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久视伤血”理论探析近视
2023-12-18孙宏睿亢泽峰曹珂儿张明明侯昕玥王健全
孙宏睿,亢泽峰,曹珂儿,张明明,侯昕玥,王健全
近视指眼在调节放松状态时,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1]。目前世界范围内近视发病率为28.3%,预计到2050 年将达到40.8%[2],我国近视人群近7亿[3],患病率居世界首位,其中,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为52.7%[4],呈低龄、高发、进展快的特征,及至高度近视,其并发症常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中医在“整体观”“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对近视进展的不同阶段,有着防、控、治方面的优势。《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5]中首次提出“久视伤血”。本文从“久视伤血”理论角度探析近视的因、机、证、治,以期为临床防治近视提供理论支持。
1 “久视伤血”的中医理论基础
“血”是机体内循行于脉中的红色液体,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之一。《景岳全书·血证》[6]中“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之所在,无非血之用也”的论述,指出了血濡养和化神2个方面的功能。血主濡之,血行脉中,运行周身,充养五脏六腑各个部位。“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5],说明血气充沛,血脉通畅,人之精神情志正常,目光有神。血不足,则机体生理功能难以维系,转而出现病理状态。
“目得血而能视”[7],指出血是目得以维持视物功能的重要基础物质。“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8],说明目与血的生理、病理相关性。目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9],五脏六腑上注之精血是构成目的物质基础,为目体,阳气蒸腾目中血液,散布精微,使目之神光发越,以视万物,为目用。目视物则动血,生理情况下,阴平阳秘,目方能察色辨物;病理情况下,劳瞻竭视,“目用”过度,“目体”过耗,故而久视伤血。肝受血而能视,上连目系而开窍于目,所以目与五脏中肝的关系最为密切,也尤以肝血的濡养最为重要。目中之血,又称“真血”,《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8]曰:“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所以目中真血得之于肝,久视伤血,首伤肝所藏之血。
2 “久视伤血”理论与近视的关系
2.1 “久视”是近视的主要病因
近视的病因复杂,尽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学界仍未就此达成一致共识。《目经大成·八十一证》[10]载:“双眼近觑是生来,不是生来却祸胎”,认为先、后天因素都是近视的成因。《医学入门·杂病》[11]补充“祸胎”为“极目远视,夜书细字,镂刻博奕伤神,皆伤目之本”,明确指出近视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与后天劳瞻竭视即“久视”。“久视”即为长时间看,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学习,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长时间暴露在人工光源下和处于空气污染、不良的视觉环境中,将会引起视疲劳,导致睫状肌持续性痉挛,造成近视的发生发展。故“久视”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因。
2.2 “伤血”是近视的重要病机
《证治准绳·杂病》[12]云:“盖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者,故光华不能发越于外,而偎敛近视耳”,认为阳虚阴盛,目之阳气不能正常蒸腾阴液以供养目系,目之光华不能发越而致近视。《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13]曰:“夫目不能远视者,由目为肝之外候,腑脏之精华,若劳伤腑脏,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可见劳伤肝脏,肝之精不足,而致目不能远视。《审视瑶函·内障》[8]言:“肝经不足肾经病,光华咫尺视模糊”,认为近视病机与肝肾不足有关。其中,“伤血”是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5],指出目之络脉上输五脏六腑之精血,渗灌目窍,以发挥目的正常视瞻功能。目之络脉运行目中气血,是脏腑经络的分支,可进一步分为气络和血络[14],目中气络具有推动、运化的作用,以供目用,目中血络起着输布、濡养的作用,以成目体,共同构成“目内经气环流系统”“目内血循环系统”,维持目之稳态,保证瞳神的正常生理功能。