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瘤型麻风伴II型麻风反应一例

2023-10-13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抓痕麻风鳞屑

李 茂 宋 黎 彭 科 陆 茂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500

瘤型麻风伴II型麻风反应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四川人,汉族,已婚,农民,小学文化。面部、躯干和四肢皮肤无明显诱因出现浸润性红斑、结节10余年,加重伴低热2个月。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红斑、结节伴疼痛及灼热,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口服及肌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疼痛较前缓解,但皮疹仍反复发作。患者曾两次于四川省某医院行组织病理等检查,分别提示荨麻疹性血管炎和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接受相关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皮疹疼痛好转,但皮疹一直未完全消退。出院后长期口服“泼尼松片,每天1次,每次2片”。2个月前,患者双上臂皮疹较前增多,疼痛较前加重,伴低热、发汗,服用既往药物无明显缓解。在我科住院期间出现左眼痛、畏光、视物模糊等不适,眼科会诊后诊断为虹膜睫状体炎。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否认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家族中类似疾病者。

体格检查:T 37.8℃,P 81次/分,R 20次/分,BP 119/80 mmHg。左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痛、眼胀,裂隙灯下见:前房浑浊,房水闪辉,可见羊脂状KP沉着,瞳孔缩小。皮肤科查体(图1~4):双眉毛完全脱落,双眼闭合正常,颜面潮红、浮肿,浸润性暗红斑,边界不清,稍隆起皮肤,伴灼热、疼痛。四肢可见多处呈对称性分布的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浸润性暗红斑、结节,大小约1 cm×2 cm,边界不清,隆起皮肤,有抓痕、鳞屑,未见结痂,伴疼痛。胸背有数枚红斑,腹部及臀部见较多暗红斑,形状不规则,约蚕豆至硬币大,隆起皮肤,表面干燥有抓痕及鳞屑,皮肤无结痂、破溃。双膝关节可见散在溃疡、结痂。胫前及足跟皮肤干燥有鳞屑。指缝、外阴无丘疹和结节。红斑处及手足感觉异常;双下肢可扪及肿大较硬的腓总神经,双下肢浅感觉大致正常,手足无畸残。

图1 双眉毛完全脱落,双眼闭合正常,颜面潮红、浮肿,浸润性暗红斑,边界不清,稍隆起皮肤,伴灼热、疼痛感;胸部有数枚红斑、腹部见较多暗红斑,形状不规则,约蚕豆至硬币大,隆起皮肤,表面干燥有抓痕及鳞屑,皮肤无结痂、破溃 图2~4 四肢可见多处呈对称性分布的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浸润性暗红斑、结节,大小约1 cm×2 cm,边界不清,隆起皮肤,有抓痕、鳞屑,未见结痂,伴疼痛感 图5 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蓝灰色泡沫样细胞弥漫性浸润,与表皮之间有无浸润带(HE,×100) 图6 抗酸杆菌6+(抗酸染色,×1000)

皮肤组织病理(上肢):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蓝灰色泡沫样细胞弥漫性浸润,与表皮之间有无浸润带(图5),抗酸染色可见大量的杆菌(图6)。特殊染色:抗酸(6+),六胺银(-),PAS(-);免疫组化表型:B淋巴细胞:CD79a及CD20散在+,T淋巴细胞:CD3散在+,浆细胞:CD38及CD138散在+,CD15(组织细胞+),CD4(散在细胞+),CD8(散在细胞+)、CD30(散在细胞+),S-100(散在上皮细胞+)。

诊断和处理:临床考虑瘤型麻风伴II型麻风反应。采用MDT-MB方案,同时治疗神经炎和麻风反应。出院4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红斑、结节大部分消退,疼痛明显缓解,继续在当地疾控中心接受治疗。

讨论皮肤科是麻风患者就诊的首选科室,提高皮肤科医生对麻风的警惕性是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此病的关键。本患者患病10余年间,发病初期多次被误诊为荨麻疹性血管炎和Sweet病,未能及时接受麻风规范治疗,患者伴发II型麻风反应也进一步增加了本病诊断难度,提高临床医生麻风诊断水平十分迫切。

猜你喜欢

抓痕麻风鳞屑
沟通表里和解祛邪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肤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手臂上的抓痕
敲打
抓痕集之五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鳞屑程度与维吾尔医体液(helit)学说关系△
牛皮癣有什么良药良方根治
正确对待老公背上的抓痕
贵阳市边远农村村民麻风健康知识调查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