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对克罗恩病累及阑尾与化脓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

2023-10-11张爱华王璇陈海兰陈燕黄小花刘新秀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9期
关键词:肠壁化脓性阑尾

张爱华,王璇,陈海兰,陈燕,黄小花,刘新秀*

1.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福建 闽侯 350108;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福建 福州 350005;*通信作者 刘新秀 lauxinxiu@163.com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发病率在亚洲较低,每年约为0.54/10万人,病因尚未明确,组织学上多见肉芽肿。CD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分,以回肠末段和结肠多见;随着病程发展约50%的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其中狭窄、肠瘘和脓肿最常见[1],阑尾受累相对罕见[2]。CD累及阑尾通常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临床预后良好,仅出现狭窄、肠瘘等并发症时才需要外科手术[3]。化脓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其病理组织以化脓为主,急诊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式。由于前者发病率明显低于后者,临床中常把CD累及阑尾当作一般化脓性阑尾炎进行外科手术切除[4],但有研究[5]表明阑尾切除是CD发病的危险因素,因此正确区分两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既往研究多为超声鉴别诊断两者的个案报道,本研究扩大样本量,对两者的超声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减少误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CD累及阑尾组: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2022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经临床确诊为CD且超声下阑尾有阳性发现的60例患者,男40例,女20例,年龄14~56岁,中位年龄25.0(14.3,35.8)岁,CD活动度评分[6]7~425分,平均119.9(41.1,200.6)分。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确诊为CD且病变累及阑尾;②超声下阑尾显示清楚;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其他可能引起阑尾壁增厚的疾病(阑尾淋巴瘤、阑尾类癌及黏液腺肿瘤、阑尾结核等);②阑尾穿孔形成周围脓肿。化脓性阑尾炎组:使用Microsoft Excel的抽样功能,随机纳入同期在本院住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化脓性阑尾炎82例,男50例,女32例,年龄13~57岁,中位年龄24.9(14.0,35.6)岁。纳入标准:超声下阑尾显示清楚,临床资料完整。排除阑尾穿孔形成周围脓肿。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主诉、症状体征、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WBC>10×109/L、CRP>8 mg/L为升高,WBC及CRP结果均在距超声检查2 d内取得)。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IEC-FOM-013-2.0),检查前患者或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GE Voluson-E10,GE LOGIQ E9以及西门子Acuson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10.0 MHz。患者取仰卧位,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水平相当的2名医师完成检查,检查时以回盲瓣为中心移动扫查回肠末段、盲肠、升结肠,在盲肠末段寻找阑尾的起始点,联合横切面及纵切面扫查寻找阑尾至盲端,以高频探头为主,肥胖患者辅以低频探头,下腹部疼痛患者以压痛点为中心360°加压探头旋转扫查。观察内容:阑尾壁厚度、层次、蠕动度、是否可压瘪、血流信号,阑尾腔是否积液,阑尾周围系膜、网膜回声,回盲部是否存在病变等。

1.3 超声图像分析 由上述2名医师采用盲法审阅所有图像,有疑问时经高年资医师讨论达成一致。阑尾大小:于病变最明显处纵切面3次测量取均值,阑尾外径>7.0 mm为阑尾肿大[7],阑尾壁>3.0 mm为增厚[8]。肠壁血流信号[9]:分为1~3级,0级表示无血流信号,1级表示有轻度血流信号,2级表示有中度血流信号,3级表示有重度血流信号。肠壁层次:正常肠壁超声显示为5层结构,从内向外分别为:第一层高回声为肠腔与黏膜的界面回声,第二层低回声为含有黏膜肌层的黏膜层,第三层高回声为黏膜下层,第四层低回声为固有肌层,第五层高回声为浆膜层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回声,以上层次消失为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腹痛特点,是否伴腹泻、排便异常及肛周脓肿等消化道症状,WBC及CRP值)及超声征象(阑尾壁厚度、层次结构、血流信号、是否可压缩,阑尾腔积液,阑尾周边网膜系膜及回盲部是否出现病变)。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χ2或连续矫正χ2检验;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超声参数设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压痛及转移性右下腹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无腹泻或排便异常、肛周脓肿、CRP、WBC值是否升高及CRP和WBC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CD累及阑尾与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例(%)]

2.2 两组超声图像特征 CD累及阑尾多表现为阑尾壁增厚,层次消失,阑尾壁与周围组织粘连(图1~3);化脓性阑尾炎多表现为阑尾腔积液,壁较薄、层次结构可见(图4~6)。

图1 女,26岁,小肠CD累及阑尾。超声示阑尾壁在阑尾腔积液的衬托下,增厚、层次消失、僵硬、回声减低(箭)

图2 男,34岁,小肠及大肠CD累及阑尾。超声示阑尾壁增厚(箭),回肠末段肠壁亦明显增厚,回声减低(箭头),盲肠-阑尾起始段、回肠末段-阑尾纠结粘连呈“花瓣”征(星号)

图3 女,29岁,小肠CD累及阑尾。超声示阑尾壁增厚并粘连于右下腹后壁(箭)