久视伤血,目之真血不足,目之血络空虚,目络失养,损伤目体,血为气之母,血虚则气不足,故目之气络无力推动血行,亦无力化生新血,目用失常,神光不得发越而致近视。肝主筋,血养之,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劲,肝血亏虚,则筋力减退,甚至拘挛。久视伤血,目中真血渐亏,肝所藏之血亦渐亏,目之筋失于肝血濡养,目筋拘急,出现视物不能持久之目倦,日久目筋失其灵活而致近视。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视力逐渐下降,若“久视”的状态未能得到调整,或视物不清未能及时改善,则目血愈伤,目之血络空虚失荣,络脉虚损,产生病络,血伤气损,目之气络无力运行血液,津液代谢失常,血停成瘀,津滞成痰成湿,痰湿瘀“邪阻”日久,化生内“毒”,“毒”浊目络,络道亢进,出现异生血络——“败络”[14],即脉络膜新生血管,络损血溢,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故“伤血”是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
3 “久视伤血”理论指导近视防控
3.1 “未病先防”预防近视发生
建立儿童眼健康档案,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兼顾遗传因素,对儿童将来是否患近视作出预测,有针对性地加强屈光检测,及早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控制儿童青少年的读写姿势、读写材料和电子产品使用,避免“久视”。适时适量的户外活动可促进机体气血循环顺畅,气机畅,血脉利,目得血养。睡眠不足可能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15],“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5],所以重视睡眠,保证睡眠时间充足,使肝有血藏,目方有血养。高糖也是近视的危险因素之一[16],长期的高糖摄入会影响机体血糖、胰岛素水平,从而影响胰岛素等信号通路,参与近视的发生发展,甜食多滋腻,过食则影响脾胃运化,所以均衡饮食,防止饮食偏嗜,使水谷精微化生有源,入血上输以养目。“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5],因此,增加学校周围绿色度,可降低近视发生发展[17],多看绿色,益肝明目。
3.2 “既病防变”控、治近视进展
科学正确的配镜矫正,可改善视物不清下的“久视”情况、防止眯眼引起的散光问题、延缓近视进展。眼保健操、耳穴压丸、揿针、梅花针、眼部穴位贴敷、艾灸和按摩等中医特色适宜技术,可通过刺激眼周穴位和耳部、全身的反应点调节气血,影响经络中气血的运行,行气活血,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增加调节幅度,缓解视疲劳,控制近视进展[18]。各类养血中药复方在近视发展的不同阶段均有其独特的疗效优势。
假性近视向真性近视转变,及早期低度近视,病机多为心阳不足,气虚神馁,神光拘敛[19],心主血脉,心之阳气推动血液循环周身而无息止,心阳不足则血运迟缓,造成目之“伤血”状态,可出现视远模糊、心悸神疲、舌淡脉弱,治以益气行血,“定志丸治目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远视,责其无火,当宜补心火”[8],故方用定志丸,以辛温之远志、石菖蒲益心阳、安神定志,人参补气养血安神,茯苓健脾宁心安神,朱砂安心神,使心阳足,血脉畅,目之气血充盈畅达。低度近视向高度近视转变,以及高度近视病机多为竭视劳倦,耗伤津血,目失所养[19],随着目之“伤血”逐渐加重,近视逐渐进展,可表现为视远模糊、目倦神疲、目涩少泪、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虚等,治以益气养血、补肾养血,方用八珍汤、养血补肾方[20]。八珍汤四君合四物,健脾益气、补血活血以养血。养血补肾方,以五子衍宗丸(菟丝子、枸杞子、车前子、覆盆子、五味子)补肾益精,四物合丹参活血养血,黄芪、白术健脾益气。高度近视向病理性近视转变其病机为精血亏虚,目之血络空虚失荣,络脉虚损,产生病络,血伤气损,津液代谢失常,目络瘀滞,痰湿瘀邪阻日久,化生内“毒”,“毒”浊目络,络道亢进,异生血络——“败络”,至此,表现为眼底新生血管,并发黄斑病变,治以补肾养血、活血养血,方用加减驻景方,方中菟丝子、楮实子、枸杞子补益肝肾精血,茺蔚子补阴活血,五味子强阴益精,茯苓合桂枝温经助阳,郁金合三棱辅生三七活血养血。
4 小结
我国儿童青少年学习压力大、用眼负担重,近视发病率和病理性近视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且现阶段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治效果相对有限。“久视伤血”理论始于《黄帝内经》[5],揭示了近视的病因病机,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预防近视发生,既病防变,控制近视进展,治疗病理性近视并发症,可指导近视全周期防、控、治,发挥中医学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