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医眼科扶阳法制方用药规律
2023-10-13赖思艺邱心悦罗雨薇刘光辉
赖思艺,邱心悦,罗雨薇,刘光辉
扶阳法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机体阳气不足的方法,或促使阳气恢复,或辅助阳气运行输布正常,最终实现阴平阳秘、正胜邪去而病愈[1]。扶阳法在中医眼科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既往以扶阳法论治眼病的相关报道较多,但其中选方用药规律有待分析补充[2-4]。本研究检索并提取应用扶阳法治疗眼病的临床报道中的方药,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其中的用方用药规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1982 年1 月—2022 年9 月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扶阳法应用于中医眼科的相关文献。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有关扶阳法治疗眼病的文献;(2)处方具体完整;(3)能够判断治疗有效;(4)药物相差<3味的处方只纳入1次。
排除标准:(1)保健、药膳、酒类处方;(2)外治处方。
1.3 研究方法
以“阳虚”“扶阳”为检索词,并选择同义词扩展,如“阳气虚”“通阳”“温阳”“护阳”“升阳”“助阳”“养阳”等,限定学科为“中医学”进行检索。将检索结果导出至NoteExpress 软件,去除重复文献及其他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将纳入文献的题目、作者、处方信息录入Excel 2010 软件中建立数据库,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对处方中的中药标准化处理,如“淮山药”记录为“山药”;“元胡”“玄胡”统一为“玄胡索”等。中药的分类及性味归经参照《中药学》[6],统一规范化处理后,进行分析。依据纳入文献中的中医辨证分型、功效主治等推导方剂五脏归属。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统计报表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对中药的频次、用药模式等基本信息进挖掘、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最终纳入文献81 篇,涉及处方共138 个,中药168味,药物总频次累计1,350次。
2.2 处方五脏归属分析
按主治五脏归属分类,共计12 类(表1)。排在前5 位的分别是脾(42 次,30.43%)、脾肾(28 次,20.29%)、肾(24 次,17.39%)、肝(16 次,11.59%)、心(6次,4.35%)。
表1 中医眼科扶阳处方主治五脏归属统计
2.3 处方频次统计
按处方化裁原方归类统计(表2),以吴茱萸汤最多(11 次,7.97%),其次为苓桂术甘汤(9 次,6.52%)、补中益气汤(8 次,5.80%)、肾气丸(7 次,5.07%)、真武汤(6次,3.62%)。
表2 中医眼科扶阳处方频次统计
2.4 中药性味归经统计
中药四气以温性药最多(图1A),共47 次(27.98%),其次为平性35 次(20.83%),微温28 次(16.67%),寒性22 次(13.10%),热性21 次(12.50%),微寒11 次(6.55%),凉性4 次(2.38%)。五味以甘味药最多(图1B),共69 次(41.07%),其次为辛味药51 次(30.36%)、苦味药34 次(20.24%),酸味药6次(3.57%)。归经以脾经最多(图1C),共40次(23.81%),其次为肾经27 次(16.07%)、肝经26 次(15.48%),肺 经20 次(11.90%),心 经19 次(11.31%)。
图1 中医眼科扶阳处方中中药四气、五味和归经分布图
2.5 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使用频次≥20 次的中药(高频中药)有24 味(表3),排在前5 位的依次为茯苓(71 次,5.26%),白术(68 次,5.04%),黄芪(60 次,4.44%),附子(54 次,4.00%),桂枝(51次,3.78%)。
表3 中医眼科扶阳处方中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2.6 核心药对组合
按支持度≥23 得到中药关联网络图(图2),共14 个核心药对组合,包含9 味中药。关联度性最高的是白术-茯苓,其次为黄芪-白术、桂枝-茯苓、白术-桂枝、黄芪-茯苓。
图2 中医眼科扶阳处方中中药关联网络图
3 讨论
扶阳法源于《黄帝内经》[7],法自《伤寒杂病论》[8],在明清时期形成,并被后世医家不断丰富发展,是中医学重要治法[3]。阳气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温煦形体官窍、维持精微正常运行输布及卫外抗邪等作用[1]。故阳气异常,百病丛生。目窍作为九窍之一,也常因此受累。诸多因素可致阳气异常而生眼疾,如脏腑功能失调,化阳不足;阴寒之邪中伤,耗损阳气等,皆使阳伤正虚,温煦、蒸腾、抵御无力,浊阴之邪侵害目窍、阻滞目系。而寒湿、痰饮、瘀血等浊阴之邪又困遏阳气,形成恶性循环,更使阳气失用。故扶阳法并不拘泥于补阳,还包括温阳、护阳、通阳、纳阳等[4,9],即温补五脏阳气治疗阳虚;或消减损阳因素顾护阳气;或以调枢、通下、利水等疏通郁遏之阳;或消散阴寒内邪使浮阳回潜。
