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红色资源开发课程体系
——以中国铁道博物馆为例
2023-10-10于思颖
于思颖
(中国铁道博物馆,北京 100055)
一、红色育人教育研究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及《东城区青少年“文化传承2030”工程实施意见》文件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共识、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着力探索区域、学校、社会资源单位、专家团队的育人新模式,力求通过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为师生学习、感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支持和服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方面的学习,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经过从遭遇曲折到奋起振兴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这些都是当代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因此将这段历史铭记于心,增强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铁道博物馆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课程,让学生感悟中国悠久的红色文化精神,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红色教育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红色教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务实的落脚点在于教育。[1]红色文化是革命基因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惊天动地的建设史、披荆斩棘的改革史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淬炼了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构筑起绵延不断的红色精神。对如何全方位释放红色文化功能,把区域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有效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对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载体的发掘研究仍需加强思考。因此,科学深入推进红色文化研究,更好地运用红色文化具有特别的意义。红色非物质资源体现了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如革命战争时期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热爱祖国、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2]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工人运动史中留下的“英勇、团结、牺牲、奉献”的“二七”精神,精益求精、专注执着、求真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及中国铁路始终担负着“开路先锋”和先行官的重任,铁路产业大军体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红色基因精神。这些红色精神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教育价值。
《赓续精神血脉,培育时代新人》中对于红色课程的设立有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一是坚持“五育”并举,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将党史学习、红色教育资源融入课程之中,落实红色文化教材。二是坚固资源阵地,研发革命精神校本课程。在此次课程设置结合学习德育课程学习标准及东城区的红色教育资源形成校本课程。三是坚守文化传承,打造红色教育地域课程。将校外教育系统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形成适合学习推广的红色教育校外教学体系。[3]综上所述,本研究依托东城区红色地图对德育教育的界定为:小学生主题实践活动要将政治教育、文化传播、创新等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跨学科教育体系,运用探究式教育方法,通过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学生形成稳定的、长期的、自主的良好的品德素养。
(二)红色教育中实践育人的特征与方法
红色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侧重点。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要遵循时代特点,体现具体的实践育人方法,可以采用故事法、认识法、滴灌法、问题法、探讨法等,提升红色教育的时效性、理解性。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爱国+知识”的模式开展了“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学科技能”一体化德育工作的探索。开展红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表1)。
表1
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红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更应该结合区域性的研究优势,来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在开发红色教育内容与德育课程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学校、东城区、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区域性联动,结合学生能力和学科特点,整合教学标准要求,制定出具有趣味性的红色教育体系。
二、区域红色资源开发课程体系
通过北京市东城区红色资源打造校外课程体系。回顾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寻红色足迹,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有必要增加课堂之外的相关活动,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区域红色资源。比如,通过博物馆、革命旧址及其相关的历史文物等实物性的红色文化资源,直观生动再现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多维度、全方位展现党史上的英雄人物、伟大精神,深度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让区域内红色资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红色资源课程体系的建立
中国铁道博物馆不仅仅是铁路红色基因的挖掘者、红色资源的守护者、红色精神的传播者,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对于此次课程体系的开发,将铁路、科学等红色文化融入其中,用铁路红色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了解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变化,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课程切入过程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搭建平台,通过课程学习、实践活动、互动交流等环节,真正寻红色足迹,悟红色文化,做红色宣讲者,为更多的人去科普红色文化知识。
(二)红色资源课程实施步骤
区域红色资源开发课程体系实施,利用东城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实践育人活动课程,通过每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撰写,进一步衡量学生对于校外活动的收获,让校外活动体系标准化。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原则,在课程开发中不仅能为学生弘扬红色文化。还能让他们充当演讲老师。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听、能看,还要让他们行动起来,真正实现能说、能唱、能做,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以中国铁道博物馆关于东城区红色资源课程开发利用为例(表2)。
表2
以创新教育方式,调动学习兴趣。若想切实提升红色教育效果,则需对红色教育方法进行创新,避免“上课,讨论,总结”的落后套路。应积极开展实地红色教育。组织学生亲自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与体味,可使青少年真正感受来自红色精神传达的真谛。[4]通过课程步骤不难看出,此次课程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依托东城区自身的区域文化特色,结合红色地图及德育课程体系要求,力求让学生做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区域红色资源开发课程体系研究方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区域红色资源优势,增强学科设置的针对性,加强红色历史文化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加大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区域红色资源研究活动学习红色历史文化,加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力,引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以下几种研究方法。第一,调查法。组织学生走进北京市东城区红色资源所涉及的文化基地,感悟红色历史,学习红色知识。通过调查问卷和学习单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及红色地图所涉及内容的认知程度。第二,观察实践法。组织学生走进红色地图中所涉及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去了解红色文化,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及红色精神。第三,资料研究法。老师需通过对于相关背景内容资料的研究来完成对于学生的指导以及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同时形成学生所用的教学材料包及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诵读红色经典等进行课程研讨交流促进对于课程理论体系的建立。第四,实践研究法。学生通过自己对于课程以及走访红色地图的理解,进行总结和宣讲实践,最终呈现出在教育实践中的认知。
(一)区域红色资源开发课程体系实施目标
见表3。
表3
(二)区域红色资源开发课程实施意义
增强文化自信,让红色文化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坚定理想信念。一方面我们要解放思想,让学生获得更加愉快的童年的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校外教育更好的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本文立足于本校德育课程标准,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认知以及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的改善以及后期家长反馈等内容形成数据统计,来完善此次关于东城区红色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课程的开发让学生获得了探究式学习方法,文献诵读的热情以及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纠正不良学习习惯,从个人的品德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和发展。
四、结语
只有区域红色资源开发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区域红色资源开发课程体系中加强学习,明确了学习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将博物馆教育职能最大化,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学习,特别将中国历史铭记于心。课程育人的功能具有综合性,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红色教育关系到能否真正传承好、弘扬好红色文化;强化大中小学生的红色教育,就是要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红色传统发扬广大。[5]中国铁道博物馆利用区域红色资源开发课程体系,力图做到为学生搭建沟通社会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将所学的红色文化,感悟的红色精神,获取的红色力量,通过自我价值的体现,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