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不厌千回改

2023-10-11

关键词:竹林中润色抒情

文题亮相

成长的路上,总有一些人、一些物陪伴着你,让你铭记于心。每当忆起,仍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请以“那些年,有 相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充实,情感真挚;③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从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应叙写某人或某物陪伴的经历与感受(或感悟)。虽然题目中没有出现人称,但是不难看出,本文应以第一人称“我”来写。“那些年”表明应写过往的岁月,时间跨度比较长,而非某一年。既然是回忆“那些年”,肯定感慨万千,所以写作中应以叙述、描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抒发感悟。

写作本文时,应选取印象最深刻、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内容来写。右表中的写作思路可供借鉴:

初作展示

那些年,有老竹相伴

□ 刘雅文

一棵老竹,挺立于一片新竹林中,显得遗世独立(用词不妥,宜换成“鹤立鸡群”)。这棵老竹,打我记事起,它就耸立在这片竹林中,陪伴我度过了欢乐的童年、青葱的少年, 一直走到今天。(“老竹”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此处应细致地描写其形象。同时,开篇没有点明“那些年”,且“一直走到今天”与“那些年”相矛盾。)小时候,家门前的竹林是我的乐园。我常常和小伙伴们在竹林里捉迷藏、骑竹马。竹林里充满了我们的歌声、欢笑声、打闹声。这片竹林就是我们快乐的天堂。我们常常一玩起来就忘记了时间,直到每个人的母亲都在喊吃晚饭,我们才突然发现,原来已到了晚上。

其实,那时的我,与它(“它”是什么?是“老竹”,还是“竹林”?指代不明)是一直在一起的(“一直在一起”表达直白,口语化太明显,换成成语“形影不离”更好):春日里,我在竹林里掰竹笋,让母亲给我炒笋片肉丝;夏日里,我在竹林里捉鸣蝉、抓绿壳虫玩;秋夜里,我在竹林里听秋虫鸣叫;就是在那冬日雨夜里,那雨落在竹叶上的沙沙声也很美妙……整个童年,竹林都是我最好的伙伴,是我快乐的天堂!

上学后,我再也不能天天走进竹林了,可喜的是,我却在广袤的文学“竹海”里看到了很多竹的身影,以及簌簌的歌唱声(动词“看到”不能与宾语“歌唱声”相搭配,应改为:以及听到了簌簌的歌唱声),我依稀看见它与一个个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刘禹锡赞叹过它,陆游歌唱过它,朱熹把它当作知己,苏轼一日不见它如隔三秋。

老竹,你高大挺拔,斗霜傲雪,你的坚强意志和不畏严寒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我要向你学习:学习你与残酷环境做斗争的顽强精神,学习你“未出土时先有节”的骨气,学习你“到凌云处仍虚心”的品质,学习你虚怀若谷的气度,学习你清华其外、淡泊其中、清雅脱俗、不作媚世之态的处世风格……老竹,那些年,有你相伴,我真幸福!

(题目是“那些年,有老竹相伴”,而这一段写的却是“竹林相伴”,未见“老竹”现身。同时,对玩耍的内容欠缺细致描写,不够生动。

描写欠生动,主要原因是不细致。比如写“我”捉虫玩,是怎么玩的,应该生动地描写出来。同时,此段依然没有提到“老竹”。

本段依然没有写“老竹”。同时,既然是写在文学“竹海”里见到“竹的身影”,就应该把所列举的诗人所写的有关竹的诗句引用于此,这样既具体可感,又增加了文学的底蕴。

结尾的抒情与前面叙述、描写的内容严重脱节,既显得无病呻吟,又有套作之嫌。点题句生硬,明显是死搬结尾套路所致。)

【失误剖析】

本文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概括叙述多,具体描写少,表达不生动。对老竹的形象、“我”在竹林里与伙伴们玩耍的细节都应该具体、细致地进行描写,让文章产生画面感;对“我”所知道的有关竹的诗文名句,也应该选其典型者引入文中,这样,既以竹在历代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衬托了老竹形象,又可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在描写时,要善于运用修辞,让描写更细致、生動。

二是偏离写作对象“老竹”。文章主体部分只写了“在竹林”,没有写老竹,这是最大的败笔。当然,写老竹离不开写竹林,因为整个竹林是老竹的生长环境,而老竹又是竹林中典型的代表。文章主体部分应始终不忘老竹,围绕老竹如何陪伴“我”成长来写。

三是结尾的抒情与前面的叙述、描写脱节。文章前面并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老竹的精神、品质、气度、骨气、风格等,而结尾的抒情却围绕这些来展开,有严重的套作之嫌,犯了考试作文的大忌。

四是语言表达上有失误,出现了用词不准、词语搭配不当等现象。

【对症下药】

一是将叙述和描写结合起来。用叙述的方式交代写作内容,以描写的方式浓墨重彩地呈现出老竹的形象、“我”与老竹相伴的具体情形、“我”的心理活动等。在描写时,要善于运用修饰语,使人物、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具体可感。

二是始终围绕老竹与“我”相伴来写。写竹林,是为了陪衬老竹,为“我”与老竹相伴一事提供环境背景,让描写更有画面感。但在描写竹林时,要时时处处注意点出“老竹”,使老竹的身影始终摇曳于文章的每一处。

