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3-10-12王洋
王 洋
(运城学院 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1]。包含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传统文化、时事政治、奋斗精神、道德品质、行业楷模、创新思维、形式政策、心理健康、遵纪守法等[2]。
课程思政在体育课程领域研究相对较多。篮球课程上,解长福,周立民等阐述了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并从多角度进行实施路径分析[3];排球课程上,秦明,金晓明提出具体实施路径及对策,历史教知识、知识教技术、技术教精神[4];张明,袁芳等以女排精神为切入点,进行设计[5];羽毛球课程上,陈莉琳,黄妍等指明与体育教学的契合点,爱国精神、集团主义、规则意识等[6];体育舞蹈课程上,徐志琳,林万雷提出课堂教学贯穿课程思政教育[7]。研究多以单个项目为对象,总体以论述为主,如何实施、实施内容、内容选择没有统一标准。
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当前主流教学形式,混合式教学在教育领域中,可理解为混合学习,由何克抗提出,就是将传统学习的优势与数字学习或网络学习的优势互相结合的产物[8-10]。朱忆琳,汪祥耀(2019)混合式教学是教学形式、学习环境、媒体视频等综合运用,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11]。何捷(2019)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多元学习理论的融合[12]。国外学者柯蒂·邦克认为,混合式教学是面授课堂学习和在线辅助自主学习的结合。Margaret Driscoll(2013)认为,混合式学习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13]。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相加,实现更好的教学。
大学体育课程项目较多,参与人数多。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内容需要一个统一的实施标准,实施时机。以满足体育教师针对自身项目的特征,有的放矢的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本研究针对大学体育教学特征,对大学体育混合式教学进一步进行探索,从融入课程思政的时机、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提出改革路径,推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运城学院2021 级80 名学生作为实践对象,研究以大学体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与实践,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构建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就课程思政、大学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内涵、教学合计、注意事项等咨询有关方面专家和教师,拓宽研究思路;对参与调查的学生,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对教学实践前后都进行口头访谈。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相关问卷,采用林国耀编制的《大学生体育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该量表共有35 个题目,包含三个维度:学生的知识获得与应用能力、学习过程自我调控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其中学习过程自我调控能力包含5 个因素:自我激活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制练习计划能力、自我练习控制能力和自我检查结果能力。不同题目对应的维度是固定随机的,分实验前与实验后填写。
《大学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主要是学生混合式教学的满意、接受程度[14]。
两个问卷都采用量表题形式5 点计分,即5“完全符合”,4“比较符合”,3 不确定,2“不太符合”,1“完全不符合”计分;选项分数采用从高到低和从低到高两种方式。总体得分越高,说明大学生体育学习能力、满意度越强越好。
大学生体育学习能力与学生满意度调查量表数据使用SPSS23.0 软件分析,采用Cronbach a 系数进行信度检验,该系数值为0.924,大于0.9,说明量表信度非常好。问卷效度合理。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收集问卷80 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
1.2.3 观察法
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程思政环节有目的、有计划融入大学体育混合式教学,观察学生学习状况,并于部分学生交流反馈意见。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3.0 软件分析数据信息。
1.2.5 实验法
选取运城学院2021 级大学体育选项班健美操学生,每周1 次课2 学时,进行10 周40 学时教学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生10 人,女生30 人;对照组男生10 人,女生30 人,年龄为18-20 岁之间。实验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以学生身体素质(体质健康部分项目)、大学体育学习能力及满意度进行实验前后数据分析对比。同各国调查与测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身体素质、健美操了解与认识、大学体育学习能力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束后,由三名未参加实验的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评分。
教学内容进行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二级规定动作》。实验室采用线上雨课堂APP、微信及线下课堂分解学习成套动作,包含布置相关作业、操作模块、线上视频发布、答疑解惑等;对照组进利用线下常规教学步骤进行课堂学习。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思政在大学体育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学环境设计
根据调查了解由图1 可知,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包括四个方面:学校方面、课堂教学、场地设施、线上条件。其中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途径,包涵:目标明确、内容新颖、方法得当、评价准确。
图1 课程思政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环境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应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大学体育项目较多,不同项目在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时机上可保持一致性,有多个契合点。教学目标分类不同,具体体现不同。
理论目标:课堂常规——遵纪纪律时间、理想信、个人规划、职业道德规则;项目运动文化、礼仪——弘扬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优秀竞争品质、终身体育意识;项目运动结束部分——道德品质、明事理、总结失误不足。
技术目标:专项技术——挫折教育、意志品质、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民族文化、艺术气质、努力拼搏、客服困难、。
技能目标:竞赛、裁判规则——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小组学习、训练、竞赛——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创新精神、发扬求真、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对手、遵守裁判。
实践目标:动作设计、赛事组织——人际交往、实践能力、角色转换、吃苦耐劳、大局意识;裁判分工、执法——敬业、责任感、公平公正、责任心[18]。
表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设计
2.2 大学体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
近些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政策强调,“互联网+”时代要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式、教育教学模式,改进学习方法,倡导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网上优秀教育资源给予支持,如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平台;线上教学平台也有很多,如微信、钉钉、腾讯会议、雨课堂等等,极大满足学生学习方式需求。众多学术网站资源,随时提供师生查阅教学资料及文献。
2.2.1 实验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步骤
课前,教师将线上视频学习资源上传实验班雨课堂APP,答疑解惑。学生进入雨课堂APP 线上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熟悉动作,有问题平台或微信交流,带着问题进课堂。
