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野下中国海洋渔民号子的保护与传承

2023-10-10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号子渔民海洋

谢 蕾 姜 程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海洋渔民号子是渔民在海上劳作时的呼号,通常包括划船、撑篙、背纤、拉篷、起锚、拉网等多种号子样式,由从事捕捞、驾船的渔民演唱。[1]中国有句俗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国海洋面积广阔,沿海城市众多,海洋物产资源丰富。因此,伴随着沿海一带渔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海洋渔民号子也随之诞生,并成为渔民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渔民号子是渔民海上劳动而产生的民间艺术,它虽为劳动号子,但其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因此和石工号子、搬运号子、川江号子等其它劳动号子有着明显区别。而今,保存流传下的海洋渔民号子也是历代渔民进行海上劳作及船上生活的活化石,是海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海洋渔民号子的保护与传承对中国海洋文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高度重视,以及2021 年5 月21 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海洋渔民号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刻不容缓。

一、海洋渔民号子的产生背景

据西汉典籍《淮南子》中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2]体现了人们在从事个人或者集体的体力活时,干活的过程中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歌唱形式。“劝力之歌”即后来的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根据劳动项目不一而分为不同种类的号子,海洋渔民号子即是海上渔民劳动而产生的号子。渔民出海捕鱼通常为集体劳动,船的起航、捕鱼、返航看似简单的过程却需要很多细致且繁重的动作才能完成。以前航海作业没有机械化设备,渔民出海的船只都是人力作业,很多时候需要多人齐心协力共同使劲或相互分工协作完成,这时有经验的闯海者就会领唱,其他人答腔,吼起了号子。同时渔民们激情上涨更加有了干劲,工作起来事半功倍。海洋渔民号子主要是为渔民在耕海牧渔中统一动作、鼓舞干劲、增进团结而唱,但也有部分是渔民们在劳动闲暇时怡情娱乐时演唱,还有部分号子是为传授海洋知识而作。渔民航海作业随时可能面临危险,渔民要善于观察潮汛和风势,历经千幸万苦的渔民将在航海作业中的航行技能、海上生活常识和海洋气象等知识都用号子来记录,以便后人传唱学习。[3]海洋渔民号子是渔民充满智慧的结晶,在辛勤的劳动中创作出来的口头文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知识,还蕴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海洋渔民号子非遗概况

海洋渔民号子如同浩瀚大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海洋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体系的逐渐完善,海洋渔民号子的保护与传承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各级地方有关部门、文化旅游部门、渔民号子传承人的积极配合、通力协作,一些漂浮于海面的渔民号子被打捞回海面,记录于非遗数据库,呈现于舞台。我国海洋面积广阔,沿海城市众多,由北到南各省都有着极具特色的海洋渔民号子。辽宁省的《长海号子》、山东省《长岛号子》、浙江省的《象山渔民号子》和《舟山渔民号子》已跻身于国家级“非遗”之列。据统计,截止目前在我国有关海洋渔民号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4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5 个,不乏还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表1)。

表1 中国海洋渔民号子非遗概况(部分)

三、海洋渔民号子生存现状

(一)捕捞机械化,渔民号子失去生存环境

在依风帆行船的时代,没有机械化船只,基本依靠人力作业,渔民出海捕鱼的工作非常幸苦,号子在渔民海上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海上机械化的捕捞逐渐取代了渔民的手工捕捞,繁重的体力劳动都由机械代替,虽然渔民的工作减轻了许多,但随之而来的是渔民号子失去原有生存环境,在渔民的生产实践中渐渐淡去。

(二)传唱者锐减,渔民号子面临失传

海洋渔业的发展虽然一直呈现蓬勃之势,可随着渔民海上捕捞机械化的转变,越来越少的渔民在出海捕捞时再唱号子。老一辈的海洋渔民号子传唱者相继离世,年轻的渔民在机械化的捕捞中体味不到号子的存在意义,使得渔民号子的传承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

(三)保护传承的观念差异性,不同地域渔民号子的研究出现差距

目前对海洋渔民号子的保护与传承及研究过程中对一些国家级、省级的渔民号子较为关注,而对一些市级和县级的渔民号子的保护传承意识不够高,流传下来的号子也是少之又少,对相关地区的海洋渔民号子的相关研究工作更是较为落后。

(四)保护传承方式缺乏创新,渔民号子静置于数据库中

虽然一些地方对逐渐消失的海洋渔民号子的抢救工作相对重视,记录下许多珍贵的渔民号子,但海洋渔民号子这一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方式缺乏创新,现存的海洋渔民号子大多也只是静静的保存、流淌在国家档案数据库里面,很少以活态的形式活跃在大众视野中及人们日常生活中。