三是抒情要在前面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围绕老竹与“我”的相伴展开。要抒发“我”内心对那些过往岁月的怀念之情,特别要抒发“我”对老竹的感激、感恩之情。同时,要在恰当的地方巧妙点题,使文章主题突出,浑然一体。

四是斟字酌句,力求语言表达准确且生动形象。

【升格展示】

那些年,有老竹相伴

□ 刘雅文

一棵老竹,挺立于一片新竹林中,显得鹤立鸡群。老竹的竿足有十多米高,海碗口那么粗,上面早已褪去稚嫩的霜白,露出枯黄的底色,好像人饱经沧桑后一脸从容淡定的微笑。老竹的叶比新竹的叶要黄很多,冠幅比新竹要大很多,像一片谷黄的云飘在一片新竹林的上空。

这棵老竹,打我记事起,它就耸立在这片竹林中。它陪我走过了欢乐的童年、青葱的少年。那些年,有老竹相伴,我的日子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小时候,老竹所在的竹林是我的乐园。我常常和一群孩子在竹林里捉迷藏、骑竹马。那时的它,远没有现在这样高大粗壮,更没有现在这种苍老的肤色。那时的它很柔顺,躬着腰,低着头,任由我揪着它细长翠绿的“鬃毛”,“驾驾驾”地“奔驰”在绿色的竹林里。暮色四合,炊烟袅袅,母亲喊吃饭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如波浪般把耳鼓击打得嗡嗡作响时,我才依依不舍地下“马”。当时,它很年轻,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在我脚刚落地的当口,它便倏地一下挺直了腰身,在晚风中向我频频招手,咯咯地轻笑,好像舍不得我离去。

那时的我,与它形影不离: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竹笋,让母亲给我炒香脆可口的笋片肉丝;夏日里,我在竹林里捉鸣蝉、抓绿壳虫,把它们的腿用一条长长的细线拴着,看它们在明晃晃的阳光下,振翅欲飞,可是总也飞不出细线的长度;秋夜里,听竹林里秋虫叽叽啾啾,好像讲述着迷人的童话故事;就是在那寂静而冷肃的冬日雨夜里,那雨打竹叶的沙沙声,也是一曲妙不可言的催眠曲啊,让我在不知不觉间进入香甜的梦乡……整个童年,那棵老竹都是我不离不弃的玩伴;那片竹林,就是我快乐的天堂!

上学后,我再也不能天天走进竹林,与老竹相依相伴了,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却在广袤的文学“竹海”里时时见到它挺拔的身影,听到它簌簌的歌唱声。它让戴熙浮想联翩,“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它让刘禹锡赞叹,“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让陆放翁欣慰,“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让朱熹忘俗,“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啊,更让一代文豪加吃货的东坡居士“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老竹,那些年,你伴我走过欢乐的童年,见证了我的成长,给予了我温暖的回忆。生命中有你相伴,我深感幸福。

(开头描写老竹的形象,具体生动,呼之欲出。

安排一个过渡段,既点题,又奠定感情基调,领起下文。

动词“躬”“低”“揪”用得很准确,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老竹对“我”的陪伴。写老竹向“我”“招手”“轻笑”,运用拟人手法,把老竹写得亲切可爱。

先描写,后抒情,二者有机结合。描写时,善用修饰语,语汇丰富,描写生动。同时,小作者还展开联想,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笔触空灵。抒情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巧妙引用诗句,从一棵老竹联想到文学里的竹,说明竹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从另一个层面展现了老竹对“我”的陪伴,这种陪伴,使“我”受到了文学的濡染和熏陶。

转换人称,面对面抒情,以最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震撼人心。)

【技法总结】

以这次升格实践来看文章的修改潤色,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大处着眼,宏观把握。面对已起草好的作文,我们应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修改润色。首先,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所选材料是否紧扣中心,观点是否鲜明,立意是否深刻。一篇文章的立意深刻与否,与开头的点题句以及结尾的升华句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次,要考虑文章的整体布局,看文章结构是否紧凑,详略安排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权衡得失,进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最后,关注文章所选材料,看内容是否深刻且富有新意。

二、小处着手,反复推敲。 小处着手就是着重在“言”上进行修改。一是对错别字、标点、词语、病句逐一修改,力求标点正确,用词恰当,句子通畅连贯,读起来顺口入耳。二是对措辞和表达进行适当润色,使其更准确、生动、形象。或精心选择词语,以传神润色;或引用或仿拟名言警句,以厚实润色;或改变习惯句式,以个性润色;或设计矛盾词句,以反差润色;或适当点缀文言词语,以灵气润色;或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以生动润色等。

三、“意”“言”兼顾,相辅相成。对文章的修改润色,要从“意”和“言”两方面着眼,围绕立意、思想内容(即“意”)和言辞、表达(即“言”)来考虑,要将“言”的修改和“意”的修改有机结合起来,补充内容,加工润色,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使语言表达更加富有文采。

猜你喜欢

竹林中润色抒情
润色让作文更有文采
赤竹参天
图说
删繁就简更向好 润色增彩方显美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陌生化理论解读
简论抒情体
态度
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