课中,跟常规线下教学相比,课堂效率高,节奏快,能有更多时间放在对新动作学习练习。教师融入课程思政部分内容,对动作要领、关键技术精讲多练,示范正确动作、纠正错误动作,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展示。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课后,教师评阅学生上传视频,总结问题,随后线下课堂统一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加强记忆,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并提交至雨课堂平台。
2.2.2 对照组线下教学步骤
开始部分:课堂常规;准备部分,热身活动,专项练习。基本部分: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动作纠错、课堂答疑等;结束部分,放松练习,总结评价,布置作业。在每个部分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2.3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情况
本研究学生身体素质以《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实验前利用体质健康测试时期收集学生数据,实验后再次组织学生测试。利用SPSS25.0 软件,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配对分析得出相关数值。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女生比例相同,将男女生身体素质统一表述。测试项目有:BMI(体重kg/身高m2)、坐位体前屈、50 米、1000/800 米、立定跳远。
由表2 可知,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中,BMI 数据对比(T=-0.679,P=0.501);坐位体前屈对比(T=-1.378,P=0.176);50 米对比(T=2.940,P=0.512);1000/800 米(T=-1.025,P=0.312);立定跳远对比(T=0.457,P=0.650)。身体素质5 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符合实验要求。
表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实验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中,BMI 数据对比(T=-0.141,P=0.888);坐位体前屈对比(T=-2.416,P=0.020);50 米对比(T=-9.062,P=0.000);1000/800 米(T=-4.848,P=0.008);立定跳远对比(T=-0.923,P=0.362)。身体素质五项指标中BMI、立定跳远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坐位体前屈、50 米、1000/800 米三项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
从数据上看实验前与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各方面都均有明显提高。只有坐位体前屈、50 米、1000/800米有明显差异。原因在于,在经历10 周教学训练后,学生整体体育意识增强。实验组上课态度积极端正、能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练习所学内容,课中教学环节流畅,有一定体育强度,学生一整堂课的时间都在积极锻炼,课堂实际锻炼时间充裕,有足够的体能训练与放松拉伸环节,教师能有效督促;对照组仅利用课堂时间,教学中各环节时间固定性强,留给学生体能训练与放松拉伸时间少。在BMI、立定跳远,即身体形态看、下肢爆发力上,能看出实验前后,有变化,比实验前数据都有所提高。因此,实验前与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身体素质都具有明显变化,实验组对身体素质能产生较大影响。
2.4 实验前后学生体育学习能力比较
由表3 可知,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体育学习能力测试,差异检验结果为:知识获得与应用能力(T=-0.879,P=0.385);自我激活能力(T=-0.990,P=0.329);自我认识能力(T=-0.246,P=0.807);自制练习计划能力(T=0.231,P=0.819);自我练习控制能力(T=-0.381,P=0.705);自我检查结果能力(T=0.844,P=0.404);问题解决能力(T=-1.046,P=0.30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七个维度指标无明显差异性(P>0.05),符合实验要求。
表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学习能力比较分析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体育学习能力测试,差异检验结果为:知识获得与应用能力(T=2.435,P=0.020);自我激活能力(T=3.345,P=0.002);自我认识能力(T=3.280,P=0.002);自制练习计划能力(T=2.517,P=0.015);自我练习控制能力(T=2.630,P=0.012);自我检查结果能力(T=2.510,P=0.016);问题解决能力(T=2.281,P=0.028);七个维度指标均为P<0.05,则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自我激活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性,因此说明大学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具有显著性效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的提高,从“要我学习”、“要我学会”转变为“我会学”“我想学”“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体育的理解。
2.5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生满意度分析
由表4 可知,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满意度测试结果P<0.05,说明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满意度具有非常显著性效果。学生愿意借助线上平台学习大学体育知识,线下能得到老师针对的指导,课堂氛围高涨,大学体育课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对成绩的考核也十分合理,提升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表4 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满意度对比
2.6 实验后学生考核成绩对比
由表5 可知,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综合考评,即出勤、课堂表现、学习内容考核。实验组的考核成绩平均值为89.39,S=3.39;对照组的考核成绩平均值为85.36,S=2.46,P<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考核成绩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大学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安排部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大学体育课学习、互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
表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考核评价成绩对比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课程思政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环境设计包括四个方面:学校方面、课堂教学、场地设施、线上条件。其中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途径,包涵:目标明确、内容新颖、方法得当、评价准确。
3.1.2 大学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运用线上教学平台,及时沟通。线下教学采用常规方式,在每个部分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3.1.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各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坐位体前屈、50 米、1000/800 米有明显差异。
3.1.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自我激活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性。“线上线下混合式”学生满意度、实验后学生考核成绩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3.2 建议
3.2.1 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时机非常重要,教师应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及时有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讲究时机、方式方法、
3.2.2 大学体育线上教师视频、资料,应紧紧围绕大学体育课程专项设定,不同项目要有不同的视频资料库,应及时理论知识、实践内容。
3.2.3 大学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需要加强师生合作关系,积极交流沟通是根本,在具体实践中要不断探索教学设计。需要学校领导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教学环境要符合混合式教学特点,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培训班、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