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护航
2023-10-12朱德华
朱德华
“我们什么时候结婚的呢?大概是2009年底吧。”王娟很忙,忙到猛一问和丈夫结婚的日子,她好像都有点“蒙圈”了。
王娟忙,主要是因为儿子杜战。每天,她要陪他做数个小时的康复训练;提前帮他预习功课,和他一起读读写写;陪他在家看看电影;就寝前,再给他按摩、推拿……
2011年8月,在安徽省萧县老家养胎的王娟,足月顺产下一个健康的大胖小子,一家人欢天喜地。那时候,丈夫杜凯正在执行远洋演训任务。杜战出生第二天,王娟就办理了出院手续。
到家那天下午,杜战的哭闹声将王娟惊醒。生产的那几天,她身体疼得几昼夜没睡一个囫囵觉。好不容易回家了,婆婆便把杜战抱到二楼照看,让她在一楼能够好好补觉。
天气闷热,杜战因高温缺水浑身滚烫发红,此时,前来串门的热心邻居也拿来体温表,一量体温竟有40℃多。
从家到最近的儿童医院一路堵车。2个小时的车程里,王娟不停跟杜战说话,不停地拍打不让他睡着。可到医院时,杜战已无呼吸、无知觉,被诊断为新生儿肺炎,医生当即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病危,抢救;病危,抢救;病危,抢救……如此反复12天,杜战转危为安。
2个月后,王娟带着杜战去医院复查,诊断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因之前高烧导致大运动发育落后,免疫机能弱化。医生说,若没有奇迹发生,这个孩子或许终身走不了路、上不了学。
一纸诊断,险些将王娟砸倒。她没有将消息告诉远航的丈夫,行船三分险,她不想让杜凯分心。
王娟相信现代医疗技术。杜战未满百日,她就在专家的建议下,制订了详细的超早期康复治疗计划:输营养液、做高压氧、针灸、按摩、推拿、做康复训练。
10天一个疗程,休息10天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输液、针灸,针扎在杜战头上,痛在王娟心尖。孩子哭,她却不能哭,咬牙坚持。而这些,远在大洋上演训的杜凯却毫不知情,他还沉浸在初为人父的喜悦中。
直到杜战4个月大时,杜凯远航归来才得知一切。望着孩子小脑袋上密密麻麻的针孔和疲惫憔悴的妻子,杜凯禁不住双泪长流。
这么小的孩子,动不动就去医院,身边的人不理解,说王娟有些过度紧张、小题大做,甚至有人建议给孩子“驱驱邪”,或者改个名。
夫妻俩相信科学,不为所动。王娟把家中的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用在杜战身上,即便自己腰肌劳损,有時疼得直不起身来,也舍不得花钱治疗。她为孩子所做的努力,感动了一位军嫂医学专家,在给孩子做治疗的同时,也免费给王娟治疗。
10个疗程结束,医院见杜战恢复得不错,就停止了输液,但其他治疗项目在门诊继续。为了就医方便,王娟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天两点一线,吃最简单的饭菜,持续了700多个日子。
和同龄人相比,杜战肌张力高,腰腹力量弱,翻不了身,王娟就不厌其烦地每天数百次帮他翻身、拉伸四肢。
杜战1岁半时,学会了说话;3岁时,能下地走路;4岁时,会写自己名字……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一个个奇迹,极大地鼓励着王娟。
可困难接踵而至。杜战3岁时,被诊断为弱视,康复训练中又加了弱视训练一项。这一练,又是8年。
3岁之前,杜战大多数时间在医院度过,与外界接触少,为了让儿子融入社会,王娟特意报了一个亲子班。在班里,别人都是全家齐上阵,可杜战只有妈妈陪同。一天,杜战伤心地问王娟:“我是不是没有爸爸?”
杜凯一直在舰上服役,每年近300天的出海时长。为了让儿子相信自己“也有爸爸”,那一次,他专程请了3天假回来陪孩子。
王娟一家近影。摄影/李翰臣
王娟汉族,安徽萧县人,1984年1月出生。2010年2月结婚。丈夫杜凯,副舰长。
那3天,是一家三口最幸福的时光,他们一起去上课、一起做游戏。
杜战上幼儿园后,因为运动功能弱,王娟不得不全程陪护。幼儿园户外活动时,她进园陪孩子;幼儿园上室内课,她就在大门外等候。
虽然命运不公,但杜战性格开朗,懂得自我保护。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因为要上三个台阶,他还主动开口请求路过的校长帮助自己。
杜战孝顺。上小学时,中午学校里有什么好吃的,他都会留一点在饭盒里,带回家给妈妈吃。
母子相伴12年,虽然经受过很多挫折,但他们相互温暖、相互治愈。
杜战曾经写过一篇作文《我的妈妈》,其中写道:“我从妈妈身上学到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坚持,再难的事情只要坚持到一定的时间,就会成功。”
漫长的康复训练,将会伴随杜战一生,但他说“我不怕”。王娟也不怕。
2023年8月1日晚,参加“强军当先锋、鲜花献军嫂”活动后,忙碌几天的王娟本想好好睡一觉,结果却失眠了。她说:“12年来,我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为丈夫的事业、儿子的健康,一路护航。”
编辑/吴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