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性浅探
2023-10-09彭苏
彭苏
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应该具有实效性,作为小学科学课来说,主要是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实效性。所谓“科学教育的实效性”,最通俗地讲就是:学生上了一节科学课,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些收获可能是量的积累,也可能是质的飞跃,总之要有一定的进步;而且是绝大多数学生,不是少数学生。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有所启迪和收獲呢?那就是在探究过程中应做到“四多”——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多评价。
一、多观察,善于发现
观察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最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学会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学生探究问题,认识自然事物的重要途径。科学教学要通过使学生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我们说的多看,并不是毫无目的地看,而是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观察。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一般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进行实验取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时,教师可先演示尺子振动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动方式,然后才让学生动手实验。此后,逐步做皮筋、鼓、吉他发声实验。指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它们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振动才产生声音。这由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来的结论,其教学效果是言语传授无以伦比的。
二、多思考,大胆假设
“学而不思则罔。”可见学习需要多思,需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科学家们的不少发明成果都来自于他们的大胆猜想,只有大胆猜想,才有机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如果教师能够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独立地思考,再加以综合,这是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虽然,学生的猜想有可能停留在已有经验与认识的思维水平上或脱离正常理智的思维而异想天开,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科学探究,但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炼、综合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无疑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大胆猜想,学生除了学到书本中的知识外,还可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木块、铁螺母和橡皮泥,分别演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引导学生们进行观察。先把一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轻轻地放入水中,再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底,最后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放入水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有什么现象,在些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系?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多动手,充分实践
“我听说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这幅条幅,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地提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记忆与思维主要以直观形象为主。而动手做最能展现事物的直观形象。
教师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使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地感知,经历科学的过程,学生就能从中获得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在科学课上,学生做实验很多都是草草收场,学生并未“尽兴”。个别教师一发现一个(一组)或者是几个(几组)学生做完或做对,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停止实验,觉得部分学生的成功已经与教师要的结论相吻合。这种做法与科学教学原则明显相悖。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科学课的显著特点,学生会印象深刻。所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们多做,做足,做深。
比如教学《小车的运动》一课,做实验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们进行观察,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弄清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们多次、反复地做实验,获得数据,并从中探究规律。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出有关结论,将使他们终身难忘,而这一探究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将使他们受益一生。
四、多评价,促进提升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做到“四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要求教师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师进行适时、恰当地评价外,还应该把学生引入到评价中来。请学生自评,相互评,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必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综合、判断,思维进一得到提炼和提升,长久以往,必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让学生自主探求,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够使学生拓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在看、思考、实践、评价的过程中到得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科课实效的目的。