分析眼科扶阳方剂五脏归属发现,其以扶脾、肾、肝阳为主。扶脾阳助运化水谷以温阳;助运化水湿、协调升降以通阳升阳。肾阳为阳气之根,扶肾温阳而助目之功能正常发挥。目为肝窍,若肝条达之性被郁,肝阳难展,气、血、津液不行,目窍不得濡养;郁久生虚,迁延致寒[10],寒邪上泛目窍而出现眼部病症,故扶肝阳可温阳纳阳。尽管扶助心肺之阳在眼病论治中较为少见,但是在部分眼病的治疗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3],不可忽视。
其中高频方剂为吴茱萸汤、苓桂术甘汤、补中益气汤、肾气丸以及真武汤。吴茱萸汤可消散三阴寒浊以护阳纳阳。中焦虚寒,浊阴上乘或寒犯厥阴,上袭目窍,致青光眼、视疲劳、角膜炎等诸多目疾,临床以吴茱萸汤治疗可获良效[11]。目窍结构精微,以通为用,稍有郁滞则易生目疾[12]。若阳气温煦推动失常,津液无以正常输布则集聚成痰湿、水饮,壅塞目窍。苓桂术甘汤温阳通阳,对阳虚水停所致的流泪症、青光眼、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视乳头水肿等疗效可观[13]。补中益气汤补脾胃以温阳升阳,助阳化生并上贯于目以濡养目窍,又能升阳举陷,助胞睑之开合,广泛用于治疗上睑下垂、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病变等[14]。肾气丸温阳通阳,助肾蒸腾气化而维持目窍清明,临床用于治疗视瞻有色、黄斑水肿、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15-17]。真武汤温阳通阳,助阳散饮以维持目系通畅,被用于治疗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混浊等眼病[18]。眼科扶阳用方总体以温阳、通阳多见,部分或兼有护阳、纳阳之效,旨在最终实现阴平阳秘。
从总体药物属性分布来看,眼科扶阳用药以温性为主,其次为平性、寒性、热性等,药味以甘为主,其次为辛、苦等。温热药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阳通络、利水除湿[6],作温阳、护阳、通阳、纳阳之功,既生发阳气助目功能正常发挥;又消散痰浊、水饮等浊阴之邪以维持目窍通明。《神农本草经读》[19]云:“言和平之药,凡身体五脏百病,皆可用而无顾忌也”。平性药物和合调平,既能调和气血阴阳,恢复目窍及周身阴平阳秘;又可调和诸药,使全方补而不滞,燥而不伤[20]。甘味能补能和,充阳补虚以温阳、护阳,濡养目窍;辛味能散能行,消散寒湿以通阳、纳阳,畅通目系[6,21]。苦者坚阴,寒者滋阴,扶阳法处方的组方中常佐小剂量苦寒之品,一方面滋阴养目,阴中求阳,助阳生发;另一方面,反佐温热药物,以防燥热太过耗伤阴津。在归经方面,扶阳法用药主要归脾经,其次为肾经、肝经,与处方五脏归属一致。
高频中药以补益、温里、利水渗湿及解表药物为主。补益、温里是为扶阳温阳;利水渗湿是为扶阳通阳;解表药物辛散升阳,化寒湿,通目系,又引药上达居于高位之目窍,解表药物在眼病扶阳中的应用极具眼科特色。高频中药中,茯苓、白术健脾渗湿以补阳、通阳,现代研究[22]表明,茯苓素能够促进机体水液代谢,消散水饮以通阳,维持目窍通畅;茯苓水煎液可降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发生率[23],保护胃黏膜从而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为阳气提供后天之源;白术内酯Ⅱ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24],能够减轻微血管瘀滞从而通利目窍。黄芪行滞通痹以通阳,现代研究[25]表明,黄芪多糖可减少白细胞在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上的黏附而保护视网膜。附子补火助阳以温煦目窍,另外药理学研究[26]表明,附子能够舒张血管,减轻瘀滞,维持目窍清明。桂枝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具有舒张血管、抗凝血等作用[27],通利目系而疗眼疾。另外,桂枝辛散而助药上达,是眼科扶阳特色药物。
药对白术-茯苓中,二药相须为用,能够健脾祛湿、益气生血、利水消肿,既补阳虚之本,又消阳病之标;黄芪-白术相配,除补气健脾、利水消肿外,又益卫固表,助阳御邪;桂枝-茯苓温阳化饮、健脾行水之效,又能助阳化气,增阳之温煦蒸腾效力。这些药物组合显示扶助脾肾之气(阳)在眼病的扶阳治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临床上,上述核心药物组合广泛见于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方中,发挥了温阳、通阳、护阳、纳阳等作用,对证应用于各类眼科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14-15,19,28]。
综上所述,中医眼科扶阳法治疗眼病时常用扶助脾、肾、肝阳之方,用药虽以温热药物为主,但并不单纯采用峻猛补阳之品,常配伍益气、淡渗、辛散之品以滋养、顾护、疏通阳气以畅通目系、助阳气布散。本研究客观地挖掘了扶阳法治疗眼病的处方用药规律,为日后中医眼科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一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