理来。

二十几岁时,青春的光焰炽热蓬勃,犹如闪耀在天穹中的丽日,生命的激情是大于理智的。有了岁数的累积后才渐渐明白,一路走过来,是荆棘让年轮有了深度,是磨难让躯体变得坚韧。好比杨绛先生,她活了一百零五岁,时间在她身上留下多少故事。太过青春的年纪,是不易走进她的文学世界和情感世界的。

在当代中国作家里,杨绛先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身上所闪现的治学的理性光芒,远大于文学的感性火焰。尽管她在文学创作上也是造诣非凡,我还是愿意把她归入学问家的行列。不过,她的文学才情,尤其是她面对生命泥淖时的优雅和从容,如何不让人感佩呢?

阅读杨绛,可称为我三十岁之后的一场“文学修行”。

最先捧起的是《干校六记》,薄薄一册,摹写特殊年代的人与事。山雨来时,全家分离。那段岁月,南来北往,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活早不是当初的模样了。作为文人,书斋已不存,家就是干校,干校就是家,丈夫、女儿、女婿,凭鸿雁传书,日子是重压之下的一种挣扎。然而,之后回首过往,她说,她心中并无恨。为什么要恨?“我们经历的,别人也经历了。”痛苦是特定年月里大家共同的遭际。那样的磨难,“六记”写不完,也写不尽,更多的是咽进肚里。我在想,十年间,她孱弱的身躯承受了多少风雨!苦,是灵与肉的煎熬,但她没有恨。恨不该是人生的底色,生命路上常常需要咬咬牙,再咬咬牙。

杨绛先生说过的话,我努力在悟,悟不到,是因为我还不够成熟。

后来捧起的是《将饮茶》,同样薄薄一册。此时,她已至暮年,晚来风凉,冷暖自知。古人常讲,人死后,世间一切皆忘,从此阴阳两隔。“将饮茶”三个字,在她七十岁的时候说出,似乎还有些早,但她从容地说了,是看淡生死——到了“将饮茶”的年纪,怕什么,还有什么忌讳?!

从杨绛先生优雅而朴素的字里行间,我读到了两个字——知足!活时知足,死亦无憾。人活着,也许早应该懂得一些道理,比如活着的意义、占有与奉献、待人接物,这都是必需的。说到底,人一生的行走,是为了一份爱。望得见彼岸,知足而淡然,是大智慧。当年,杨先生以惊人的毅力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几年后,这本书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来访的西班牙国王时,她就站在一旁,不惊,不喜,因为,不必惊,也不值得喜——生命中的日子就是這么一天天走过来的。

然而,生命还是要经历坎坷,尤其是分离。《将饮茶》之后,伤痛一个接着一个来了。1997年,女儿钱瑗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1998年,丈夫钱锺书病故,“我们仨”只留杨先生一人。

家,一下子散了。时间有时真的无情,分别时,恍如梦中。一副瘦弱的身躯,面对接连而来的打击,如何承受?杨绛先生一定有独自落泪的时候,但她走过来了。她相信,即使这个世界是混沌的,“死”也不能轻易道出,因为还有许多的“债”要还——人情之债,良心之债。于是,再往前走,往下活,也还得写,写就是“还债”。几年后,有了《走到人生边上》,又是薄薄一册,却字字珠玑。将近一百岁的老人,一个“老小孩儿”向年轻的生命释疑,希望给幸与不幸的人指一下路,好少走些弯道。

已渐百岁,杨绛先生真正是走到人生的边上了。

一百年,足够长,活着,尝遍人间五味,杨先生是这样,我们,也莫不如此。那么,阅读杨绛,确是一场文学上的修行。听她说自己走过的一世,四季没有了区别,因为生命是不停歇的创造。她从少女时代便提笔,到了已经望见生命彼岸的时刻,仍放不下此生之爱——爱人,爱生命,爱良知与道德。所以,杨绛先生之后,世上很少再有她那样的“女先生”了。

阅读杨绛先生,看时间里的风景,我懂了,有时,人生道理的提炼,真没什么玄虚。我从三十岁之前走到了三十岁之后,其实路两旁景色依旧,变了的是心灵所想,是愈加看清了生命中的那份挚爱。

这些年,我经常会很孤独。我知道,读书疗治不了心上的这份寂寞,因为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要思考。思考是孤独的跋涉,只能将人推向更空旷的虚无。说到底,我们还得真正面对生活,像杨绛先生那样,面对生命中不期而遇的失和得,淡淡一笑,不惊,亦不喜。

我知道,这一切,是大智慧,而我还不能够。

拥杨绛先生的书入怀,我觉得心上清朗,想问题不至于太过偏执,也不走极端。那么,亲近她便是一个通向彻悟的过程。我用“亲近”,不是矫情,因为,好文字能涤荡心灵的尘埃。多少年了,我寻觅的正是这份静。

放下书,从窗外望去,故乡的七峰山如屏高耸,青烟淡淡缭绕,犹如大山广博的襟怀里缠绕着的丝巾。多少回,抬头看山,我感到心中冲腾着早已消失的赤子情怀。每个人都有现实的故乡,也都有一个精神的家园,只是,现实的故乡可以用脚步走回去,但精神的家园在哪?又怎么归航?杨绛先生“走”了一百多年,她“回家”了,故事已经结束。对我们而言,这一切,却还需要跋涉。

也许,渡到望得见生命彼岸的时候,才明白,人一生的时间,其实只为了爱。

猜你喜欢

干校杨先生彼岸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彼岸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八)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五)
幸福不在彼岸
畅游于大西洋彼岸
难忘老父亲的干校逸事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