图4 男,24岁,化脓性阑尾炎。超声示回盲部肠壁增厚,回声增强(箭头),阑尾腔积液但阑尾壁未见增厚(箭)

图5 女,36岁,化脓性阑尾炎。超声示阑尾肿大以阑尾腔积液为主,阑尾壁增厚不明显,局部放大阑尾壁可显示“三高二低”结构(箭)

图6 男,28岁,化脓性阑尾炎。超声示阑尾壁厚度正常,阑尾腔内见积液及粪石(箭),彩色多普勒示阑尾壁内血流信号增加

2.3 两组患者超声征象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有无阑尾壁增厚、层次消失和阑尾腔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阑尾壁血流信号,有无阑尾周边网膜、系膜增厚,阑尾壁的压缩性及回盲部是否回声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超声征象的单因素分析 [例(%)]

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以不同病因导致的阑尾炎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阑尾壁增厚、层次消失是CD累及阑尾的独立危险因素,OR=50.79(95%CI10.817~238.544,P<0.001)。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饮食结构的改变,CD发病率逐年升高[10],而CD累及阑尾仍为罕见病,其症状与化脓性阑尾炎相似[11]。由于缺乏特异性,在临床中尤其是诊断经验有限的基层医院,常把CD累及阑尾当作化脓性阑尾炎进行治疗,导致多数患者面临诊断延迟,增加了病程的复杂度,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在超声图像中,二维灰阶图像的肠壁厚度一直是最能映CD病变炎症情况的指标,也是最客观的测量参数,且操作者间一致性好。肠壁增厚可发生于CD病变的急性期、慢性期及稳定期[2],厚度主要与疾病的活动性呈正相关[12],多数研究者采用3 mm或4 mm作为截断值诊断CD。Bryant等[13]研究表明将肠壁厚度的截断值设为3 mm时检测炎症性肠壁的敏感度较高(88%比75%),4.0 mm时特异度较高(93%比97%);部分研究使用CT评估CD活动性病变时也采用3.0 mm作为截断值[14-15]。结合临床实践,本研究将肠壁厚度>3.0 mm定义为增厚,其鉴别诊断CD累及阑尾与化脓性阑尾炎的效能较高。两组患者虽然均表现为阑尾外径增大,但CD累及阑尾以阑尾壁增厚、分层消失为主,而化脓性阑尾炎以管腔内积液增多为主,阑尾壁较薄、层次结构多可见,与Lu等[2]的报道一致。此外,Han等[16]通过病理发现位于阑尾处CD肠壁增厚占92%,跨壁性炎症占100%,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符合,但该研究集中在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手术标本及术后病理特征等。此外,CD病变周围可见“脂肪爬行”为CD病变的特点[17],与疾病活动有关[18],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包绕病变肠管。但本研究发现在化脓性阑尾炎时病变周边也有大量的系膜网膜增厚、回声增强,超声图像也表现为高回声,林丽萍等[19]将其作为诊断阑尾炎的间接征象之一,而本研究中此征象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此外,在阑尾壁血流信号、阑尾壁是否可压缩及回盲部是否出现病变方面两者也无显著差异。

在临床症状方面,既往研究多认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是化脓性阑尾炎的特征性表现,而本研究CD累及阑尾中出现该症状的患者占10.0%,化脓性阑尾炎中也仅为17.1%,两组无显著差异,这也是导致两者鉴别困难的原因。本研究中多例CD患者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首发症状,基层医院由于缺乏经验当作化脓性阑尾炎进行治疗后效果不佳,因此在临床诊疗中,要特别注意转移性右下腹痛并非化脓性阑尾炎所特有,周璞等[20]也有报道。此外,在全身症状方面,本研究发现CD累及阑尾患者多伴腹泻、排便异常及肛周脓肿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以肛周脓肿为首发症状,而化脓性阑尾炎以上症状少见,因此重视此类病史的采集,可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本研究发现WBC或CRP值在化脓性阑尾炎组中多数出现异常或至少1项出现异常,而CD组中两者均可表现为正常。这可能是由于CD为慢性疾病,其病程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累及阑尾时患者可能部分处于缓解期,部分处于活动期;而化脓性阑尾炎多呈急性发作,患者就诊时多处于疾病早期,因此多出现WBC及CRP值异常,与Monsalve等[21]的研究一致。WBC及CRP值的检测在各基层医院均能实现,对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可起到一定提示作用。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①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CD累及阑尾组所选病例均来自本院炎症性肠病中心,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②阑尾穿孔患者未纳入研究对象,在后续工作中,需要纳入更多类型的病例,结合病理和其他诊断标准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探索。

总之,CD累及阑尾与化脓性阑尾炎均可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前者多表现为阑尾壁增厚、分层消失,伴随慢性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以肛周脓肿为首发症状,而后者多表现为阑尾腔积液,阑尾壁薄、分层结构可见,且常伴随WBC或CRP值升高。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肠壁化脓性阑尾
老年急性阑尾炎行开放阑尾切除术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疗效对比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腹腔镜高位阑尾切除术的不同入路戳孔对比
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疗效及不良预后的观察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化脓性感染的诊治一例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聊聊猩红热与化脓性扁桃体炎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阑尾先切法与传统阑尾切除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