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应用型音乐美育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3-10-10赵钰
赵 钰
(烟台科技学院,山东 烟台 265600)
民办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下,改革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构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务实可用的应用型音乐美育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再定位
音乐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的音乐师资,在社会文化大发展的当下,社会艺术团体、各类公司的文艺部门以及各类文化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也是音乐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输送的重要方向,更广泛的就业选择决定了民办院校音乐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艺术院校和艺术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异。民办院校的专业建设以社会用人需求与学生就业导向为指导,即不能仅仅培养音乐表演人才,也不能仅仅培养音乐教育师资,而是要培养符合艺术市场发展变化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具有较好的“唱、弹、教”等基本音乐本领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又在美育实践、教学研究或音乐文化管理等某一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能力,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真正为社会所用。
二、烟台地区民办院校音乐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以山东烟台的15 所地方高校为统计对象(表1),开办音乐专业的高校有6 所,占烟台高校总数的40%,其中公办本科高校2 所,民办本科高校2 所,公办专科学校2 所。这6 所高校中设置了师范类音乐专业的仅有鲁东大学和烟台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表1 烟台高校及音乐类专业设置情况表(排名不分先后)
(一)烟台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
烟台科技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高校,2018—2021届音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共计148 人。通过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22 年9 月,57% 的学生工作于中小学和社会艺术各类艺术培训学校,19% 的学生进一步深造考上研究生,或从事艺术相关的管理岗位,24% 的学生从事与音乐无关的工作。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民办院校的学生学情和课程设置现状难以达到使学生“一转多能”的教学效果。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模仿公办院校的课程设置,虽然能够开设音乐基础理论、声乐、钢琴、器乐、舞蹈、教学法等专业课程,但往往缺乏特色。同时专业课程之间相互融合的程度不够,学生在自身学习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往往样样都会但无法融会贯通,从而导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无法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解决较复杂的教学问题。
第二,民办院校的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上研究不足。民办院校的师资多来源于综合大学的音乐专业,年轻教师毕业即入校工作的比率较高,这就导致了年轻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授课,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教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不足,忽视了课程与音乐教育实际的联系,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的熏陶下极易教学思维落于窠臼,教学实践创新意识不足。
第三,民办院校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专业课程较多,以公共课形式开设的职业素养课程、人文素养课程较少,且公共课教师在授课时专业针对性不强。同时,专业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也缺少对学生进行文化历史、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拓展,学生习得了音乐专业知识、学会了基本教学规范,但缺少了人文底蕴和职业综合素养,导致无法全面的领悟教育的艺术和艺术的教育两个方面的内涵。
三、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音乐美育人才
(一)培养音乐师范类专业学生的美育理论学习能力
民办院校培养的音乐教育师资主要面向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学生群体,承担的课程主要是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基础教育的音乐素养课程、小学课后服务中的音乐拓展课程和音乐教育培训行业的音乐专业课程。受教育群体的年龄属性决定着美育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刚需”,随着美育进中考以及学校美育改革的推行,对美育师资数量的需求和对美育师资质量的要求,会进一步提升。音乐师范类专业加强对学生美的感知力、美的想象力和美的学习力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美育理论学习能力,为将来从事音乐教育相关行业打好美育理论基础。
(二)提升音乐师范类专业学生的美育实践指导能力
音乐师范类专业学生在提高自身艺术实践水平的同时,将美育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美育实践指导能力。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艺术师范教育应该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根本,强调人才培养需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提出学校在美育师资培养上应积极与地方有关部门、企业和中小学校协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在落实美育《意见》的过程中,民办院校与地方中小学联合培育美育教育服务项目将成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由音乐教师带领学生组成美育实践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基于中小学艺术教育实际情况,将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专项特长合理兼顾,开发一校一品的美育实践校本课程。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美育实践指导能力,还有助于美育创新能力和美育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锻炼音乐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市场适应能力
民办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范类专业毕业生除了从事艺术教育行业,还有广阔的艺术市场就业前景。如何才能培养出即能够满足地方音乐教育需要、又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多渠道就业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以产教融合为改革抓手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是必由之路。民办院校与地方文艺院团开展校企合作,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深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适应地方艺术行业需求的音乐专业人才;与地方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在艺术创作、文化建设、社会美育等方面深化校地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培育文化艺术人才和艺术管理人才;与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或自办演出团体开发创新创业项目,将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能力提升与项目进行一体化设计,打造实习—就业直通车。
四、改革音乐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
第一,坚持需求导向,增加教师教学技能类课程。调研当下中、小学教学实际,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对新时代音乐教师的能力要求,设置符合现行音乐基础教育师资能力需求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改革重技能、轻教法的课程体系。如增加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中小学音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学技能训练等针对性强的教师教学技能类课程。
第二,坚持目标导向,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无论是基础音乐教育还是社会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当下对音乐师资的培养仍普遍存在重视课内理论教学、忽视课外教学实践的现象。结合国家美育发展战略,民办院校应该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化的前提下,整合优化传统理论课程的教学,增加美育理论和课内外美育实践活动的教学比例。如增加音乐教学实法、合唱指挥、舞蹈编导基础等课程的实践学时,将课程思政和美育理念融入实践课堂,培养懂美育理论、能美育实践,同时能开展美育教学活动的高水平美育师资。
第三,坚持就业导向,合理设置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要根据音乐相关行业的岗位要求来设置,打破传统课程设置思路,突破传统就业渠道。如增加电脑音乐制作、音乐录音、影视舞蹈表演基础、艺术管理等融媒体课程,拓宽学生就业路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五、建设音乐师范类专业双师型高素质师教师队伍
高素质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民办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拥有一支既能胜任音乐专业教学,又能指导学生美育实践的双师型高素质音乐教师队伍是当前民办院校音乐教学质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第一,重视专业带头人对青年教师的培育作用和凝聚作用。聘请有专业建设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做专业带头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做好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划,使教师团队同心同德,形成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二,产教融合建设专师资发展平台。校企双方共同提供进修培训、企业驻岗、课题申请等学习机会,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第三,开办名师工作室。邀请音乐相关行业艺术名家进校开展教学,将行业项目引入课堂。建设由校内专业教师与行业高级专门人才共同组建的教学、科研团队,帮助音乐教师全面了解艺术市场的现实需求,带领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音乐项目中去,有的放矢的组织实践教学。第四,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为双师型音乐教师的才能施展创造良好条件。设计优劳优酬的奖励制度,鼓励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多出成果,并设置专项资金支持教师立足某一领域长期培育教学成果。同时在传统物质奖励的基础上,更加关注音乐教师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六、结语
在中国社会美育教育初步形成的大环境下,民办院校培养“应用型音乐美育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以产教融合构筑美育教学实践平台,筑牢音乐师范类专业学生的美育理论学习、美育实践指导和艺术市场适应三大能力;以符合学校自身定位和适应社会最新要求为方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塑造一支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为重要抓手完善专业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音乐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成长为有能力、有内涵,不断自我创新、自我提升的,职业发展有巨大潜力的应用型音乐美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