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及地塞米松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语频气导听阈、鼓室压的影响
2023-10-11陈琪
陈琪
(枣庄市立医院耳鼻咽喉科,山东枣庄 277000)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由咽鼓管阻塞导致患者出现听力下降、耳痛、中耳积液等情况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如不及时开展治疗,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引起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听力损伤[1]。目前,临床针对SOM 患者主要采用排液、抗菌药物等治疗,其中地塞米松是较为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作用,鼓室内注射后可快速发挥药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其药效持续时间不长,且多次注射会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整体疗效[2]。盐酸氨溴索为祛痰药,具有降低黏液粘稠度、促进积液排出、提高耳部纤毛运动能力的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1月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82 例SOM 患者为对象,探讨采用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及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82 例SOM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 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9 例;年龄22~62 岁,平均年龄(42.25±9.84)岁;病程2~11 周,平均病程(6.54±2.21)周。观察组中男20 例,女21例;年龄23~61 岁,平均年龄(42.69±9.12)岁;病程2~12周,平均病程(7.19±2.11)周。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鼓气耳镜检查显示鼓室内有积液,鼓膜充血、肿胀;近一周内未接受过其他治疗;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中耳具有化脓性炎症者;伴有噪声性听损表现或鼓膜穿孔者。本研究经枣庄市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鼓膜穿刺抽液治疗。嘱患者取坐位,头微前倾,用棉签蘸取碘伏对外耳道进行涂擦消毒,采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山西振东安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221)行鼓膜表面局部麻醉,5 mg/次,使用带有7 号针头的注射器,在鼓膜前下方距鼓膜边缘1~2 mm 处刺破鼓膜,将中耳腔内的积液吸净后取出针头。
对照组采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给予患者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浙江诚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514)鼓室内注射,5 mg/次,并在每侧鼻腔滴1%麻黄碱滴鼻液3 滴。1 次/周,持续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治疗。给予患者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海南全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7061)鼓室内注射,15 mg/次,注射药物结束后将鼓气耳镜紧贴外耳口,并向外耳道进行加压,直至咽部出现药液;旋转患者头部使之向一侧偏转45°,将其外耳道口用干棉球堵住,持续30 min,避免感染,在患者每侧鼻腔滴1%麻黄碱滴鼻液3 滴,并给予其抗病毒口服液10~20 mL 口服。1次/周,持续4 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于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显效:患者耳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鼓室积液消失,声阻抗显示由B 型转C 型;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鼓室积液大部分消失,声阻抗无明显变化,听阈提高程度>20 dB;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鼓室积液无改善甚至加重,听阈提高程度不足20 dB。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语频气导听阈及鼓室压:在隔音室使用听力计[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粤食药监械(准)字2014 第2211313 号,型号:AD104]测定纯音听阈;使用声导抗仪(理音株式会社,国械注进20172212458,型号:RS-H1)测定鼓室压。(3)中耳积液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后,于无菌环境下行鼓膜穿刺,抽取患者中耳积液,以半径7 cm、转速3 000 r/min,离心5 min,提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FN-α)及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降钙素原(PCT)水平。(4)不良反应:包括恶心、消化不良、腹痛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语频气导听阈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语频气导听阈及鼓室压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语频气导听阈及鼓室压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语频气导听阈及鼓室压均改善,观察组的语频气导听阈低于对照组,鼓室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语频气导听阈及鼓室压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语频气导听阈及鼓室压比较()
2.3 两组中耳积液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中耳积液炎症因子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中耳积液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的TNF-α、IL-5 及PCT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耳积液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耳积液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恶心1 例、消化不良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2/41);对照组出现恶心2 例、消化不良2 例、腹痛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5/41)。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5,P=0.429)。
3 讨论
临床普遍认为SOM 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各种因素有关。咽鼓管及中耳腔中的表面活性物质可促使表面张力及压力降低,加快中耳内渗出液排出,而SOM 患者的咽鼓管及中耳腔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致使鼓室压及语频气导听阈升高,且中耳免疫反应可加速炎性介质的释放,使TNF-α、IL-5、PCT 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引起咽鼓管处黏膜水肿,导致患者出现中耳积液等症状[4-6]。因此,临床应以抑制变态反应、抗感染及清除积液为主要治疗原则,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地塞米松属于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吞噬细胞及白细胞的释放及活化,加速中耳鼓室内积液排出,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同时还可有效减少T 淋巴细胞的数量,抑制延迟性的过敏反应,从而起到调节患者血管通透性,改善其免疫状态的作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可快速起效,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但单一使用的疗效不佳,故临床考虑联合用药[7-8]。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较高、语频气导听阈较低、鼓室压较高、TNF-α、IL-5 及PCT 水平均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在对SOM 的治疗中采用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及地塞米松,可取得显著疗效,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分析原因:盐酸氨溴索是一种祛痰药,可改善黏液粘稠度,减少黏液的滞留,促进中耳分泌物排出,并通过调节患者黏液层的凝胶层及溶胶层含量,增强纤毛运动,从而帮助中耳内积液快速排出,促进患者症状快速消失。同时,盐酸氨溴索还可通过显著增加咽鼓管及肺部表面活性物,减少腔内表面张力,进而消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提升中耳通气效果,最终恢复患者的听力功能[9]。此外,盐酸氨溴索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通过对受损黏膜进行修复,从而缩短疗程。鼓室内注射药物,可使盐酸氨溴索对患者咽鼓管、鼓室产生直接作用,迅速发挥药效,有利于加快炎症消失,促进患者黏膜分泌功能恢复正常[10]。因此,鼓室内注射以上两种药物,可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减轻SOM 患者的炎症反应及免疫变态反应,加快临床症状消失。
综上所述,SOM 患者采用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及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促进听力功能恢复,减轻中耳炎症反应,且较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