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接种新冠疫苗后玫瑰糠疹临床特征分析
2023-10-13郑冰洁王艺蓉贾华琴姚晨龙钱秋芳
郑冰洁 林 晓 王艺蓉 贾华琴 姚晨龙 钱秋芳
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62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PR)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发疹性皮肤病。通常先出现“前驱斑”或“母斑”,多位于胸部、颈部或背部。数日至2周在躯干和四肢近端分批出现更多与前驱斑相似的子斑,持续6~8周左右消退。
目前研究表明,人类疱疹病毒6(human herpes virus 6,HHV6)和HHV7再激活可能在PR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也有少量在使用新药物和疫苗接种后出现PR的报道[1]。自新冠疫苗接种以来,全球已报道多例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PR,以及玫瑰糠疹样发疹(PR-like eruption,PR-LE)的案例[2-4]。但基本都是成人患者,儿童人群中报道很少。因此,我们回顾分析了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PR的儿童病例的临床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中国上海地区自2020年8月12日起,启动了15~17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9月3日起开始了12~14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的新冠疫苗品牌为CoronaVac(科兴)、COVILO(北生),分别由北京科兴中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Sinovac Life Sciences Co.,Ltd,Beijing,China)及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Beijing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Products Co.,Ltd)生产,均是灭活疫苗。此后,我院皮肤科陆续接诊了多例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PR的患儿。
因此,我们通过医院电子病史系统,检索在2020年8月至2022年3月,因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皮疹、就医后诊断为PR的病例。电话联系患儿家长,采集详细病史,包括疫苗接种厂家、剂次、接种后出现皮疹的时间、症状、皮疹持续时间等。另外,体格检查、血常规、嗜酸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数据也被采集录入。
数据采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通过检索医院电子病史系统后,共有21例患儿被纳入分析,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15岁,平均年龄为(9.48±2.14)岁。
电话联系患儿家长后,有2例失联。在19例提供接种详情的患儿中,12例接种的是COVILO(北生),7例接种了CoronaVac(科兴)。63.2%(12/19)的患儿在接种第1剂后出现皮疹,31.6%(6/19)的患儿在接种第2剂后出现皮疹。1例(5.3%)接种第1剂后出现少量皮疹,并在第2剂接种后皮疹加重。在接种第1剂出现皮疹的患儿中,3例接种了第2剂未出现皮疹,6例未继续接种第2剂。
所有患儿接种疫苗后及皮疹出现前,均没有发热及其他不适症状。接种疫苗后出现皮疹的时间最短2天,最长14天,平均为(6±3.67天);7例(33.3%,7/21)皮疹轻度瘙痒;2例(9.5%,2/21)患儿就诊时仍存在母斑,其余患者就诊时未发现母斑、且不能回想起是否有过母斑。行血常规检查的16例患儿中,5例(31.3%,5/16)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轻度升高,其余血常规结果无明显异常。
这些患儿在使用了糖皮质激素药膏及抗组胺药治疗后,皮疹逐渐消退。皮疹持续时间,最短14天,最长90天,平均(41.6±23.97)天(表1)。
表1 接种不同厂家疫苗后出现PR的患儿情况 例
3 讨论
PR被认为与人类疱疹病毒6、7再激活有关,其他感染、心理应激、妊娠、药物亦可导致[5,6]。疫苗接种后导致PR的报道相对较少,已有的报道中,疫苗种类包括天花、肺结核、流感、甲型H1N1流感、白喉、破伤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DTP)[7]。自新冠全球大流行期间,和新冠疫苗大范围接种后,也有多篇发生PR的报道,但基本集中在成人。我们报道了21例中国上海地区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PR的儿童病例,据我们所知,目前没有类似报道。
Buckley等报道,接种疫苗平均10天后出现皮疹,53.5%在接种第1剂后,36.7%在接种第2剂后,10%为接种第1剂和第2剂后均出现皮疹,皮疹维持时间约为5.6周[6]。也有文献表明从接种疫苗到皮疹发作的平均时间间隔为5~17天,皮疹持续时间为2~6周[1,8]。我们的研究中,从接种疫苗到皮疹发作时间为6天,皮疹维持时间平均为41.6天,与之前报道的数据基本相符。
疫苗接种后引起PR、PR-LE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疫苗诱导的高细胞因子反应,进而导致免疫失调和潜在内源性病毒如HHV6、HHV7的重新激活可能是其中的原因[8]。已报道的新冠疫苗接种后诱发带状疱疹的病例,也从侧面证明了此点[7]。与经典PR相比,疫苗接种后导致的多为PR-LE。PR-LE往往更瘙痒、皮疹广泛、融合。母斑并不明显,患者多没有前驱症状。PR-LE血嗜酸性粒细胞往往会明显增多[9]。HHV6、HHV7再激活的病原学检测可确认PR的诊断[7,9]。在我们的病例中,所有患儿接种疫苗后都没有出现发热,皮疹都是典型圣诞树样分布的、泛发性黄红色鳞屑性斑片,更符合PR-LE的表现。但仅有7例患儿皮损轻度瘙痒、大多数家长并不能回想起就诊前是否出现过母斑,且我们无法进行HHV6、HHV7的病毒学检查。因此,对于我们的病例无法准确区分PR和PR-LE。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接种第1剂后出现皮疹的12例患儿中,高达50%(6/12)的患儿不再接种第2剂疫苗。鉴于目前全球新冠肺炎仍处于流行状态,不应由于PR或PR-LE这类轻度和自限性皮肤不良事件而中断疫苗接种计划。因此,我们建议不管是PR还是PR-LE,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的这类皮肤反应,均应写入疫苗不良反应中,以使医生和患者有更多的了解,减少不必要的疫苗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