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雨斋词话》及传世版本概述
2023-10-10王缘
王 缘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内忧外患的晚清孕育了无数瑰丽之作,《白雨斋词话》正是其中之一。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并称为晚清三大词话,是词论研究中的热点。陈廷焯36 岁中举,悠悠四十载春秋,时间似乎在这位词人身上格外残酷,他一身豪侠气,徒有报国心。继承了老杜思想的他,怀抱着“沉郁说”点评词作,而脱胎于其黍离麦秀之悲的《白雨斋词话》可谓寒泉之呜咽,秋蛩之幽鸣,在一定意义上修补常州词派漏洞,推动清代词学理论进一步发展,是词话史上一大专著。
一、陈廷焯与《白雨斋词话》
陈廷焯(1853—1892 年),字亦峰,又字伯与,原名世琨,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光绪十四年(1888 年)举人,词论家。恰逢清朝遭遇内忧外患之际,咸丰三年(1853 年),陈廷焯来到了这个动乱的年代。陈廷焯少好为诗,宗奉杜甫。“常念朝政不纲,辄中宵不寐,痛饮沈醉”。30 岁左右,陈廷焯始专心治词10 年,初受浙西词派影响,好“清空醇雅”,如《云韶集》;后转投常州词派,逐渐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滥觞的“沉郁说”,如《白雨斋词话》。他的词作传世不广,但感情深厚,论“词失有六,为矫正词风,以《风》《骚》为体,以沉郁为用之说。”其中对苏轼、纳兰性德、王沂孙等人的品评引发了后人的多番议论。但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的文学史意义与学术价值是不可磨灭的。
陈廷焯为人性情磊落,“与人交,表里洞然。无骩骳之习”。清人汪懋琨曾赞:“陈子亦峰,予戊子江南所校士也。闱中得生卷,议论英伟,而真意恳挚,决其为宅心纯正之士。”其少时即显露出过人的才华。而对于其学养,又说:“温尔雅,与谈经史,悉能根究义理,贯穿本原,诗古文辞,皆取法乎上,必思登峰造极而后止。”丰厚的经史知识滋养了陈廷焯的词作,继承诗经楚辞的风骚精神,比兴寄托,模仿浙西词派的“醇正高雅”,继承张惠言的“折衷柔厚”,集大成者而生出“沉郁说”。
陈廷焯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极为珍贵的词学理论著作。《白雨斋词话》是陈廷焯10 年打磨,7 次易稿而成的结晶。其词学理论核心便是“沉郁顿挫”,上承《诗经》《楚辞》,下得老杜之精髓。将诗学理论完美融入词学中,“沉郁顿挫”中沉郁是指有着儒家温柔敦厚、“沉郁”的思想内容,顿挫指在形式上采用纡回反复的结构形式,在比兴寄托中,强调尚雅去俗的词论要求。
二、《白雨斋词话》的版本概述
(一)《白雨斋词话》之十卷本
据陈廷焯自序:“萧斋岑寂,撰《词话》十卷,本诸《风》《骚》,正其情性,温厚以为体,沈郁以为用,引以千端,衷诸一是。非好与古人为难,独成一家言,亦有所大不得已于中,为斯诣绵延一线。暇日寄意之作,附录一二,非敢抗美昔贤,存以自镜而已。”然其生前7 易其稿,于光绪十七年(1891 年)撰成的版本却没有立即刻印行世。在20 世纪80 年代之前学界仅知由其父铁翁老人审定,其门人许正诗、许棠诗等校读刊定的刻本,即光绪二十年刊印的八卷本。然陈廷焯在自序说得清清楚楚撰写《词话》十卷,鲁鱼亥豕亦为古籍常见之弊端,不知是传抄错误或删减遗落而成了后人所见的八卷本,一直成为学界的疑团。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屈兴国先生在陈氏后人处得见十卷手稿本,“退而发箧陈册,暝写晨钞,越二年,卒成《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十卷,都数十万言。”陈氏后人捐出的手稿本为研究陈廷焯词学理论提供大量宝贵资料,屈兴国先生据此出了校注版后,学界才真正认定十卷本为八卷本之滥觞,也更多将十卷本作为底本研究陈氏的词学理论。但因十卷本出版晚于八卷本近90 年,故流传尚不甚广。
目前仅见之于注本:(1)屈兴国据其十卷手稿本撰《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齐鲁书社于1983 年出版;(2)1984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屈兴国《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与《词则》合并影印,出版发行。
(二)《白雨斋词话》之八卷本
现存世的最早版本是光绪二十年(1894 年)刊印的《白雨斋词话》八卷本(以下简称为光绪本)。由其父铁峰老人审定,其门人许正诗、许棠诗等校读刊定刻本。刊印的最早版本光绪本已存在删改,通行之八卷本并非由十卷本直接删去二卷,而是删去不妥文字后,篇卷重新调整之结果。稿本《词话》共737 条,删去36 条,合并二条,即成八卷本之699 条。其删改范围大致如下:“论艳情者;出语过于自矜或有失厚道者;已另付刻者;合并或误合误删者。”其父铁峰老人在“清空醇雅”与“比兴寄托”中显然倾向于后者,将陈廷焯词作中年少轻狂骄矜之作尽数删去,审慎删定后的八卷本并非“残本”,而是一定意义上的“定本”。但生硬地删去原作内容,使得陈廷焯生平记载不连贯,词论研究有缺失,也削弱了陈廷焯词话中的坎壈咏怀部分,加重了正道经史成分。这曾给研究八卷本的学者留下了很多疑问。
光绪本从其版式来看,四周双边,大字半页10 行19 字,小字双行同,单黑鱼尾,花口象鼻上题“白雨斋词话”,版心中题卷数,下题页数,所用字体为宋体,旁加圈识。铁峰老人于光绪甲午木刻成册,另从陈廷焯所著诗词选词46 阙,为《白雨斋词存》;由同里高寿昌评选,甥包荣翰校刊,又选诗82 首,为《白雨斋诗钞》,合为一册,附在光绪本木刻本后,一并刊行问世。