四、海洋渔民号子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海洋渔民号子这一宝贵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濒危现象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研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施行了保护策略。但海洋渔民号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是暂时性的,需要建立长久、有效的保护机制,持续不断的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将海洋渔民号子永久性保护传承下去。

(一)增强保护传承意识,采用因地制宜的保护策略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具备正确的保护传承意识,海洋渔民号子的保护传承工作才能有效的实施并取得扎实成效。因各个地方的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所以对海洋渔民号子的保护传承意识也有一定差距,对于一些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意识薄弱地区的渔民进行普及非遗保护法律法规和非遗保护的方针政策,增强其对海洋渔民号子及其它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的意识。每个地方的海洋渔民号子都与地方语言、环境、人文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海洋渔民号子的保护传承应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保护策略,力争对各海岛地区的海洋渔民号子达到最高效的保护与传承。

(二)完善非遗项目调查和记录

及时进行挖掘、调查、记录与整理是做好海洋渔民号子保护与传承的首要工作。做好海洋渔民号子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需完善海洋渔民号子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全覆盖的非遗调查、记录。因海洋渔民号子大多为渔民海上作业时即兴演唱,并口头流传,所以海洋渔民号子的采集记录工作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大家所熟知且传播范围广泛的地方渔民号子,一些较偏远海岛渔村流传的海洋渔民号子也同样值得挖掘,如不及时调查、记录,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优秀渔文化随时可能一夜间消声觅迹。这项工作除了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履责外,相邻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学者、社会群众也应积极主动参与到海洋渔民号子的传承保护工作中,积极探访海岛渔民,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来共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三)加强非遗传承人扶持和管理

做好海洋渔民号子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需对海洋渔民号子传承人进行扶持和管理。大部分海洋渔民号子的传唱者都是以海为生的渔民,要想把原生态海洋渔民号子传承下去,必须依靠他们的力量。及时对各地区海洋渔民号子的传承人进行认定,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当然,合适的传承场所也是形成系统、科学、有效的传承方式的重要保障。在海洋渔民号子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可通过教授徒弟、开展传唱活动等方式进行传承工作。除此之外,也可与本地中小学、高校、院团合作,多渠道的对海洋渔民号子进行保护传承。例如:浙江省玉环县为了将《玉环渔民号子》保护传承下去,命名玉环县坎门第二中学为非遗传承基地,玉环渔民号子传承人曾焕祥担任老师负责教学,学校大约有100多位学生学习玉环渔民号子。

(四)创新非遗项目网络传播方式

做好海洋渔民号子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需创新海洋渔民号子的网络传播方式。合理运用新媒体使海洋渔民号子快速广泛传播,让更多的普通大众了解这一民俗文化。相关职能部门制作优质的海洋渔民号子相关的音乐、视频、宣传片、电影、纪录片等作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电视栏目、微博、微信、短视频、其余社交平台的作用进行传播。策划有趣的海洋渔民号子音乐会、培训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例如: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承办的“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国家级非遗《长海号子》也登上了民歌节的大舞台,用舞台表演的方式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再现于大众眼前,还使用在线直播的方式吸引了近千万人观看。[4]

(五)利用文旅融合的方式,强化非遗保护与传承

海洋渔民号子是渔民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历史文化,借助旅游这种方式,可以强化海洋渔民号子的保护与传承。海洋渔民号子的传承可以与旅游业相结合,利用海洋渔民号子这一非遗元素打造海岛非遗文化村落,把海洋渔民号子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地方旅游景点。例如:在海边度假酒店或景区设置景观墙或文化墙,将拍摄渔民出海捕鱼照片和录制的渔民号子视频、纪录片呈现给游客,引发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关注。在旅行环节中设置游戏体验环节,模拟渔民出海捕鱼流程:起锚、摇橹、拉网等环节,教唱游客渔民号子,让游客感受渔民生活,感悟“渔文化”的深厚魅力。利用“以旅促文”“以旅带文”的方式,让这一濒危的传统民间艺术重新“活”起来。

五、结语

海洋渔民号子是中国人民踏上海洋之旅不可磨灭的足迹,至今中国航海事业在蓬勃发展中,海洋渔业的发展更是方兴未艾,海洋渔民号子虽然已逐渐从渔民的生产实践中消失,但做好对海洋渔民号子的保护传承工作是将海洋渔文化事业延续下去的重要一项,是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篇章。

猜你喜欢

号子渔民海洋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唱起号子走汉江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川江号子(重庆)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