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并不是工具

2023-10-13朱洪涛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3年9期
关键词:大学老师魅力读书

朱洪涛

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

中文专业的学生要获得的能力说到底主要就是两种:读和写。读方面设置了很多课程,写方面就是大学里普遍设立的基础写作。读和写本身是一体两面,读多了读通了读明白了自然有写的需求,写之中又促进了读。如果只读不写,就是眼高手低,写的能力会越来越萎缩;如果只写不读,写不远也写不深,更严格来说,没有读只有写,那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与写是硬币的两面,现在只见一面,另一面早已经蒙满了灰尘。那我的问题是:写作课为何在大学中文系普遍鸡肋化?也许不是每个学校都如此,但应该是普遍倾向。

从教师方面而言,从我读大学的时候就耳闻一种说法——没水平的老师就去教教写作之类可有可无的课程。这是对写作课最大的误解。也许不能要求大学老师个个都是作家,即便是作家也未必能讲得头头道道。从准入门槛看,现在的大学老师基本都是博士毕业,什么专业都有,但之前很长时间里唯独没有写作学博士(写作因其独特性,很难用现代学科体系去衡量)。教授写作的,都是相近专业的老师。普遍的教法是分门别类讲授理论知识,这很容易把写作课讲成中国文章学或者文学理论。最后就是老师划划重点,学生背背重点,考试一过,所有的一切都忘到九霄云外。实不相瞒,我的大學写作课就是这样上了一个学期,让我对写作毫无兴趣。而且写作课一般只开一个学期,学生多课时少,若想上得有声有色,若想教师开心、学生有获得感,是一件很难的事。

就学生而言,这门课学下来,我发现人不悦学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一个问题:民国时期之所以有那么多讲书人讲堂风采的逸闻趣事流传下来,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与老师相得益彰,二者互相激发,比翼而行,是思想与学问的交错。而现在的学生,普遍不大爱读书,对知识的兴趣不能说没有,但不浓厚是真。况且课堂的要求也不是让每一个人读万卷书——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而是读基本书、常见书,甚至具体的几篇文章。

知道得少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若你有意牵引,自然会上轨道。关键是对知识本身兴致全无,也不想了解,只是求一学分而已,对老师提出的知识上的要求好像还颇反感,普遍相信耳食之言。即使是真看书的人,只读自己喜欢的,不熟悉或不喜欢的便采取瞟一眼的态度,实际也于事无补。所以,学生的素养堪忧。我觉得他们更多需要的不是不断地上课、写作业,不是整天忙忙碌碌,而是安静下来,从头到尾读几本好书。

大学是最应该读书学习的地方,然而我看到的不管是名校还是一般学校,读书声渐渐稀少了。走在校园里你听到的背英语单词的声音,永远比背唐诗宋词的声音要洪亮,低头拨弄手机的人永远比拿纸质书的人多。读书的精神快乐早就被吃喝玩的快乐大面积替代。因为之前的教育在知识上投喂过多,导致学生对新知识的吸取普遍无感,只要不谈学习,干别的一般都兴致勃勃。这实在是教授写作成效不好最内在的原因。

另外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对写作还是有兴趣,这种兴趣是建立在知识性与趣味性关联度高的基础上。大一新生尚是一张白纸,好好描摹还是有效果。他们之中不乏一些有想法的学生,他们的见解别具一格,弥足珍贵。我在有限的经验里做一些有限的努力,采取一次课一个主题的方式,比如如何写人物、如何写风景、如何写动物、如何写开头与结尾、如何写朴素、如何布局,弱化理论,强化真写,先提出写作的标准再创作,写完之后再分析,尽量让他们有获得感。

天底下有些事慢比快好。写作并不是工具,最起码我不认同它仅仅是工具。它是作者内心愉悦的再现,是表达“我”的发现。写作应该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很具有独特性的一种方式。现在的学生获得的快乐很简单也很轻浅,因为快乐又多又频繁,来得快去得快。很多人的心灵好像已经纤维化,说空心还谈不上,但是不走心已经是普遍状态。他们在诸般物事中都能得到快乐,看一段视频、听一首歌、打一场游戏、吃一顿饭、理一次发都可以,唯独写作的快乐越来越稀少。原因当然不是写作没有魅力,写作的魅力一直都在,而是缺少发现它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没有人告诉他们如何体会写作之魅力。

写作变得越来越急迫、越来越缺少章法,因为写作成了任务。

所以我认为,写作要逆着人群走。

猜你喜欢

大学老师魅力读书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一名大学老师的“扶贫时间”
《东方欲晓》的魅力
我的大学老师羊春秋
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的区别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我们一起读书吧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