图1、图2 光绪本《白雨斋词话》
据八卷本影印的单行本有:1946 年,开明书店据光绪原刊本出版“原印铅刻本”(竖排繁体,大字半页12 行32 字);此外校注本:(1)1929 年,王啟湘评点,上海鸿章书局、上海文瑞楼书局刊印石印本《评点白雨斋词话》,两册八卷线装(四周单边,大字半页12 行25 字,小字双行36 字,黑鱼尾,花口象鼻上题“白雨斋词话”,版心中题卷数,下题页码);(2)1959 年,郭绍虞、罗根泽主编,杜维沫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杜维沫校点;1962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刷再版。
21 世纪《白雨斋词话》单行本有2018 年,广陵书社八卷本;此外也有将《人间词话》《蕙风词话》《白雨斋词话》合辑一本。如2018 年,商周出版社出版《人间词话·蕙风词话·白雨斋词话》。目前市面通行版本仍较少,发行大多保留繁体竖排的体例。2009 年,《白雨斋词话》和《白雨斋词则》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三、版本源流及研究现状
(一)《白雨斋词话》版本源流
据上列举,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共有两个版本系统,一个是作者自著十卷本的手稿,另一个是经其父铁翁老人审定删改的八卷本,在清光绪二十年刊行于世。因陈氏手稿未刊行,仅可见于两个注本:1983 屈兴国校注版和上海古籍1984 版《白雨斋词话》,可将屈版视为底本,十卷本皆按此流传。八卷本以光绪本为底本,按此影印流传。故现学者多以十卷本为研究底本,从手稿本一窥陈廷焯词论初衷。
收录情况:早年叶恭绰编《广箧中词》,录陈氏词四阕,其《全清词钞》亦收陈氏词五阕。在《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可查得《白雨斋词话》在第二册子目1720 页介绍如下:“《白雨斋词话》八卷,(清)陈廷焯,词话丛编”。《词话丛编索引》中查得陈廷焯条在3743 页,录入《白雨斋词话》八卷本。由此可知,唐圭璋《词话丛编》完整收录了《白雨斋词话》八卷本。近代孙殿起《贩书偶记》著录:“《白雨斋词话》八卷《诗钞》一卷,《词存》一卷,丹徒陈廷焯撰,光绪甲午刊。”然学者研究陈廷焯,大多径据唐书,鲜再查对原本,其《词话》附刻有诗词一事,遂黯然不彰。
(二)《白雨斋词话》研究现状
学界对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一直颇为重视:从70 年代,《白雨斋词话》影印版刊印不久,此时学者们更多把陈廷焯当做常州词派与浙西词派的集大成者,偶放入批评史中研究,大多注意到了他以“沉郁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如吴梅《词学通论》、朱东润《中国文学史批评大纲》、青木正儿《清代文学批评史》。
80 年代后,对《白雨斋词话》的研究进入了“焦灼”阶段。伴随着学界把《白雨斋词话》与陈廷焯其他作品,如《云韶集》相联系进行研究;借鉴陈廷焯对他人词作评论,如对苏轼、纳兰性德等人的品评;其词学理论前后期的转变成为了研究重点。一些通史类作品开始对陈廷焯的词学观点有所介绍与批评,如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等。如屈兴国《记陈廷焯〈云韶集〉稿本》《〈白雨斋词话〉的“沉郁”说》、彭玉平《陈廷焯早期的词学思想》《陈廷焯词史论发微》《陈廷焯正变观疏论》、林枚仪《新出资料对陈廷焯词论之正补》、曹保合《谈陈廷焯的本原论》、张宏生《诗境的复归与词境的复现》、王玉兰《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对碧山词的批评》、宋蔚兰《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研究》、李锐《陈廷焯词论研究》、王吉凤《陈廷焯沉郁说的词学理论体系研究》、王喆《陈廷焯“沉郁”说的词学理论研究》等。此外,学界还常结合清代其他词学家对陈廷焯的品评来看其词学理论发展变化。
综上所述,学界对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研究多集中在其内容方面,尤其是“沉郁说”词论观点与其词学观点转变,而对其源流研究较少,其中林枚仪《陈廷焯〈白雨斋词存〉 〈白雨斋诗钞〉考论》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其版本。较早刊印的光绪八卷本虽流传度较广,学界对其研究较为丰富,但因缺失部分原作,且非出自作者主观意愿的删减,也给研究其词论的学者制造了迷雾,因此十卷本更能展现陈廷焯词论原貌,也更适合作为底本研究。
四、结语
一百多年来对《白雨斋词话》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陈廷焯以短短40 年的人生,承载了清王朝的兴衰,在历史的波涛与家国情怀中,他为倚声之学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在浙西词派的“清空醇雅”的词教影响下,在常州词派《词史》的影响下,他继承上古风骚比兴寄托精神,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精神与“顿挫”写作方法,得出了“沉郁说”,丰富了词学历史,填补了常州词派的不足,让“小道”“艳科”终走上了大路。不管是在词史的角度,还是词论的角度,《白雨斋词话》都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和文学意义。因此,鉴别不同版本系统,钩沉爬梳版本源流,有助于学界更好的研究其词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